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北京法政专科学校开设社会学课程,此为社会学进入中国高校之始。值此百年之际,我校社会学院2006年10月28日上午在北京蓟门饭店召开了“社会学进入中国高校100周年座谈会”。座谈会既邀请了老一辈著名社会学家王康、韩眀谟和苏驼等教授,也邀请了杨雅彬、阎眀等对中国社会学史研究有素的专家。座谈会由我院院长乐国安教授主持。与会学者围绕“社会学进入中国高校的百年历史回顾”与“重新激活中国社会学思想传统”两个主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韩眀谟教授指出,1949年以前的中国社会学,大致出现了三代学者:维新运动孕育了第一批社会学家;他们培养了以费孝通先生为代表的第二代社会学家;第三代社会学家则以西南联大的社会学系毕业生为代表。这三代社会学家研究扎实,学养深厚,使当时的中国社会学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如果总结百年来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归结为三个基本特点:始终贯穿了社会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在思想理论上具有多元性和兼容性;在学科发展上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
与韩眀谟教授1944年同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的王康教授解释了社会学进入中国高校100周年的缘由。1981年,王康教授正辅助费孝通先生从事社会学重建工作。借到美国访学的机会,他在斯坦福大学的图书馆查到了一份有关戊戌变法的研究文献。该文献即提到京师政法学堂的经济科将社会学列入了1906年的教学计划,比上海圣约翰大学和沪江大学开设社会学课程都要早。王康教授特别强调,戊戌变法可以说是社会学进入中国的催化剂,其历史意义非常重大。针对重建以来的中国社会学,王康教授语重心长地指出,受益于重建工作的社会学者,应该为中国的社会学尽更多的义务。他还指出,重建社会学以来,中国的社会学继承了重视社会调查的良好风气,但是在理论研究上却有所忽视。比之社会学的前辈学者,不少新一代的社会学者不仅缺乏前辈宽广的眼界学识和深厚的中国文化情怀,也缺乏高尚的人格情操。王康教授特别提出“敬业勤学”四个字,与社会学界的同仁共勉。
南开大学的苏驼教授回顾了南开大学在社会学恢复重建中的经验教训。他指出,重建以来的社会学,在费孝通先生的主持下,继承了中国社会学的三个优良传统:第一,将中国的富强视为己任;第二,始终坚持社会学的中国化道路;第三,一直重视实地调查。但他同时也指出,当初在充分重视吸取国外社会学理论资源的问题上也存在着不足,以致今天中国社会学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导向较强,而社会学自身学术传统的积累则较弱。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的杨雅彬研究员总结了中国早期社会学的辉煌成就。她认为,老一代的社会学家有三个共同的特点:都有中西贯通的学术功底;都将认识和改变中国社会作为根本目标;都有在借鉴国外社会学的基础上努力推进社会学本土化的志向。但社会学重建以来,人们却淡忘了中国早期社会学的成就。实际上,如严复先生在《群学肄言》中的某些议论,在今天看来仍十分有价值;而潘光旦先生提出的优生学思想,则是建立在对儒家传统和中国社会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梁漱溟先生的“乡村建设”主张,对于今天的“三农问题”(该问题本来即由社会学界最早提出)仍有重大启发;瞿同祖先生对中国法律及中国社会史的洞察至今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当代中国社会学应该要重视和发扬这些传统。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的阎眀副研究员也谈到应该重视发掘老一辈社会学家的学术贡献。比如,陈达先生早在马寅初之前,就提出了控制人口的主张;老舍先生对人力车夫等底层人士的关注,也借鉴了当时中国社会学的实地研究;吴景超所提出的“新路”于今仍有重要的启发。
应星教授谈到今天重新激活中国社会学的思想传统已经成为社会学界的当务之急。所谓重新激活,可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还原中国社会学思想传统的整体图景,充分挖掘几代社会学家风格各异但都底蕴深厚、且相互激荡对话的思想传统,而不是孤零零地只重视一、两位老一辈社会学家的贡献。二是要重新理解中国早期社会学的整体特点,既要看到其重视实地调查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导向,也要看到其建立自身独立的学术传统和理论思考的艰辛努力。鉴于中国社会学重建以来在潜心理论思考和创造上多有不足,我们今天更应强调纠偏补正。三是要将中国早期社会学还原到中国上个世纪之初所面临的“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场域中,不仅要从一门专业和学科的角度总结社会学的发展历程,而且要超越专业和学科的范畴,将中国社会学基本的问题关怀与中国现代性的问题构架融通思考。
梁永佳副教授则从自己参与的一项旨在继承“魁阁”学术成就的课题经历,提出了继承中国社会学思想传统的问题。魁阁时代的物质条件,不及当今任何一位职业学者,但其学术成就则胜于今天,魁阁的成员,也成为日后中国社会学的中坚力量。究其原因,在于魁阁有一种老师为学生服务的精神,有一种“干事业不要命”的气魄。有人将魁阁评价为“中国现代学术集团的雏形”,可惜的是,这个雏形一直无法成长。现在的物质条件显然好多了,但是魁阁那样的团队却看不到。他认为,中国社会学重建的时候,没有提民国社会学成就,是因为外部条件不成熟,不得已而为之。现在虽已不存在那种顾虑,但由于社会学界长期忽视民国社会学,所以“重新激活中国社会学的思想传统”,目前还只是少数有识之士的主张,仍需要学人付出很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