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local/5/92/B3/EF595CE315B3A337CA5020C242C_F5A1F1D2_31BE6.jpg?e=.jpg)
“能够在现场聆听到长辈的教诲,自己的内心受到了非常大的震撼,尤其是陶妈妈这份深沉的母爱,不能用简单的感动来形容,现在忍不住给自己的妈妈打个电话,和她道一声:妈妈,您辛苦了。”法学院2014级的徐浩诚在活动后结束后有些哽咽的说道。
4月23日19时许,由共青团中国政法大学委员会与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栏目组共同策划主办、学生会承办的“微行大义——感动中国人物走进中国政法大学”主题活动在我校刘皇发学术报告厅成功举办。本次活动邀请了“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肖卿福、陶艳波做客法大,我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冯世勇与我校400余名师生共同聆听了本次报告。
冯世勇在致辞中感慨道,“感动中国人物进法大”是精神的礼赞,心灵的诗篇,它教会我们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坚守。大学的根本目标就是立德树人,我们要培养兼具大爱、责任、坚守的新一代接班人。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校也开展了“自强之星暨感动法大人物评选”、CUPL正能量等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德育学生工作项目,其要义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理想坚定、知行统一的优秀人才,让法大学子坚定信念、开阔视野,生动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次活动邀请到“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 肖卿福、陶艳波来到法大,他们的主旨演讲也将再一次触动我们法大师生的内心,为培养青年乐观向上、厚德为公的精神情怀有着积极的意义。
麻风病防治领域最高奖——马海德奖的获得者肖卿福,和法大师生一同分享了自己坚持麻风病防治工作的心路历程。他说:“麻风病人饱受身心的双重痛苦,他们需要来自医生发自内心的关怀。社会对麻风病的歧视让他们很苦恼,所以我要尽我所能让村民感到亲切与尊重,以医者真心换病人笑容。既然来到这,我就没打算过安逸的日子,更不会轻易离开,我走了他们怎么办。我现在退休了,每周也还会再去看看,只要病人需要,我就要帮他们。”在同事眼中,他尽职尽责、不惧风险,他对病人如家人一样亲昵,甚至为消除病人心中的隔阂,在治疗时也不穿戴隔离服和手套。肖卿福的妻子中风在床,他一边照顾病人,一边照料妻子,十几年如一日。他既是好医生也是好丈夫,以自己四十年不变的医者仁心为麻风村的患者点燃生活希望。
肖卿福是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皮防所党支部书记、皮防科科长。自1974年从卫校毕业后,他孤身一人走上了麻风病防治的工作岗位。他独立确诊、治疗麻风病新发、复发患者300多人,矫正康复手术100多例,从未出现过医疗事故。他在尽心尽力做好麻风病防治工作的同时,还利用各种机会宣传麻防科普知识,到全县各医疗单位进行皮防知识讲座近百次。正如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肖卿福的颁奖词一样,他像一名战士,在自己的阵地上顽强抵抗;像一位天使,用温暖驱赶绝望。医者之大,不仅治人,更在医心,他让阳光重新照进村庄。
“我从未放过一丝希望。我坚信每个妈妈都是最好的教育家,只要坚持,母爱就能创造奇迹。”“同桌妈妈”——陶艳波的一句话赢得了在场学子的掌声。十二年来,陶艳波陪伴病儿杨乃斌一起学习,做儿子的老师、陪读。其子1岁时因医误诊而导致耳神经坏死,从此丧失了听力。为了能够让儿子发出声音,她认真地学习唇语,用三年的时间教会了孩子一声“妈妈”。陶艳波为了让儿子能上正常的学校,她毅然决定辞职陪着孩子一起上学。就这样,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母子二人一起学习。陶艳波就是儿子的耳朵,就是儿子的向导。12年苦读,杨乃斌如愿考上了大学。
在现场互动环节,同学们询问肖医师为什么不选择到大的医院工作时,他说:“麻风病人就像我的老朋友一样,虽然大城市治疗器材好,却不能让病人感受到温暖。在我眼里治疗的效果和大家的需要才是最重要的,正是因为这么多人需要我,我才一路走到今天。”
新闻院2014级学生於佳凝被主讲人的事迹和情怀深深地打动:“我无法想象肖医生是如何在那个偏僻的麻风村坚持了几十年,也无法想象陶妈妈陪孩子一起学习付出了多少辛酸。他们的善意和爱在时间的面前坚不可摧,而我们身为新一代大学生也应该向他们学习,用爱心回馈社会。”
据悉,本次活动是继2013年“感动中国人物”段爱平、沈昌健做客法大后,我校第二次邀请到“感动中国人物”,他们为法大师生生动的诠释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着青年学子身上的正能量,并使之不断增强与传递。
(图文/张峤 钱瑾 王宇彤 编辑/陈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