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校迎接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全面启动。根据教育部安排,我校将在2007年10月28日至11月3日接受教育部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评估。为了实现评建创优的目标,我校于今年年初提出了“全员投入、全力投入、全资投入”的工作要求,全面启动了迎评促建工作。
二、多米尼克总统利物浦一行访问我校。3月20日,多米尼克总统利物浦一行应邀访问我校,并与部分师生进行座谈。这是首次接待外国元首来访,是载入我校史册的一件大事。利物浦总统的来访,对于促进中多两国文化、法学领域的交流将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也会推动我校对加勒比海沿岸国家法律制度的研究。
三、学科建设又获新突破。5月20日,国内第一家证据科学研究院在我校正式成立,该院是我国文科院校第一批立项建设的两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之一,也是全国法学院校中惟一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它的建立标志着我校已跻身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对推动证据法学和法庭科学技术的交叉融合与跨学科研究,加快我校建设成为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6月25日,国内唯一的国际儒学院在我校正式成立。标志着以法学为特色的我校不断在非法学学科建设方面取得的新突破。继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传统学科不断进步的同时,我校先后创办了人文学院、社会学院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学院,填补了学科的空白,而国际儒学院的创办更是在拓展我校学科领域的同时填补了国内空白,标志着我校在创办多科性、研究型、开放性、特色鲜明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四、科研立项取得重大突破。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我校石亚军教授投标的《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现状调查与改革研究》和马怀德教授投标的《法治背景下的社会预警机制和应急管理体系研究》两课题获得200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资助经费总额达到100万元。这是我校自去年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投标以来获得的第二、第三个项目,是我校争取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的又一轮重大突破。2006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共设37个投标方向,受理330项投标课题,最后评出41项中标课题。我校共获得两项,占中标课题总数的二十分之一,并列第四位。
我校2006年申报教育部科研项目获得全面丰收,共计获得各类科研项目18项,其中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2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1项。其中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分别是张保生教授为首席专家的《证据科学的理论体系与应用研究》,获得资助60万元;李曙光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国有资产法律保护机制研究》,获得资助50万元;常林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医疗纠纷解决机制的法律问题研究》,获得资助40万元。这是我校历年来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被批准立项最多的一年,仅今年一年的立项数就占前3年立项总和的75%,彰显了我校科研力量在国家重大理论和应用问题研究中的地位。
同时我校申报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也成绩可喜,共有13项获得批准立项,比“十五”计划首年的立项总数增长2倍,取得了可喜成绩。其中法学学科5项、科社•党建•政治学学科2项、经济•管理学科1项、哲学学科2项、社会学学科1项、综合学科1项、文学•艺术学科1项。法学学科仍然是我校的优势学科,哲学学科以40%的立项率,说明了我校在建设“多学科”目标上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五、我校正式停止自学助考班招生。自2006年8月起我校全面停止自学助考班招生,并将于最后一批在校生学业期满后,最终终止自考班办学。这是我校继2002年全面整顿自考班以来,在调整对外办学布局上的又一重大行动,我校也由此成为全国首个停办自考班的高校。
六、我校调整招生政策,实行按人口比例招生。为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今年学校对招生制度实行重大改革。本科分省招生计划首次按人口比例划分。 2006年学校本科招生计划是2000名。招生指标按照各省人口比例进行分配后,山东、河南、四川等三个人口大省的招生人数历史性地突破百人。据悉,我校是首所按人口比例下达分省招生指标的高校。
七、首届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评选揭晓。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是由我校发起的国内第一个以法学家名字命名的民间法学奖项,除了纪念钱端升先生对于中国法学的卓越贡献外,旨在激励学者勇于创新,促进中国法学研究的繁荣发展,推进国家法治进程。9月30日上午,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第一届奖励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根据《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励办法》,本次会议严格遵循科学、公正和宁缺勿滥的原则,在教育部社科司观察员的全程监督下,以无记名投票、三分之二多数票通过的方式选举出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7项、荣誉奖6项。
八、教育部巡视组进驻我校开展巡视工作。为贯彻落实中央纪委关于对直属高校开展巡视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加强直属高校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加强对直属高校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监督,促进直属高校的改革、发展与稳定,根据《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开展直属高校巡视工作的意见》的安排,我校作为第一批高校于10月23日至11月7日接受了教育部巡视组对我校领导班子及学校工作的巡视。
九、我校成功举办大使论坛。自今年5月9日起,我校举办了大使论坛系列讲座,先后邀请了新西兰驻华大使包逸之先生、瑞典驻华大使雍博瑞先生、以色列驻华大使海逸达先生、法国驻华大使高毅先生、德国驻华大使史丹泽先生等莅临我校为我校师生带来了精彩的讲座。作为中国法学教育最高学府,我校有责任也更有能力代表中国高等法学教育参与国际间法律文化交流。“大使论坛”的举办,将会进一步提高我校在国内外的影响和国际声誉,也标志着我校在实现开放办学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十、我校校长徐显明教授等多位教授应邀参加“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11月28日,由中宣部、中央政法委、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法学会和北京市委联合举办的“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中央国家机关专场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国法学会副会长、我校校长徐显明教授应邀作了题为“和谐社会与法治”的专题报告。此前,徐显明曾代表报告会主讲人在“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启动仪式上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