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促进和帮助大学生就业,2010年3月,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和法大新闻网联合设置专题栏目,启动“求职经验谈——中国政法大学2010届毕业生求职经验交流系列报道”。
《求职经验谈》,顾名思义,本专题收录的都是今年已经成功找到工作的同学们的经验和体会,他们在这里畅谈自己的求职经历,与大家分享他们的求职过程和感悟,这其中的酸甜苦辣、艰辛坎坷或许你正在经历,他们曾经的迷茫、犹豫或许你也深有体会。然而,要始终相信,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找到适合的方法,坚持积极的态度,再加上充分的准备,最终总会获得你想要的结果。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成长,获得一次从校园走向社会的精神洗礼。
我们希望通过他们的经验之谈,能有效激励全体毕业生提升就业观念、坚定报国志向、激励进取心态、实现成长成才。我们惟愿:“他们的成功成为我们的动力”。交流经验,分享感悟,让每一个法大学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青春梦想,在这条最终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求职经验谈”之三:积极认识自我 自信走向成功
——商学院2010届本科毕业生李天民谈求职经验
充分准备,夯实基础
2010年4月6日,在神圣的外交发布大厅,红色印泥在协议上盖下红章的那一刹那,我终于真正找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工作,也意味着我一年来的求职努力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从2009年10月16日参加国考开始,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我一步一步靠近成为外交部公务员的目标。
2008年上半年,也就是在我大二的时候,我便打定主意不再继续修学,而是尽早走上工作岗位,开始我的职业生涯。在此之前大量的学生工作和社会实践经验为我尽早走上社会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并且特意加强对自己工作能力的培养,同时在大二下学期外校交流期间,我利用这一机会较为提前地学习了大量的专业课程,因此使我在大三期间获得了更多的自由时间。
2009年大三下学期开始,本着为求职做准备的目的,我积极地寻找比较有价值的实习机会,因为这一时期正好是各大名企招聘暑期实习的时间,机会很多。因此我及早地做好了简历,在老师的帮助下翻译成英文,向IBM,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强生等企业投出,并参加了中港实习生协会在学校组织的模拟面试大赛,不过结果并不理想,没有获得宝贵的实习机会。之后我还参加了宝洁公司举办的精英挑战赛,成功进入了决赛,但最后还是没能获得终面的机会,非常可惜。虽然这段时间的努力并没有给我带来最终的结果,但是充分的笔试和面试的经验为我之后的求职提供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2009年的暑假,在进行学校要求的实习的同时,我对自己的求职计划做出了深入的思考,在最后的一年中,我应该怎么做。因此,在大四期间,我在关注着公务员考试动向的同时继续着向企业投送求职简历的努力。外交部公务员是我很早就关注的道路,家长的期望,师兄的经验,老师的指点都让我对这样一份工作抱有非常大的向往。大三我做出了报考外交部的决定,向往届进部学长的请教让我对于这份工作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份稳定体面并且非常有社会意义的工作非常吸引我,并且工作性质也与我吻合,多次与家长同学们的长谈为我提供了很多中肯的建议。同时也开始按照外交部的人才要求来进一步培养自己的能力,例如外语和知识素养。2009年10月,因为在学校的长期良好表现以及强烈的报考愿望,我获得了在10月16日赴外交部参加招聘宣讲的机会,让我加深了对外交部的了解,坚定报考意愿同时也减少外交部于我的神秘感,缓解报考的紧张情绪。公务员考试前的一个月,我认真准备着国考,并持续关注着企业招聘,参加了一些笔试和面试,但重心一直保持在考试准备中。比较顺利地经过的考试之后,我自己找到了一家国内还比较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开始实习,一边等待国考结果,一边在实习中寻求可能的工作机会。2010年1月份得到复试通知之后顺利通过了英语测试、面试和综合能力考试,政治审查之后最终尘埃落定。
可以说,我为自己的求职路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总结地说,我所倚赖的是比较踏实的学业基础,学生工作能力,学校、老师、同学以及家人的帮助支持和比较丰富的求职经验。所以,我想说,充分利用大学校园中的时间是非常重要的,从头抓起,早作准备才是成功的根本保证。
认识自我,相信自己
较长的求职经历让我颇有感想,我觉得除了要在大学生活中做好充分的准备,奠定基础之外,还有两点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我们要有充分的自我认识。大学校园是一个非常自由和广阔的空间,广阔自由到很容易让人迷失自己。在大学生涯中,一个人可以什么都不做,也可以做很多事情。回想起来,我的求职准备并不是从大三那年我决定找工作开始的,而是从入学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决定我今后要走上什么样的道路了,因为我学习的知识,我所经历的每一项工作以及每一次同他人的交流,都在渐渐地塑造一个独特的自我。准备做一件事情,关键需要明白自己拥有什么,才能以此为基础,开始着手去做。就像我大三期间在学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上,徐庆老师所说的那样,求职的第一步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首先就是要了解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的优势和缺点在哪里。
