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5月,由中国政法大学主办,教育部主管(2001年以前由司法部主管),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中唯一一所法律专业出版机构。建设30年来,出版社领导班子在党和国家出版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依托中国政法大学,面向广大政法院校,确立了以法学教材和学术著作出版为根本的发展方向,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中国法学教育服务、为中国法学研究服务的发展宗旨。在法大出版人的不懈努力下,出版社多次获得国际、国内图书大奖。2014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荣获2013年图书世界影响力出版100强。经过30年的艰苦奋斗,法大出版社已在法学界建立了良好的学术形象,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品牌书。如今,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已经成为我国法律出版界不可或缺的出版力量,充分地彰显了中国政法大学的学术实力,为学校赢得了荣誉。值此社庆之时,记者采访了出版社社长尹树东,带我们一起走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5月,至今已走过煌煌三十个年头。滋兰育惠,砥砺传薪,作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中唯一一所法律专业出版机构,法大出版社始终坚持根植教育,弘扬学术的理念。做绵长河流,浇灌高等教育的桃林,架诚挚桥梁,促进读者作者的交流, 树坚实支柱,服务法治社会的大厦。建社三十周年,忆往昔,困难重重不畏险阻,终摘累累硕果;展未来,任重道远稳步进,必将再创辉煌。
长路漫漫,上下求索法大出版社建社伊始,正值中国政法大学复办初期,学校条件非常艰苦,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校领导仍然毅然决然的进行出版社的筹备工作。谈到建社初衷, 出版社社长尹树东表示,这是为了学校的教研设计考虑,也是为了更好地为中国的法制事业服务,促进中国的法治建设,促进中国法律的持续发展。所以纵然艰辛,在校社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建社计划仍有条不紊地进行。为了支持高校出版事业的发展,物资紧张的学校硬是挤出一间十几平米的办公室,分给出版社筹备组。正是由于有法大坚实的后盾,有了各界人士的支持和努力,筹备工作举步维艰却不断开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的发展也慢慢步入正轨。
尹树东回忆起建社初期的那段艰苦时光时动情的说:“最难的还是资金紧张的问题,那个时候学校里也没钱,大家都穷的叮当响,连出版社正常的运转都是勉强维系。出版社能够发展到今天,要得益于前几任的校领导、社领导班子,还有已经离开的退休员工的共同努力,在那个艰苦时期,他们日日夜夜奋斗在这里,没有他们,就没有现在的法大出版社。”面对经费严重不足的困境,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在最高法院、业余大学等兄弟单位的支持下,在出版社员工夙夜 悱恻、潜心雕琢下出版了《逻辑学教程》, 这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的处女作前后发行了十几万册,也为出版社的发展开了好头,大大缓解了出版社资金紧张的 困难局面。出版社以此为起点,一边学习一边摸索,相继发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法规单行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条例》法规单行本等广受赞誉的书籍,出版社的业务实力也突飞猛进,逐渐成为活跃在出版业的舞台上的中坚力量。

(初期办公情景)
三十年是一个漫长的历程,荣誉辉煌会有,瓶颈挑战也存在。尤其是在社会急剧转型、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要随时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从教材统编到各自印刷,从律考资料大社包揽到各家出版社纷纷抓住司考的契机,法大出版社教材和司考资料的发行量下滑严重。“还有令人深恶痛绝的盗版问题,政府的力度在不断加大,却始终无法彻底解决。有时候我们的司考资料推到市场上不到一个星期,就会有七八种盗版涌出来。”尹树东一脸严肃的说完又话锋一转,笑着 说:“还有你们这一代的学生,买教材的真是越来越少,大多数都选择借用上一届的教材,我们出版社的饭碗都快要保不住咯。”针对种种挑战,尹树东制定了出版社的应对措施和发展规划,他始终都强调依托法大,根植法大,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学术精品的理念。利用几家政法院校雄厚的师资力量,借助立格联盟的广阔平台,主动向教学水平较高的教授、 深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以及各科学科带头人约稿,打造有代表性的精品著作。“另外,以前我们出版社教材发行的重点一直放在本科生教材上面,但经过这几年的市场调查发现,在高职高专方面的法 学教材也有着巨大的需求量,我们可以和他们合作,拓宽合作的领域。”尹树东补充道:“在引进国外版权方面也在继续加强,翻译国外的学术精品,也会对品牌建设产生重要的意义。”
