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2005届刑司院毕业生学生杨东亮今年8月初以志愿者的身份通过团中央派进西藏,被分配到除阿里外最高的地区那曲县工作。那曲在西藏的北部,美丽的藏北草原就在这里,距离拉萨约4百公里大约5小时车程。一路雪山草地奔流的江水,山那边经幡呼呼啦啦的飘飘扬扬,一派藏北风情。那曲的海拔几乎都在4000米以上,比拉萨上升了1000多米。这里气温较低,天气变化多端,全县没有一棵树,缺氧使得我在这呼吸有些局促,晚上难以入睡。当我见到杨东亮的时候就发现他的嘴唇仍然是紫的,说话气短,尽管他已经度过高原反应期了。他说当初他刚来那曲时,高原反应使他头疼,流鼻血,吃不下饭,经过一个星期,已经能打篮球了。但是记忆力还是不好,看书几遍也记不住。
听说母校的老师来看杨东亮,来自其他部门的志愿者都来看我,一片笑声几多话语充盈在东亮的办公室里,一大家见如故,像见到亲人一样的感觉,他们都非常羡慕东亮能被母校惦记。知道他们在这挺不容易的,我觉得自己像他们的家长一样,请他们吃沸腾鱼. (我忘记这里是海拔4千多米,所谓的沸腾在70度,以致于我当晚就闹了肚子。)年轻人特高兴,畅所欲言,毫无拘束感。他们中间有的已经在这工作了两年多了,找到了感觉,并准备留下长期干下去。看着他们一张张充满青春活力的笑脸,听着他们热火朝天的话语,我想杨东亮在这里有着这么多同等经历的朋友,大概也不会感到寂寞和孤独了。
当我问他工作情况时,他告诉我虽然他刚来20天,但已经有3个案子在手头了,都属于比较疑难的案子,他出具的审理意见均得到检察长的认可和采纳。他还对我说,几天前领导让他给上级单位写关于批捕的案件超过规定数量的原因分析报告,他在两天里看了12个案卷,用了一天的时间写出了4000多字的报告,有个案分析、有综合评说,可以说把学校所学的知识都用上了。领导看了非常满意,一个字没改就交上去了。我对他说,你刚来了20多天就办了几个案子,真挺幸运的,可以说所用的知识大部分是在学校学到的吧?他说在学校学到的东西包括法律的适用和程序的运用都能很快的用上,没有什么距离感,只是这里的一些细节还需慢慢了解,换句话说还缺乏实践经验。说到人才问题,杨东亮认为这儿的主要问题不是缺乏司法人员,而是缺乏法律宣传和法律教育,在这方面还很落后。
第二天,我一早来到检察院想跟踪采访杨东亮,无奈一些场合不允许我进入。只好呆在办公室等候。下午东亮要陪我爬县城边上的小山俯瞰那曲,检察长执意要开车送我们,他说山虽然不高,但这里是4千米以上,对你来说可不是容易的。越野车一直开到小山顶,远眺那曲县城,规模比起2000年我来那曲时大多了,也繁华多了。青藏铁路在县城的边上通过,向拉萨伸延开去。东亮借了一台数码相机,十分有兴致的拍着拍那。我看着他高兴的样子,我心里也被他感染着。
尽管这里生存状况艰险,生活条件简陋,没有工资,没有待遇,但他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他说因为不愿意在北京闲呆着,想在西部出点力,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积累一些经验。来之前听说西藏基层大学生少,志愿者下基层很忙,能得到许多重要的工作做,很能锻炼人。所以当初把他分到那曲的时候,他没有犹豫就来了。志愿者到西藏的服务期限一般是两年的时间,杨东亮一两年后的目标是考研,现在一边工作一边复习考研两不耽误。
那曲检察院把今年来的两个志愿者安顿在检察院新盖的办公大楼里,床和行李都是新买的。看得出检察院已经尽其所能了,但仍然有诸多不方便,如没有自来水、没有食堂,也缺乏其他的生活必须设施等。因为那曲海拔在4000米以上,他们学会了用高压锅煮面条,由于迟迟没有发生活费,成袋的大米买不起,他们每天只能吃挂面。高价格的水果和蔬菜让他们不敢问津,面对生活的尴尬,刚走出学校的他们是没有经历过的。
杨东亮对我说来到这里特想吃苹果,但一斤苹果要10元钱,吃不起。以前在家在学校时吃苹果没有发愁,也不像现在这样想吃。听了这些,我的鼻子发酸心里感到挺不是滋味的。早知道从拉萨带些苹果过来,那里的苹果只有3块多钱一斤。后来的一天里我又出现高原反应,发烧泻肚,我怕病在这里没条件治疗,就跌跌撞撞回到拉萨,因此也没有给杨东亮买上苹果,至今为此而后悔。路上给东亮发信息告别,他祝我一路顺利。
相关链接:
·你们在西藏还好吗?——寻访手记之理想在这里延续
·你们在西藏还好吗?——寻访手记之我要在芒康干上30年
·你们在西藏还好吗?——寻访手记之昌都司法局的创建人
·你们在西藏还好吗?——寻访手记之10月北京见!
·你们在西藏还好吗?——寻访手记之志愿者杨东亮
·你们在西藏还好吗?——寻访手记之献给母校的诗
·你们在西藏还好吗?——中国政法大学赴藏工作毕业生座谈会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