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2月21日,中国政法大学首届校园歌手大赛第一次走入法大学子的视野。时值校广播台更新了设备,同时澳门刚刚回归且新千年将至,广播台的工作人员们富有创造性地筹划并举办了这项大型的校园文化活动。首届大赛的初衷原是纪念这三喜临门的时刻,但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时的思维火花,在法大这片热土上形成燎原之势,绵延十年,最终成为法大学子心中的一场视听盛宴。
2000年12月15日,“新利来”赞助第二届校园歌手大赛决赛,这也成为历史上第一届被赞助商冠名的大赛。同时本届大赛富有创造性地在考验选手的演唱能力以外,提出了要综合考察选手文化素质和应变能力的理念,这样的传统对后来历届大赛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2001年12月14日,“京都杯”第三届校园歌手大赛决赛如期举行。本届大赛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第一次对参赛的歌手们按类别进行了区分。大赛将歌手们划分为通俗组、民族美声组以及校园原创组三个类别,对于选手间的公平比拼和评委的评判具有重要意义。
2002年12月6号,第四届校园广播歌手大赛决赛拉开帷幕。无论是从这一届大赛的组织筹备工作还是整体宣传工作上来看,都标志着校园广播歌手大赛已经逐渐走入成熟阶段。本次大赛报名参赛的选手共近200名,选手素质较前三届有了明显提高。而在决赛的环节中大赛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歌手们的表演由歌曲演唱和乐理问答两部分组成,而评委则从演唱技巧、舞台形象、歌曲主题、知识广度等方面对选手进行综合评分。
2003年12月3日,“年轻无极限”第五届校园歌手大赛在昌平校区礼堂举行。大赛特邀东方歌舞团音乐制作人洪斌、著名乐评人王晓峰、前总政歌舞团著名男高音赵鹏等多位重量级的嘉宾作为评委,标志着大赛逐渐向着精品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本届大赛 “校园十大歌手”、最佳男(女)歌手的奖项设置也拓宽了获奖者的收纳面,成为后来各届大赛一个很好的模板。
2004年11月,第六届校园广播歌手大赛按时启动。该届比赛较之前几届比赛在参赛选手的数目、参赛选手的来源以及大赛的水平上都有了长足的提高。220余名报名选手创下99年以来的历史之最。参赛选手的成分也突破了本科生,得到了双学士、法律硕士乃至研院的选手们的大力支持。选手的声线趋于多样化、选取的参赛曲目也泛类型化,唱功和对音乐本身的理解水准也较高。
2005年11月30日,第七届校园广播歌手大赛暨12.1特别行动晚会拉开帷幕。该晚会的一大特色就是与“12.1与艾滋病作斗争”联合宣传行动的主题相结合,在开场前放映了预防艾滋病宣传片《爱在阳光下》,晚会的每一位演出人员衣上都别着的红丝带,象征着对艾滋病人的无尽关爱。晚会开始前,校党委副书记冯世勇和中国预防性病艾滋病基金会会长李超林均为大赛作了致辞。选手们用歌声为全世界的的艾滋病人送去了自己的祝福,这也使得这一届的大赛意义非凡。
2006年11月28日,第八届校园广播歌手大赛以“纵情天籁,我为歌狂”为口号隆重举行。经过七年的发展,大赛已经成为校园文化的品牌亮点。而这届大赛新增的复活机制和赛前DV宣传片则对大赛的发展具有非凡意义。复活机制给了有实力的选手们以坚实的后盾,而赛前的DV展示也正是自该届大赛起,成为吸引观众眼球的一大亮点。
2007年11月29日,由中国必胜客赞助的第九届校园广播歌手大赛在昌平校区礼堂举行。本届大赛最大的亮点是在场下增设了一名主持人,这也使得大赛台上和台下的互动渐趋完美,现场气氛更为融洽。而法大BBS也在这届大赛第一次和广播歌手大赛携手,实现了大赛的网上图文直播,满足了未能入场一睹选手风采的同学们的缺憾。
2008年11月25日,“必胜客”第十届校园广播歌手大赛在昌平区校礼堂举行。经历九年发展,绚美的舞台、激情的欢呼、天籁般的歌声,这一切的完美结合成就了一场精彩的视听盛宴,也让大赛的决赛夜变成了法大同学们的“狂欢夜”。第十届大赛无论是从赛制还是规模上来说,都变得更加成熟。相比历年的广播歌手大赛,这届大赛准备得非常充分,比以往更有秩序也更加有条不紊。大赛决赛创造性地采用了三轮赛制,通过评委淘汰、PK淘汰以及大众评审评定等环节最终确定优胜者,加强了观众对比赛结果所起的作用,也充分展现了比赛的公平和公正。现场观众通过手机进行现场投票的技术第一次被引入大赛,同时还采用了更具现场互动氛围的分贝仪选出最佳人气奖。以观众为主体、无尽的荧光棒和尖叫,使得歌手大赛十周年的这场决赛无与伦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