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晚,在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之际,在我校学生会的积极帮助下,我校川籍学生与北京化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的川籍学生一同组织了一场“祭念与感恩”—— “5·12”一周年特别活动。活动中,三校学生共同参加了烛火传递和默哀祭奠。我校校长黄进,校长助理、民商经济法学院院长王卫国、社会学院法律心理学研究所所长马皑、学生处副处长刘琳琳、校团委副书记王明宇也亲身参与了此次祭念活动。
在体育馆前,大家用写满祝福的纸条贴成心型,字里行间流露着的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默默地守望着,静静地悼念着。
象征着希望与爱心的烛火途经北京化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后进入我校传递。从亢山广场到南门到体育馆,烛火在大家的护卫下从4位教师代表和12名川籍学生代表的双手中依次传递。一双双映着烛光闪着泪光的眼睛注视着,一只只在风中微举着的手护卫着,身着印有“手拉着手,生死不离”T恤的郭玮同学在南门小心翼翼地接过罩在玻璃杯中的蜡烛,“希望与爱”正式开始了校园内的传递。马皑老师双手合十肃穆站立,从接过同学手中蜡烛的那一刻起,他始终凝视着生命的火焰,用沉稳缓慢的脚步走过一段传递爱与希望的道路。蜡烛在经过刘琳琳与王明宇的共同传递后交到王卫国老师的手中,他和同学们一起点亮了体育馆前的蜡烛阵列——爱心中的“5•12”。
祭奠活动正式开始前,在场师生为所有在地震中遇难的同胞默哀两分钟,一起为逝者祈福。
川籍学生发自肺腑的诗歌朗诵《一年后的今天》让所有人深思,走过这一年,在那些伤口渐渐愈合之后,仍然有很多事情、许多记忆是我们不会忘记的,因为大家都曾为之热泪盈眶。怆然回首这一年,在苍茫的大地上,震后重生的四川留下一串串情动天地、气壮山河的足迹,而法大人一贯的“经国纬政,法则天下”的豪情也让大家在灾难之后选择了坚强,选择了奋斗。
王卫国以一口亲切的四川话表达了他今晚的心情。他希望能够让长眠的亲人和正在重建家园的亲人听到来自祖国首都的乡音,看到大家为他们点亮的爱与希望之光。他谈到,四川的山山水水养育了一代代优秀的儿女,培养了他们坚强不屈、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希望川籍同学团结起来,以优良的成绩为四川争气、争光,以最好的表现告慰家乡的亲人。
黄进校长也来到活动现场。他认为这样的活动非常有意义,灾难之后除了悲痛,更要从中有所收获,不仅要关爱他人、关爱生命,还要敬重自然、敬畏生命,虽然无法避免自然灾害的骤临和破坏,但可以从历史进步中获取补偿,这样的灾难也是在考验同学们面对困难、应对挫折的能力,学会在逆境中成长是我们必须要经历的一门重要的课程。同时,他也代表学校向所有川籍师生和他们家乡的亲人表示慰问。
川籍学生孙科源、陈芳作为学生代表发言。孙科源同学号召每一个川籍学子要做的不仅是祭念我们的亲人,更要感恩这个社会;不仅是敬畏生命,更要自信乐观地热爱生活;要努力学会让爱成为一种习惯,踏踏实实的走好今后的路。陈芳同学呼吁通过此次活动要传递“生与爱”这两种力量,川籍学子们要坚强地成长成熟,要为家乡的重建而奋斗。
在黄进校长和王卫国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用手中的蜡烛将心型阵列填满,天堂里没有地震,也没有痛苦,点燃的支支蜡烛将生者的深深祝福化作光芒,为他们照亮前面的路。
由三十余名同学合唱的《生死不离》让每个人的心中都涌起了一股热血,相信血脉能创造奇迹,灾难虽然震裂了四川,但是却震不跨英雄的中华儿女,“多难”之下,我们用汗水冲淡泪水,从坚强走向自强。在“汶川加油!中国加油!”的齐声呐喊中,此次祭奠活动圆满结束。
地动天不塌,大灾有大爱。走过灾难的这一年,我们懂得了要更加坚定坚韧,更加自信自强,让我们告别悲伤,共同担当,迎接挑战,共创崭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