整个大学期间,我参与了大量的社团、学院和班级的学生工作,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比如学校学院给予的个人荣誉,以班长的身份为班级争得了北京市优秀班集体的称号,也努力为社团做出了不少有意义的活动。这些经历不仅让我得到了实践能力的锻炼,得到了很多荣誉,更重要的是,它们让我明白,我能在这些工作中做得出色的关键原因在于我自己拥有细致的精神和负责的态度,然而在创新性等方面我并不是十分擅长,这也就是我不能被众多外企所接受的原因。商科所从事的大多是销售,市场等方面的工作,需要更多的是活跃、创新和外向的人才,而我更善于将长期而繁琐的工作处理好,这也正是公务行政人员所需要的品质。
除了参与各种实践,我也非常喜欢和辅导员以及学长同学们交谈,这样不仅能让自己得到学习的机会,同时他人对你的评价也能更好地让你发现和认识自己。只有明白了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才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哪一方面会做得更好。很多同学在求职的过程中往往缺乏目的性,没有明确自己的特点,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在茫茫的求职路上漫无目的的漫游,结果往往是被拒或者找到的工作自己却不满意,不仅浪费了时间,同时又使自信受挫,得不偿失。所以我们要善于思考,身边和自己经历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利于更好的认识自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出更优的决策。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要有足够的自信。这里的自信包括对学校学院以及专业的信心和对自己的信心。我是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的学生,和很多其他非法学学院的同学一样,在中国政法大学我们确实是属于边缘学科。无论是对外交流或者在求职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被政法大学法学的光环所覆盖。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对自己的学院或者专业失望,我这样说,是因为我也曾经去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专业交流过。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我对两家商学院做了比较,学院实力的差距是有的,但是更大的差别在于学生,在于学生是否充满活力,是否敢于探索,是否勤于实践。虽然我们没有学院学校将令人咂舌的宝贵交流、交换、实践以及实习的机会为你双手奉上,但是这些机会只是“被动”的机会,我们的人生是自己把握的,至少我们还有政法大学响当当的声誉作为后盾。想要机会,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在任何一所学校都是这样。不管在政法大学的哪一个学院,我们都不乏优秀校友和同学,因为他们懂得去寻找机会。就像我在模拟面试大赛后发出的感想一样,我们能不能拥有机会,就在于我们能不能走到这条八达岭高速的出口,走出昌平,走出政法大学,走进社会,毕竟我们自身才是真正的行为主体。
有同学对于求职有所畏惧,这也是对自己信心不足的表现,原因在于对于求职的本质没有比较正确的认识。求职中的笔试和面试不同于我们在学校所经历的考试:考试的目的在于评价,然而招聘的笔试和面试的目的是为了让用人单位更好地认识你,在这一过程中表现真实的你就是最好的表达,如何做自己,这是每个人都能很轻易做到的事情。求职路上难免有挫折,有些朋友面对拒信和失败会灰心丧气。我想说,求职是一个双向选择,标准不仅仅是优秀不优秀,还有适合不适合。人与人都不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缺点,用人单位招聘并不像专家评股票,只说好与不好,他们也在寻找适合自己的职员。努力却面对失败,只能说明这个工作可能不够适合你,也许在别的领域,你更能发挥自己的长处。银行不接受你,可能你比较适合做销售,或者你更适合做公务员,总有一项工作是最适合你的,这不是自我安慰,因为了解自己才会更有自信,这一点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我的外企求职基本无果,但这些失败并没有让我对自己失去信心,反而让我更加了解自己特点,放手大胆地在公务员考试中努力,并取得了自己想要的结果。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一个人都是有用之才,相信自己,我们才敢于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做得更好。
结语
只要努力,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成功,坚信明天是属于我们的。在此,祝愿同学们无论做什么都能有自己的成就,我们大家一起为自己,为学校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点评:李天民同学的就业去向是很多同学所向往的,而他漫漫求职路上所做的准备和付出的努力是更值得我们关注的。他为自己的求职做了长期而充分的准备,“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我想“充分准备”加上“足够的自信”就是他成功的“秘诀”吧。"Chance favors only the prepared mind",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要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从这一秒就开始积极准备吧。(商学院 郭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