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求职经验谈】之七:向未来进发——刑事司法学院2010届本科毕业生王有凯谈求职经验

来源:王有凯   5-5   阅读:
T AAA

【编者按】为促进和帮助大学生就业,2010年3月,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和法大新闻网联合设置专题栏目,启动“求职经验谈——中国政法大学2010届毕业生求职经验交流系列报道”。

《求职经验谈》,顾名思义,本专题收录的都是今年已经成功找到工作的同学们的经验和体会,他们在这里畅谈自己的求职经历,与大家分享他们的求职过程和感悟,这其中的酸甜苦辣、艰辛坎坷或许你正在经历,他们曾经的迷茫、犹豫或许你也深有体会。然而,要始终相信,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找到适合的方法,坚持积极的态度,再加上充分的准备,最终总会获得你想要的结果。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成长,获得一次从校园走向社会的精神洗礼。

我们希望通过他们的经验之谈,能有效激励全体毕业生提升就业观念、坚定报国志向、激励进取心态、实现成长成才。我们惟愿:“他们的成功成为我们的动力”。交流经验,分享感悟,让每一个法大学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青春梦想,在这条最终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我是刑事司法学院大四毕业生,现已签约中国农业银行北京分行。在我找到工作之后,有一些师弟师妹会让我介绍成功经验,我想我并不能算作成功,只是在找工作的路上比大家先走一步。工作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未来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而找工作的酸甜苦辣也是必经的,下面分享一下我找工作过程中的心得,希望对于以后也将走上这条路的师弟师妹能够有所帮助。

我决定找工作而不考研的原因很简单,我认为自己不是做学术的料,即便考研也是因为研究生可能在找工作时更有竞争力一点,与其为了一纸证书去投入巨大精力不如现在找工作赚取三年工作经验。我在司考完又休整到十一假期结束才正式开始找工作,原本兴致盎然的我不久之后就受到严重打击,从十月初一直到十二月初,几乎每天至少投一份简历的我没有收到一个笔试、面试通知,有很多公司的招聘要求看起来像为我量身定制的一样,但简历就是如泥牛入海没有消息了,这一段时间我闲的要死内心却焦躁不安,终于感觉到了就业形势的严峻,甚至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从十二月中开始事情峰回路转,我陆续接到了几家银行还有其他一些单位的笔试、面试通知。从十二月中到一月末,我又常常处于在路上的状态,因为学校离市区很远,为了笔试面试,我最早五点半从学校出发、最晚十一点回到学校,北京的冬天,早晚又冷又黑,使人常常感到无助,有时候会问自己每天这样奔忙只是为了一个不确定的结果是否值得。直到陆续接到几个单位的体检通知,我才觉得这一切都很值得,这种为了自己的未来奔走的感觉也是一种宝贵的经历。

五个月的找工作经历,让我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希望与师弟师妹分享。首先就是关于找工作时心态的调整。这些虽然看起来空泛,但是我认为这才是找工作时真正决定你是否能如愿获得一份工作的因素。

首先,找工作时要保持心态平和,不要因为任何原因让自己内心丧失平静。

真正找工作时每个人内心其实都有一定程度的急躁,希望自己尽快找到好工作,特别是没有考研专心找工作的同学。这时候有很多事情会引得你烦躁。比如一个月连续投简历却没有回音的沮丧、连续奔波的劳累,此时一定要自己调整心态,保持平和,因为一旦你在这一刻焦躁了就可能会影响你以后的进程。而特别容易引起烦躁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别的同学得到了笔试、面试机会而你却没有。以我自己为例,我向深圳发展银行投了简历,但没有收到通知,而身边有一些我认为条件和我差不多的同学收到了面试通知,我内心就非常沮丧,不知自己到底差在了哪里,那几天状态就很不好,每天都懒得认真浏览招聘网页。事后想想,用人单位不给你这个机会并不代表你不优秀,只是可能和他们的需求不太契合,大可不必为此伤心。

更有甚者,可能你的简历根本没有被HR认真看,要知道他们每天要看很多简历,也许你不幸的正是在他最累的时候看的那一份,他可能只是凭感觉就把你挂掉了。所以当你失去一个机会的时候不要总为此沮丧、抱怨,你只要回顾自己有什么疏忽的地方予以纠正,然后就不要再去想它了。找工作不在于得到的机会有多少,而在于把握住的机会有多少,所以较之对失去机会的耿耿于怀,更重要的是在得到机会时好好表现。

第二,在找工作时一定要自信。这一点听起来华而不实,但实践时是很重要的。

你去面试、笔试一个职位时,会看到很多竞争者,当原本是一个概念的竞争对手实实在在的站在你面前并且多达几千人的时候,你会突然感觉到自己很一般。因为就业形势的严峻,北大的、人大的、海归都会成为你的对手,研究生更是数不胜数,这时不用了解他们的简历你的压力已经很大了,如果在考试、面试前的聊天中能了解一下他们的经历可能更让你相形见绌。这时一定要记住,自信!

