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法大恢复招生三十年专题】校园景物

来源:新闻中心   10-16   阅读:
T AAA

钱端升铜像

文/暨秉恒

在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端升楼前的喷水池畔,两个铜像静静地伫立在树丛中。日晒雨淋在铜像上留下几分风霜颜色,然而铜像傲骨依旧。南边的的铜像,雕刻的便是北京政法学院的第一任院长——钱端升。

钱端升,著名政治学家,中国现代政治学的奠基人。1900年生于江苏松江府,1917年考入清华大学。1919年获官费赴美留学,插入北达科他州立大学四年级读政治学,次年获文学学士学位,暑期就读于密执安大学政治系,紧接着入哈佛大学,所学课程属于历史、政治和经济三系合成科目,偶尔也旁听哈佛法学院的一些课程,1922年6月获文学硕士学位。1923年11月完成了哲学博士课程并通过考试,结束了博士论文《议会委员会--比较政府研究》,1924年初获哲学博士学位后访问英、法、德、奥等国的宪法或政治学教授、各国议会议员和工作成员,于1924年5月回国。

1924-1952年,钱端升相继担任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兼任教授(教授政治和法律两个系的宪法课程)、南京中央大学政治系副教授、西南联大教授、哈佛大学客座教授等。也曾短期接替罗隆基担任天津《益世报》主笔。1952年以后,曾任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北京政法学院首任院长。钱端升致力于新中国的法治建设和外交事务活动。1954年作为第一届全国人大宪法起草委员会顾问参与我国第一部宪法起草工作。1962年至1966年主编《当代西方政治思想选读》。1978年起担任中国政治学会名誉会长。

作为中国政法大学的前身——北京政法学院的首任院长,钱老可谓是中国现代政治学的奠基人。正是他,率先运用"法律形式主义"的研究方法,将政治学研究聚焦于对各国宪法的研究,开启了我国比较政治研究的先河。同时还建构了中国现代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框架,奠定了其科学化、体系化的发展方向。

身为曾经的中国政治学界的巨擘,钱老一生都把政治学作为经世致用之学,奋力推动中国政治的进步和制度的昌明。他的精神也影响了一代人,推动了中国政治文明的发展。也许正因为出于对钱老的景仰,在2002年春,时值50周年校庆之际,我校的56级校友、民盟湖南省委锦星房地产开发公司董事长唐自熙先生向法大捐赠了这座沉甸甸的钱端升雕像。

雕像的揭幕仪式举办得颇为隆重,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张耕、钱端升夫人陈公蕙女士及其长子钱大都先生、铜像捐赠人唐自熙先生,以及我校领导石亚军、徐显明、解战原、马抗美、冯世勇、张柳华、李书灵等均出席了揭幕仪式。同时近千名钱先生的生前学生、旧友也来到现场,追忆当年与钱老共度的时光。铜像是由国家一级雕塑师制作,栩栩如生,让人依稀看到了昔日钱端升老人在世时的神韵。

而当提及捐赠这样一座铜像的原因时,唐自熙老先生由衷地提出了他对法大学子们的期待:“我希望通过为钱老塑像,让我们的母校坚决抵制司法腐败,希望母校在全社会呼唤法治的条件下办的更好,为国家、为民族培养出更多的刚直不阿的好法官、好检察官!”

如今每每走到礼堂之前芳草掩映的绿地边上,总能够看到钱老亲切的笑容,仿佛穿越了时间和空间,荡漾在每个学子的心间。50余年过去了,法大的精神仍在传承,并将富有韧性地延续下去。让中国政治进步、制度昌明,这是钱老一生的愿望,而沐浴在钱老目光下的法大学子们,也必将沿着时代的轨迹,将钱老的愿望变成现实。也许到那时,在这花草掩映下的铜像,才能绽放开最灿烂的笑容。

校 训 宝 鼎

文/王双

我校校训宝鼎于2007年8月落成,位于我校昌平校区礼堂南面。校训宝鼎由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捐赠,耗资40万人民币。宝鼎总高3.2米,外径2.5米,内径宽1.9米,深1.0米,材质为锡青铜,设计者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雕塑系商长虹教授。