锐意创新,收获硕果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在挑战中激流勇进,获得了良好的业内外口碑。“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2013 年图书世界影响力出版100 强”等荣誉背后都见证了出版社的成长和实力。

(荣誉证书)
而提到在与其他出版社竞争时的优势,尹树东由衷地说:“和法律出版社,法院出版社等等老牌出版社相比,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法大。中国政法大学是中国法学的最高学府,我们有那么多优秀的老师,有那么丰厚的学术资源,出版社的发展立足法大,才有更为广阔的前景。”如是所说,法大出版社的发展得益于中国政法大学学术水平的发展,无论是统编教材还是法治读物,都能找到法大教师撰写的作品,而学校拥有的庞大优秀的师资队伍,也成为了出版社辉煌成就的重要推动力量。
我国出版行业正在与国际接轨。版权贸易,特别是对于国外版权的引进各出版社之间竞争激烈,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脱颖而出,成为这方面的成功典范。20世纪90 年代末,为实施“中美元首法制计划项目”,美国驻华使馆文化处决定出版一套美国法律文库丛书。此套丛书计划出版百余种,是国内法律出版界迄今为止最大的一个翻译项目。而法大出版社凭借雄厚的综合实力和专业的出版态度,从参与竞争的众多大型出版社中脱颖而出,取得了这个项目的出版权。这套著作的出版,对我国的法学教育、法学研究、法律实践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作为一个大学的出版社还要有一个超前的眼界,我们引进国外版权也是法大‘国际化’办学理念的体现。”尹树东介绍说:“出版社也有一个版权部,通过方方面面各个渠道的努力主动引进版权。”尹树东还提到最近会有一个美国的出版社代表团来访,双方会就合作问题 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交流。“关于这方面 我觉得应该是双向的,一是将国外的版权引进来,另一个是将我们认为比较好的、有影响力的书推出去,和国际接上轨。”
敢于提出这些设想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出版社内拥有一批专业的出版人才。“做出版,一般人干不来也干不好。” 他谈到一个好的编辑要满足两方面的需求。不仅要对法学的发展、市场的发展有一个前瞻性的眼光,更要热爱出版。“做出版和做导演其实差不多,从封面设计到文字都要用心,没有一种为别人做嫁衣的奉献精神是不行的。”据了解,转企改制以后法大出版社的年轻人比较多, 现在全社员工一共是86 人,绝大多数都在40岁以下,社内设有专门的人力资源 部面向社会招收人才,员工都采用合同制。原来由于编辑工作初期工资较低,又不能解决在京户口问题,导致每年出版社的人员流动非常大。如今的出版社专注于人事制度发展和改革,增加了对员工的各种补助,提高了年轻编辑的福利,还开展了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营造温馨的工作氛围,让青年人有个更大的提升空间,同时注重营造企业文化,对于人才产生了更大的吸引力。在谈到员工的专业和来源问题,尹树东表示,总体上法大的毕业生比较多,而出版社也 欢迎各个方面的人才为出版社的发展添砖加瓦。
紧依法大,再创辉煌在采访过程中尹树东强调,法大出版社与中国政法大学密不可分。出版社计划打造一套我校终身教授精品成果著作系列丛书,并实施毕业生优秀论文精品工程,出版杰出校友文集,设立出版基金等等,把我校的学术资源化为一本本学术著作。“可以说,中国政法大学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法大出版社的安身立命的第一要务就是与法大共进退,留住大师,牵手校友,我们要广泛争取和利用各种资源,发挥我校的学科特长,打造以法科为根基的国内大学精品图书出版基地。”尹树东谈及校社关系时如是说。
当今的大数字时代背景下,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对于纸媒行业造成了不小的冲击。而在谈到纸媒和新媒体的关时,尹树东认为:“数字出版是当今社会的一大趋势,谁也阻止不了。近几年数字出版对纸媒的冲击力很大,但却永远替代不了纸媒。”他还延展到中国人的阅读习惯问题:“要是觉得一本书好,中国人一定要把纸质版买下来放在那里, 而不是通过手机和电脑阅读,这个关键在于你这个是不是好的作品,有没有阅读和收藏的价值。”面对这一挑战,法大出版社一方面紧随时代潮流,借助社会各界的力量发展数字出版,加强与北大方正等集团的合作,占取出版业的新商机。另一方面提高对纸媒的出版要求,力求出版精品著作。“我们认准的好的选题,就算赔钱也一定要出版,我觉得一个大学出版社一定要有发展眼光,不能只看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社会效益。就算一本书的销售量或者市场前景不是很好,但如果它确实弥补了一些理论空白,我们也一定会出版。”
采访的最后,尹树东谈到对当代大学生的寄语,“虽然是玩笑话,你们大学生还是要买教材的,法大出版社的教材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体系结构都是我国一流水平,自己的书总比借别人的用着方便。”尹树东笑着说:“大学时期要多读书,读一些精品,读一些原著,用书来丰富自己,提高自己,使自己变成更优秀的人。”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傍邻法大学院路校区,几棵古槐染了满天空的绿意,掩映着深红色的砖墙,颇有几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意境。这个浸蕴了中华法律文化,担负着中国法治建设重任的地方,将与法大一道不断进取,踏实前行。
(文/通讯员 赵莹 实习通讯员 赵丹阳 编辑/陈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