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北京市委授予我校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常保国同志“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
常保国同志,男,1963年8月生,辽宁铁岭人,法学博士。现为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副院长,院教代会(工会) 主席。198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7月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政治系政治学专业,毕业后留校工作。1987年至1992年在学工系统工作,先后任学生处(部)科长、校团委副书记、兼职学生辅导员,1992年10月至今,在政治系、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任专职教师,先后担任政治学教研室主任、政治学研究所党支部书记。2000年9月曾赴日本名古屋大学进行学术演讲。2002年被评为“中国政法大学十大最受学生欢迎的青年教师”,2004年被授予“北京市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附:事迹材料
教书育人,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记中国政法大学常保国副教授
1992年10月,常保国第一次走上讲台,成为了中国政法大学政治系(现为“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一名专职教师,在此之前他从1987年至1992年在学工系统工作了5年,先后任学生处(部)科长、校团委副书记,并一直担任学生辅导员。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常保国同志牢记党的宗旨,模范地履行党章规定的党员义务,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从事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的近20年里,他在教书育人、资助困难学生、帮助学生就业等方面做了很多实事,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和青年教师的楷模,并获得了多项荣誉。而他最看重的是其中的两项:一次是2002年被评为“中国政法大学十大最受学生欢迎的青年教师”,另一次是2004年被授予“北京市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因为在他看来,这两项荣誉正是对自己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的认可。
“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做一名受同学欢迎的教师”是常保国追求的目标,他时时提醒自己,“教书育人”不仅要在课堂上,更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他刻苦钻研业务,并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等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由于学校两地办学,图书资料的利用受到很大影响,加之图书馆相关专业藏书有限,满足不了同学们的借阅要求,为解决同学们课外阅读困难,他将自己二十余年积累的一万余部个人藏书提供给每届本科生、研究生借阅。在每年本科生、研究生写毕业论文时,很多同学都会向他寻求资料上的帮助,有的同学甚至住在他家里数天查阅资料。此外,在讲授专业课程时,他精心为同学们设计课外阅读书单,把自己的藏书交给同学们管理,建立班级“流动图书馆”,由班级学习委员负责管理借阅,随时保证班级同学人手一部与专业课相关的书籍,使每位同学在大学期间,能阅读三十至四十部课外书籍。这些图书在两三年的传阅中,绝大多数已经破损,甚至丢失,但常保国同志毫无怨言,而是积极购买同类新书以做补充,满足学生的需求。近期他又向学生无偿赠书一百八十余部。同学们亲切地称常保国的个人藏书为“法大第二图书馆”。
常保国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十分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他自己是从贫困家庭走出来的,在高中和大学阶段都是在许多同学、老师和亲友帮助下才完成学业的,因此,他对家庭困难的同学有一种朴素的关切之情。他一直坚持资助家庭困难同学读书,受其资助的研究生、本科生有十余人。有的同学考上研究生,由于家庭困难,想放弃继续读书的机会,他就耐心地去做说服工作,劝导学生再困难也要坚持完成学业,在自己提供一定帮助外,他还向自己同学开设的律师事务所求助,帮助学生筹措学费。十多年来,他先后借给学生数万元,帮助他们度过难关,有的同学工作七八年之后才回到学校向他还钱。仅近年受他资助的同学就有六人,个人无偿资助金额一万余元。此外,他还帮助很多家庭比较困难的本科生、研究生寻找家教、讲课、打工机会,使学生既受到了社会锻炼,又解决了部分经济困难,得以顺利完成学业。
在学生遇到意外事件时,常保国总是伸出援助之手。2001年一名学生游泳时不幸身亡,这位遇难学生年迈的父亲从云南大理自治州来学校处理后事,常保国同志当时是一名任课教师,听到消息后,他赶到学生家长住地,安慰老人,并把自己身上的七、八百元钱全部送给了这位家里不宽裕的老人。这位学生家长第二次来学校时,常保国同志又到其住的招待所去看望,在得知这位学生家长来过北京两次,却连长城和天安门都没有去过时,常保国同志自己花了几百元雇了一辆面包车,委托班级一名同学陪同学生家长先后去长城和天安门等风景名胜区进行参观,此事让这位饱受失子之痛的老人深受感动。
今年三月,一位家庭非常贫困的研究生的母亲突患脑溢血,生命垂危,得知这一情况后,常保国马上打电话了解病情,安慰同学,当得知该同学家庭非常困难,亲友们帮助四处筹集住院押金时,他在第二天就寄去一万八千元作为治病的押金,使学生的母亲得到了及时的治疗,帮助这位学生度过了人生最困难的时候。
对于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常保国尽心尽力为学生排忧解难。近年来,就业问题是同学们最关注的问题,也是学校学生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常保国同志曾在学生处、校团委工作过,并兼学生辅导员工作,所以他对学生就业困难的现实有切身感受,长期以来,他在积极改变学生就业观念的基础上,积极为学生寻求就业途径、推荐工作。
他曾经带过班级有位同学来自四川偏远山区,家庭十分贫困,还略有口吃,就业非常困难。临近学校就业派遣时,这个学生的工作还没有着落。当常保国得知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接收毕业生的消息后,他多次与有关单位进行沟通,介绍这位同学的优点,终于说服用人单位把这位学生留在了省高级人民法院工作。同时期,他所带的班级有十余人留在了北京工作,其中不乏有在公安部、全国人大财经委、国家工商总局、第二外国语学院等单位工作的,这些学生的就业无不凝聚着常保国的心血。多年年来,他先后为我校本科生、研究生进行就业指导、联系就业单位多达百余人次,其中,经其本人努力,使学生落实具体单位的有二十余人。
常保国同志在高校工作近二十年的时间内,一直对学生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对学生们学业、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有求必应。同学们在学业问题上都愿意与其沟通、向他求教,生活上遇到困难都愿意向他求助。他是政法大学深受同学们敬重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