雕塑以三足鼎为基本造型,在传统鼎器的基础上改进变化,使其既具有器制的大气沉雄厚实、纹饰刻镂深重,又具有当代艺术审美上的创新。将校训“厚德、明法、格物、致公”作为其中的铭文,以铸造的方式作为雕塑的正面凸出。鼎器上方,融合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龙纹、环带纹、蟠璃纹等图形,象征中国政法大学校园文化一脉相承,以及“法”在中华民族各项事业鼎盛发展中的特殊作用。校训宝鼎底座高三十公分,有九块方石拼合而成,意为三九之尊,更显其庄严厚重。宝鼎的创作主旨是以“法”为核心,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意义的象征性礼器“鼎”的形象,将校训融合其中,由此构成整座雕塑的庄严感、艺术感和神圣感,彰显学校在中国法学教育的重要地位。

每当法大的学子们毕业离校的时候都要和我们气势磅礴的校训宝鼎合影留念,一张张照片流露的是他们不舍的真情,坚定的是他们献身政法事业的信念。冯世勇书记曾说:“‘鼎’是权威、尊严、诚信的象征,把校训铸于其上,喻义我们学校的法学教育事业将蒸蒸日上,生生不息。”相信,我们所有法大人都会坚定不移的秉持校训,铭记誓词,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的进步事业奋斗终身!

法 制 广 场

文/赵 丹

作为一个以法学为主的大学,法大校园中有很多体现着法治精神的标志,像拓荒牛、法镜、法鼎等等。这些东西大家常常看到,也许并未深究其中所含之意,但是四年之后,当大家将要离开这个并不大的校园,却成为同学们留影拍照的必选场所。这中间固然包含了我们对母校的深深眷恋,但同时,也正是因为身在其中,我们已经慢慢认同他们是法大精神的象征。

在图书馆后面,有一个不大的小广场——法治广场。主体建筑为两面流水墙,一面以《苏格拉底之死》为主题,再现了苏格拉底服刑前与弟子告别的场面。苏格拉底之死向后世昭示,法治首先是程序之治,正当的程序比合理的结果更重要。当然,我们更希望法治的前提是法的善良,法治必定是良法之治和善法之治。另一面墙以《世界人权宣言》全文为主题,该宣言由1948年12月10日第三届联合国大会通过,是国际社会第一次就人权和基本自由作出的世界性宣言,是国际人权宪章体系的第一个文件。1950年,联合国大会将每年的12月10日定为“世界人权日”。

清晨,大家在这里晨读;傍晚,大家在这里休息;闲暇,一些学生社团在这里举办活动。法治广场俨然成为同学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法字墙——大方的存在

文/缪茵渊

每当我们透过法渊阁的玻璃门,法字墙便迎面可见。

这面高11.2米,宽9.8米的墙,日光的倾泻装饰着它的现代优雅,夜晚灯火的闪烁点缀了它的金碧辉煌。作为中国高校建筑物内第一大“法”字,中文“法”字位居墙的正中,四周环以40多种不同国家或地区文字中的“法”字。

法字墙很大方地存在着,它存在的本身就充满意义——多种文字的“法”象征了各法系之间的交流和中国法学的兼容并蓄。40多种语言的融汇赋予“法”字国际化视野,并与中日双语的透明玻璃大门的横书 (“法律乃善良公允之艺术”)遥相呼应,成为一景。

法渊阁二层至三层的阶梯紧挨法字墙。当我们拾级而上,不同种语言的“法”字与我们擦肩而过,这些德文、日文、拉丁文抑或英文的“法”字和我们有着时间上的邂逅,空间上的相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种美丽的相遇变成相依相存,“法字墙”变成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第一次推开法渊阁大门的新生和熟练穿梭于法渊阁的老生,静倚大厅柱子整理笔记的师姐和捧书站起身记单词的师弟,独自享受一份书墨淡香的你和信步于书架间的我:所有的一切、我们的身影全部被日光、被灯火投射于法字墙。在法字墙上,我们互相捕捉着法大学子在书海的真实影像。因为书,因为法渊阁,因为法字墙,我们的热爱被紧紧联系。法字墙为我们的求知提供一个宏大、极具责任感的坚实背景。是的,“法”字映入我们心中,逐渐地扬弃曾有的浮躁和市侩,营造着自律和宁静。

