履行承诺,遏制艾滋
2009年12月1日是第22个世界艾滋病日,主题“普遍可及与人权”,强调“权益、责任、落实”,意在强调实现艾滋病预防、治疗、关怀和支持的普遍可及是保护人权的当务之急。自1981年美国发现首例艾滋病毒携带者后,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不断蔓延,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生活。
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一种免疫缺陷病。当人体感染艾滋病病毒HIV后,HIV会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细胞作为攻击目标,破坏人的免疫平衡,使人体成为各种疾病的载体。艾滋病毒本身并不会引发任何疾病,但是当免疫系统被HIV破坏后,人体会由于抵抗能力过低导致丧失复制免疫细胞的机会,从而感染其他的疾病,引发各种复合感染而死亡。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12年至13年,在发展成艾滋病病人以前,病人外表看上去正常,甚至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很多年。据统计,全球大约已有6000万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2500万人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艾滋病如今已被称为“超级癌症”和“世纪杀手”。
在我国,艾滋病感染情况也不容乐观。截至今年10月31日,我国累计报告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32万例,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我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红十字会也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招募了一批防艾志愿者,并开展了图书馆海报展、社区普及艾滋知识、同伴教育等系列活动,从身边做起,提升大家对艾滋病的重视,一起行动,遏制艾滋,履行承诺。
因“艾”之名
曾几何时,“艾滋病”这三个字总让人闻声色变,仿佛这三个字代表的就是肮脏、性乱、毒品与死亡。尽管众人避之不及,但患上艾滋病的人数仍在不断增加。性传播作为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已越来越受到大家关注,其中同性间的传播上升速度十分明显,成为最危险的传播方式。
据媒体报道,目前大学生性传播成为艾滋病传播的重要途径。作为自我保护意识较弱的大学生来说,如果不提升对艾滋病的认识,增加自我防护意识,将是十分危险的事情。普及性知识和防治艾滋病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近日,法大校园出现的安全套免费发放机引起了师生的热烈讨论。虽然赞成者反对者各执己见,但“安全套”的安全之处却是不容忽视的。在质疑免费发放安全套是否有鼓励大学生性行为的同时,不得不承认“藏在书包里的玫瑰”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在一些意料不到的事情发生时是一种应急保护措施。
防艾志愿者范文彬就谈到,“我们知道安全套又名避孕套。顾名思义,起初制作安全套的目的是为了避孕,但是它并不仅仅只有避孕这一个功能,安全套还能有效地防止艾滋病、性病等疾病通过发生性关系而传播,这对保障自身安全是十分必要的。学校在各宿舍设置安全套免费发放机,虽然实际效果可能有限,但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保证同学们的安全,有效减少感染艾滋病、性病的危险,更重要的是唤醒人们的防艾意识,提醒大家注意保护自己,珍爱生命。”
当你在支持抑或反对安全套免费发放机入住我们的校园时,是否发现“玫瑰”的表面,赫然飘扬着红丝带?
为爱而生
当然,性传播并不是艾滋病传播的唯一途径,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也是艾滋传播的主要途径。但是鉴于艾滋病到目前为止仍是一种不治之症,很多人又往往将之与性病联系在一起归咎于行为不检点,进而对艾滋病存在着恐惧与误解,对艾滋病人也存在着莫名的歧视。在他们看来,“艾滋”离自己很遥远,既然与自己无关也就没有必要谈论这个话题,有些网友甚至认为“艾滋病人不如死了算了”。
尊重生命,爱护自己,也关爱他人。飘扬的红丝带,不只是佩戴在防艾工作者的胸前,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条敬重生命的红丝带。防艾志愿者王虔谈到,“其实艾滋与道德或身份没有关系,母婴垂直传播的婴儿或手术中意外感染的医生就是例证。艾滋病只是一种疾病,而不是一种罪恶。在与艾滋病人的日常生活工作中,一般性的接触如握手、拥抱、进餐,使用公共设施和用品如公用电话、游泳池、浴缸等,都不会传染艾滋病。我们没有必要那么恐惧。”对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的关心与支持源自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平等的渴望。
在红十字会组织的“12•1世界艾滋病日”系列活动中,防艾志愿者们向法大师生发放了几百个红丝带,得到大家的积极支持。很多人当即佩戴上了红丝带,飘扬的红丝带成为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次活动,不仅加深了大家对大学生性教育的认知,提升了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的意识,也对消除大家对艾滋病的恐惧和对艾滋病人的歧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让大家学会关爱艾滋病患者。
志愿者们呼吁道,“其实艾滋病并不可怕,只要做好了预防措施就不会被感染。我们真正的敌人是艾滋病病毒而不是艾滋病病人。在世界艾滋病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想呼吁大家一道响亮和清楚地谈论艾滋病问题,多多了解艾滋病知识,为防艾工作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采访手记:之前对艾滋病也不是非常了解,通过此次和志愿者交流,我们发现艾滋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怖,艾滋病人并不特殊,我们需要平等地对待他们,并保障他们的权利,真正做到“普遍可及和人权”。
珍爱生命,拒绝歧视。用我们的爱心帮助那些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用行动融化那些“冰冷的歧视”,抚慰那些“带刺的心墙”,让他们也能够生活在阳光之下,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