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一扇窗,回忆是一片景。我徜徉在校园,从法大和我们彼此的容颜里看得见当初,看得见彼此的深情。
相逢是首歌。歌声抒写着那个难忘的夏季,我们手握中国政法大学录取通知书时的激动;歌声也承载着我们第一次乘坐345、919而来,面对静默于首都郊区一隅的过于内敛的校园时的失落。但这我们和法大开始的地方,还留着当时情感中的华丽与苍凉。
而今的我们,紧抱法大,心中溢满爱:爱这每个角落都布满我们一路为知识为理想而奔波的印记的校园的热土,爱这承载着我们一万多法大人与数十万法大校友的光荣与梦想的昌平府学路27号的上空。
梅一六层。每个清晨裹着阳光的温暖从这里出发,每个夜晚袭一身月色的清冷到这里回归。最熟悉的莫过于洗漱间的淙淙水声。时光如水,流淌过我们的内心。水声伴着同学间温馨的问候,伴着惬意的调侃,伴着贴心的低语。这种美好,随细水流入心田。
喜欢侧身倚在洗漱间的大镜子前,和同学面对面小声倾诉到深夜。她的侧影也留在镜面中,镜中互相的凝望让我有种时空交错之感,敞开心扉的交谈寻找着更深层的自我。断断续续的水滴,那份沁凉落在心里,留出冷静思考、耐心挖掘的空间。
沿走廊一路走向深处,是目不暇接的门牌号。每推开一扇门,都是一个世界。每一个小小世界里,都汇聚着南腔北调五湖四海的丰富与精彩。在这梅一六层,我们把最初对宿舍有限空间的抱怨化成同学间共处的宽容与珍惜,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爱上这种紧致的生活。
走廊的路灯也总是在期末的时候,被我们赋予辉煌。还记得要连考中通和西通的前夜,我们齐刷刷的搬出方凳作小书桌,抓出一叠报纸作凳子,汇聚在路灯的微光下。我们还记得吗,微光下模模糊糊的字迹和我们的脸在字迹间的投影。
小小的法大总很容易让人宅起来,可我还是愿意去拥抱法大宿舍以外的空间,去从紧凑的格局中读出些什么。
法制广场的环形走廊给了我多少个晴朗的清晨,记不清了;在这里翻过读过多少书页,也算不清了。刨去量化的记录,感觉却还在那里,一直都在那里。
紫藤花开时,我几乎天天跑去那儿。清风拂面而来,吹落的紫藤花瓣在书页上驻足,被我夹进书缝儿。花香和墨香,被定格在一瞬,被记忆在永远。早晨的阳光总很温暖地洒下,穿透过斑斑驳驳的花叶,在手上、背包上留下星星点点的剪影。我在心里默默地想,太美太美。
绕着环形走廊出来,是一溜小径。很多人喜欢蹦跳着穿过周边身处的绿色——这是年轻的感觉,很开心能与法大分享。当我们放下跳动的脚步后,周围的绿色已成不远处的背景,花花绿绿的旧书摊涌入眼帘。每一次在此的流连累积起对它的依恋,它成了每个周五周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每一次的流连也因太投入加大了丢三落四的风险,可怜的水杯就是在这儿一不小心和我说再见的。下雨的时候,这里很安静,我还是习惯性地走一趟,或许只是喜欢一种感觉:从师兄师姐手中接过的课本,仿佛有流动的活力,有传承的使命,还有一种期待。
从旧书摊出来,左转是通向北门的大道,两侧挺拔的树总在秋风里唱出悠凉的曲儿,有总在春色中招摇新出的翠绿。喜欢它们高高的、无忧无虑自在的意象,我在家乡的小桥流水间很难找寻到,而我也是在法大开始一边认真地体验什么叫北方,一边淡淡地思念家、思念南方的味道。
然而去的最多的还是教室。教室是种神奇的空间,它盛放着讲台上老师的激情,承载着同学塞满整个教室时的壮景,记录着法大学子自习时的勤恳,目睹着各类辩论赛、模拟法庭的精彩。一直留在耳畔的是,手握的笔在书页上留下的刷刷声,头上的电扇呼呼啦啦,吱呀一声门被推开又轻轻闭上,以及楼外树枝上清脆鸟叫和柔柔风声。
也就是在这里,在法大,我可以回答自己,为什么当初在高考志愿里写下“中国政法大学”,而且是那么的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