忽然间想起杜甫的诗句。法字墙引领着“随风潜入夜”的法律文化气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滋润我们,革新并深化着我们对“法”的理解。

孔 子 圣 像

文/叶燕燕

孔子圣像高3.6米,为青铜质地。底座高0.8米,长1.4米,宽1米,为黑色大理石质地。该雕塑由中国雕塑艺术委员会会员姜伯玉先生设计制作。由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先生捐赠,2007年8月落成。

孔子圣像在法大的落成,不仅优化了法大的学校环境,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也使师生们能够仰慕圣像,缅怀孔子,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为法大学生提高精神境界、人文素质提供了机会。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他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我校“厚德、明法、格物、致公”的校训来自于儒家的“厚德载物”、“明法慎刑”、“格物致知”及“天下为公”。因此将孔子圣像置于我校昌平校区文渊阁门前,既是对先贤的追思,又鼓励了广大勤奋的学子。

拓 荒 牛

文/陶琦

拓荒牛雕塑位于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启运体育馆前,为87级校友赠送母校制作。它代表了法大学子在困境中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精神,鼓励一代代法大人开拓创新。

作为政法大学昌平校区的标志性建筑,拓荒牛还是同学之间、社团活动最常用的聚集地。法大学子最常说的一句话是“牛前见”。

雷洁琼绣像

文/暨秉恒

在格物楼的一层静静地安放着一位慈祥老人的绣像,目光深邃,笑容温和。凝视着每一位来来往往的法大学子。她,就是雷洁琼老人。她与中国政法大学有着一段深厚的渊源。从1952年起至1971年,这19年间,她一直担任着中国政法大学的前身——北京政法学院的副教务长兼教授,为新中国的法制建设殚精竭虑地贡献着,也教导了一批从北京政法学院走出的法制人才。

2004年9月12日,雷洁琼老人迎来了她的99岁寿辰,为了庆祝她的生日,为了庆祝她为中国政法大学作出的杰出贡献,由湖南省校友分会会长、法大的56级校友唐自熙先生发起,并由广西、湖南、湖北、深圳校友分会以及五六级六班、六O届共同筹资向中国政法大学捐赠了雷洁琼老人的绣像一幅。亲蒙雷老人教诲,唐自熙老先生对于昔日的老师有着一份深深的感激,在谈到捐赠绣像的初衷时,他说:“校友们建这块绣像一为宣扬中华民族尊师爱教的传统美德,二为加强校友会与全国校友的联系,三为弘扬法制精神、建设一个民主与法治的现代化国家。”而后两年多的时间里,由于雷洁琼绣像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在色泽方面受到了一定影响,法大的56级校友唐自熙和55级校友李彤兵两位年过古稀的老先生主动联系了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上海的校友分会重新制作了百岁老人雷洁琼先生的绣像,并专程于2007年,即我校校庆五十五周年之际重新赠予学校,并最终将绣像安放在了格物楼一层的位置。这也就是现在同学们都无比熟悉的这一幅绣像。

在绣像捐赠仪式上,唐自熙老先生表达了对于新一代法大学子们的期待:“希望同学们发扬‘厚德、明法、格物、致公’的校训,学好专业知识,为日后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我国法治事业做出贡献。”

绣像里的雷老人精神矍铄,栩栩如生。她不平凡的一生紧密地和中国,也和法大联系在了一起。老人的一生桃李满天下,而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不懈地培养人才去建设一个真正的法治国家。于是走过绣像的时候,开始觉得老人深邃的目光变得沉甸甸的,那里面有鼓励,有期许,也许还有对法制化美好前景的憧憬。她曾经为之辛勤工作的北京政法学院,已经悄无声息地站到了时代的最前沿,等着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关闭

| 图片新闻 |
| 最近更新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