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晚,应我校国际法学院分团委的邀请,有着丰富人生经历的缉毒警察、漂流探险家郭峥在昌平校区为我校师生献上了一场“关于探险与缉毒的经历”的讲座,通过他缉毒和漂流探险的独特经历,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弥足珍贵。
生死徘徊 缉毒一线
毕业后的第二年,郭峥就成为一名缉毒警察。攀枝花离著名的“金三角”仅300公里,毒贩猖獗。这自然都是因为毒品巨大的利润——在“金三角”仅售15元每克的毒品,经过大理到攀枝花、成都,再到北京的时候就可以涨到1000元每克。在其他地方,贩毒量到50克就可判处死刑,在“金三角”那一带法律规定100克判处死刑,但缉毒警察办的案子所缴获的毒品都是以公斤记的,警察面对的都是一群亡命之徒,完成任务时要承受的压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郭峥在讲座的第一部分中就向我们讲述了他在办案过程中成功和失败的惊心动魄的经历。他刚刚成为警察不久,就进入“金三角”卧底,在与毒贩进行交易的时候,数次面临了生与死的考验,在一次与一些藏族毒贩的正面交锋中,郭峥身中七颗铁砂子,医生花了两年时间才将它们一一取出,缉毒的艰难和付出的代价,可见一斑。
漫漫征途 漂流之险
郭峥说,正因为职业的特殊性让自己承受了远远大于一般人的压力,所以他选择了一些户外探险进行工作之外的调节。他向我们讲述了他不同寻常的户外探险经历。
他第一次的户外探险是从青藏高原骑自行车到攀枝花,路途总计1841公里,历时31天。在这之后,他就深深热爱上了户外探险活动。后来,他成了一名漂流探险家。漂流是类似于登山等挑战极限的一种活动,但它在中国的历史远远短于登山。上世纪八十年代,有着丰富漂流经验的美国人向世人宣布,他们要首漂中国长江的时候,我国才有人为了我们的母亲河,开始了漂流的旅程。“中国人的长江当然要中国人首漂”。四川乐山人尧茂书驾“龙的传人”号漂流筏,抢先在美国人之前漂流长江,不幸遇难。这件事激起了国人的热情。18人组成了一个漂流探险队,立志要为了祖国,首漂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其中一名优秀的舵手冯春,就是郭峥后来的师傅。从那时开始,中国的漂流进入了第一个阶段。当时,美国一名著名的漂流探险家在得到了200美金的资助准备漂流长江,但当他看见长江一些河段的险恶的时候,他顶着巨大的压力放弃了这次漂流。当时缺乏经验,设备又简陋的中国漂流队却坚持了下来,但他们在漂流长江以及后来漂流黄河的时候,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先后有18名队员为了漂流,永远留在了河水之中。在长江最险要的金沙江段,牺牲了一名年仅19岁的队员,在牺牲的前一天,他还拉着冯春的手说:“总有一天,我要漂流美国人精神的象征——他们的科罗拉多大峡谷。”
年轻的郭峥没有参加第一阶段的漂流,但参加了继“长漂”、“黄漂”之后的第二阶段的漂流,其中包括汉江、雅鲁藏布江和澜沧江的漂流,其间的经历也是极为惊险。
而为了实现队友的遗愿,冯春和郭峥等人经过多方面努力,冲破了重重阻碍,于2004年获得了漂流科罗拉多大峡谷的机会。至此中国漂流进入第三个阶段。冯春等一行九人,加上一名加州的华裔中国人,一起组成了漂流大峡谷的队伍。不用说也知道,漂流大峡谷所面临的考验是极其严峻的。最初,对年轻的中国漂流队,美国人持不屑一顾的态度。但在漂流队成功漂流大峡谷中有名的险滩—— “水晶”滩之后,美国漂流队一向傲慢的队长也不得不佩服中国漂流队的实力和精神。郭峥用几组珍贵的照片向我们展示了在漂流过程中队员们的生死经历。
结束15天异常艰苦的漂流之时,恰巧是那名19岁的队员牺牲18周年的日子。当晚,冯春带领整个漂流队的队员,跪向东方敬了一炷香,祭奠为漂流献出生命的战友,纪念这对于中国人有特殊意义的一天。
事后,这次漂流在美国华人届引起了极大反响,无数人为自己的同胞漂流过了科罗拉多大峡谷而感到发自内心的骄傲。郭峥也说,漂流将是自己永远的最爱。
把每一天都当成节日
讲座的最后,郭峥用自己骑自行车走过1841公里的旅程中的经历与同学们共勉。让他终生难忘的是当他已经骑到完全虚脱的程度的时候。晚上睡觉时,没有水喝,想咽一口口水润喉,却只能感觉到一股热空气从喉部一直穿到肺里和胃里。他说,这样的经历是他一辈子都不想再有的。当时他在日记中写了一段话:“我想我就要永远留在这里了。我不知道上帝为什么对我这么不公平,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但都没有时间了。如果上帝能再多给我一天的时间,我会把它当作最好的节日来过。我不会在意别人对我的小小攻击,也不会把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事上,因为,我仅仅拥有这一天。”郭峥说:“上帝对我是宠爱的,他不仅给了我一天的时间,还给了我如此有意义的经历。每当我心灰意懒的时候,我都会把这段话翻出来看,其实,比起我面对着毒贩的枪口和刀刃的时候和大浪滔天的河流的时候,比起这种生与死的考验,很多挫折,都是微不足道的。”从郭峥的经历中,我们看见,在经历了如此之多的生死考验之后,生命的弥足珍贵。
最后,郭峥还和同学们进行了交流,他希望同学们能够笑对挫折,能够把自己的每一天都当作节日来过。讲座在同学们经久不息的掌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