即便你的简历和人家相比简直不值一提,也要在面试时充分的相信自己。因为当你真正和用人单位接触时,简历上写明的你曾经做过什么已经不重要了,你是谁才是最重要的,有些东西是没办法写在简历上的,这就是你的个人气质。只要你自信,在气场上压倒别人,你得到这份工作的几率就很大了。如果你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提前给自己下了结论就是不如别人,那么你展现出来的就是你不如别人,自然就会和机会失之交臂。

当然要做到自信并不容易,一方面你要克服自己对自己的否定,另一方面你也要克服别人带给你的不利影响。我在面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时,候场时与大家聊天说到自己英语不好,一个之前没太插话的男生突然说道,“你都没过专八吗?”言语表情间流露出好像大家都要过专八一样,这正戳中了我的软肋,在找工作过程中我一直因为英语不好而介怀,而此时离我面试已经不远了,这时候如果不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很可能影响面试。我就一直在心里对自己说,我面试的是法治记者,对英语的要求没有那么高,我很好,一定没问题。还好最终如愿进了复试。当然可能这样直接向你发问而炫耀自己的人并不多,但一旦遇到了一定要相信自己不要被威吓住了。不要管别人是什么样的,自信的做好自己就可以了。

第三,找工作过程中,付出了就不要后悔。

首先就是不要后悔自己做了这样的自己。有时因为自己条件不符而不能报考一些单位时,就会后悔当初自己为何没有把握机会多学点东西,特别是当自己因为某方面条件不符而不能投考一直梦寐以求的单位时,简直就是捶胸顿足了。这其实是一种不良情绪,不仅不能改变目前的不利情况还会影响你找其他的工作。还是那句话,你要在现有条件上找工作,就不要总是回头看,自信的做自己就好。

其次大四这段时间你会集中做出很多决定,不论在岔路口上你选了哪条路,千万不要后悔。对于很多人来说,大四做什么是第一个抉择,不论考研、出国还是找工作,任何的选择都是有风险的,所以听取别人的意见是必要的,但是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意愿。当你决定找工作后,经过重重阻碍,你可能会收到几个拟录取通知,这时选择哪个以及是否等待更好的都是问题,此时要慎重考虑,一旦做出某个决定就不要后悔,向前看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第四,给大家一些关于笔试面试的建议。

我参加的笔试(中行、农行、工行、浦发、央广、苏宁)形式大同小异,基本都是公务员行测的形式,内容上除农行和央广外都有英语,根据单位的不同还会涉及一些专业知识,建议大家即便不想当公务员也考一下国家公务员,一来多个机会可能给自己更多的选择,二来可以通过实战适应行测这种大题量的考试,如果国家公务员的行测能做到手到擒来,那基本这些单位的笔试都不在话下了。英语是个慢功夫,大家重在平时。还有工行和央广还考了写作,如果准备这两家的考试要引起重视。

关于面试我建议大家不论去哪里面试都提前准备一个自我介绍,这个自我介绍要针对用人单位和自身的条件准备,注意找出用人单位需求和自己所具备素质的契合点,在面试时以这个契合点为基调,回答问题时不离其左右,这样面试时就不会给人逻辑混乱、表达没有条理的感觉了。一般单位面试问题是很随意的,面试时如果问了一个你从没思考过的问题,诚实的把自己的观点有逻辑的说出来就可以了,重要的不是说了什么而是怎么说,千万不要因为没想过而自己乱了阵脚。还有就是对你在简历上(包括用人单位的报名表)写的每个经历都多思考一下,很多单位会根据你的自我介绍和简历来向你提问,比如我面试央广时面试官就问了我为什么08年的时候不当奥运志愿者而去灾区当志愿者,对灾区志愿者有什么看法,为什么有机会却不当残奥志愿者,以及如何看待自己因为做灾区志愿者而失去志愿者评优机会。如果事前对这个问题一点思考都没有恐怕经过如此追问答题已经失去逻辑了。所以对你的经历都略微思考一下,经历本来是你的财富,不要让它变为你求职路上的阻碍。

最后向大家推荐一个网站——大街网。

这个网站关于银行招聘的信息更新的比较快,链接也比较好,笔经面经也很多。当然其他招聘网站也要常常浏览。

当然,所有的事情都是因人而异的,只有真正尝试过了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路。我的建议并不一定适合你,但还是希望它能够在你向未来进发的路上起到一点点参考的作用。祝所有的师弟师妹前程似锦。

【点评】用人单位的大门永远是向时刻做好充分准备的人敞开着,只有自信且事先做好准备的人在找工作时才会脱颖而出,王有凯同学就较早地对自己进行了准确定位、较早地确定了就业目标、并较早投入了正式的找工作历程。她没有好高骛远,也没用妄自菲薄,在遭遇打击的同时也开始反思自己,考虑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同这份工作的匹配度有多高,正如她所说,“要找出用人单位需求和自己所具备素质的契合点”,“要在现有条件上找工作,就不要总是回头看,自信的做自己就好”,这些都表明她在求职过程中做好了充分准备,正是这些充足准备才使她如愿以偿。(刑事司法学院 江乐园)

(编辑 米莉)

关闭

| 图片新闻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