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19时许,第四十一期博闻论坛在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礼堂举行。著名历史学家、北京满学会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阎崇年做客我校,与法大师生一起探讨明清的兴亡史。本次活动由中国政法大学校友会、博闻论坛组委会、中华文明通论课程组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六部书坊联合主办,校学生会承办。

阎崇年教授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讲述,缓缓拉开明朝历史的帷幕。他从民族、法理和民生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明太祖的一生功绩,结合历史背景和人物性情,用生动却不失庄重的语言诠释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四民”的含义。随后,阎教授又介绍了明朝另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明成祖朱棣,列出了派郑和七下西洋、重用亦失哈,迁都北京的三大功绩。阎教授在肯定明朝对历史所做贡献的同时,也以分封藩王为例反映了当时落后的制度,并说客观评价明太祖“在播下明朝繁荣的种子同时,也埋下了明朝灭亡的基因”。
跟随着阎教授思想的脚步,清朝的历史逐渐展开。他指出清朝在历史上的三大贡献,即版图地域的扩充,多民族的融合和传统文化的传承。随后阎教授从八旗制度叙述了清朝的灭亡原因:“巨大的历史制度弊端使王朝难以有效地变革,无法再分配顶层特权阶级的基本利益来改革上层制度,最终为明清灭亡埋下了伏笔。”同时阎教授指出,国计民生的制度建设一定要与时俱进,国家才能持久发展。
接下来阎教授讲述了自己的人生心得。他说:“纵观历史人物,失败者多,成功者少,原因在于很多人不能做到‘四合’,即天合、地合、人和、己合。”然后阎教授便从借天、运用局势等方面阐述,并说要想达到至关重要的己合,必须从生理、心理、伦理和易理四个方面调整平衡,做到心的修养凝练。
在随后的互动环节中,同学们请阎教授谈谈对于“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的个人看法。阎教授自中华民族融合的过程讲起,详细介绍了五千年来中华大地上农耕、草原、森林、高原、海洋五大文明的冲突与融合,表明中国文化存续与繁荣的原因就在于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并表达了对当代大学生应该打开心胸、开阔眼界的期许。
“阎崇年先生语言风趣幽默,态度谦和,以很强的历史纵深感深入地剖析了明清的兴衰之道,同时借助自己多年的讲学经验和经历,使抽象的学术观点概念变得清晰简明。”我校人文学院副院长、历史研究所所长赵晓华这样评价道。
21时许,本期博闻论坛在阎教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寄语和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下帷幕。
(编辑/陈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