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我校“两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召开了全体委员会议。校党委书记、“两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石亚军教授主持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校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两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马抗美教授出席了会议。
本次会议的议题是:1、根据工作需要,对教学指导委员会及其下设的课程与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教学与研究协调组的成员进行了部分调整;2、对即将在下半年开始的“两课”改革方案的落实,包括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进行了研究;3、对如何在“两课”教学中落实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进行了研究;4、讨论了关于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草案意见。
石亚军在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两课” 教学指导委员会自2002年9月成立以来,对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进行了研究和指导,并决定推行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尤其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下发后,我校在“两课”的建设和改革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02年以来,我校首先对博士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课进行了切合实际的改革,以对当代社会思潮的前沿问题为主要内容,聘请校内外知名学者专家,进行专题式讲解,几年来受到博士研究生的普遍好评。对硕士研究生公共理论课的改革,也推出了一些措施,作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对本科生的“两课”教学,压缩了部分学分,调整了课程体系,对教学内容作出了局部的改进。特别是从2003年开始,在校“两课” 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直接指导下,开始酝酿对《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课程进行体系性的改革,组织力量进行集中研究,从理论体系上进行有机整合,并于2004年出版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教材,这是全国高校编写的第一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材。我校从2004年开始已在本科生中普遍开设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课,通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学生对该课程的改革普遍表现出了认同和好评。2005年年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已经正式被确定为二级学科,这也说明我校的“两课”改革起步早,动手快,方向正确,符合《意见》的精神要求,是“两课”教育教学改革的有益的探索。《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出版以来,也受到了校内外、社会的关注和好评,为了在理论上再上新台阶,把最新的理念和理论观点吸收进来,使体系更加严谨,结构更加合理,本次会议决定,近期还要对该教材进行修订。
针对目前我校“两课”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石亚军指出,我们同时面临着挑战与机遇。我们已经取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博士学位、“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走学科发展的道路有了稳固的学科平台,我们要在这个平台基础上孵化出“两课”的学术含量,反过来促进“两课”的建设。同时,由于我们过去缺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经历,如何使“两课”走学科发展的道路,也面临着现实的挑战。
会议对我校2006年下半年开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集中进行了研究。决定在本科生中开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以及“形势与政策”必修课,另外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对研究生、本科生的课程设置、学分安排、教材编写、教学协调、考核方法等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并要求相关的部门据此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就如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石亚军指出,“两课”要全面贯彻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相关的研究所、教研室要制定出具体的落实纲要,在教学中进行贯彻。关于形势政策教育,石亚军教授指出,形势政策教育是学生了解党和国家政策的重要途径,要突出实效性。在教育的方式与途径上,突出“六个一”的特色模式,即每个学生在一学年中听一次形势报告、上一次党课、看一场形势政策影片、参加一次形势政策主题研讨、写一篇论文、参加一次社会实践。
马抗美就形势政策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案进行了部署。方案是在对国内部分重点院校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经过四次讨论,由几个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的。马抗美教授就我校形势政策教育的定位、教学管理的规范化、方式和途径、师资力量的组建、体制与机制的要求,作了重点说明。要求通过各个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最终要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校院两级实施、学生自主参与、年终统一考核的良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