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在西藏还好吗?
——中国政法大学赴藏工作毕业生座谈会纪实
题记:曾经,他们响应祖国“大学毕业生支援西部、服务基层”的号召,离开繁华的都市,走进西藏,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服务基层法制建设,在这片广袤的雪域高原上实践着自己的青春和诺言。如今,他们在西藏还好吗?他们的工作和生活都顺利吗?
为了慰问我校赴西藏工作的毕业生,给他们带去母校的关怀和问候,同时也为了全面调查毕业生在西藏的工作生活情况,为我校就业工作进一步积累经验,今年8月,学生工作部就业指导中心与党委宣传部联合,深入西藏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调研活动。
得知部分毕业生正在拉萨集训准备司法考试, 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解廷民、副主任阮广宇以及宣传部艾群老师便赶赴拉萨市郊的培训基地看望同学们,并举行了首次在海拔几千米高原上召开的师生座谈会。
参加座谈的同学中有96年进藏的毕业生邱秀兰,03年毕业的赵兴佳和王飞,04年的毕业生韩荣、韦安辉;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藏族同学:98年毕业的欧珠永青、江央多吉和03年毕业的格桑德吉、白马玉珍……当他们见到专程从母校赶来看望他们的老师时,都十分高兴和激动。座谈会由解廷民老师主持,他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学校的近况,带去了母校的问候,并对同学们能克服各种困难来西藏工作表示了深深的敬意。随后,同学们就自己在西藏的工作生活情况,以及对毕业与就业谈了看法和建议。
我校92级毕业生邱秀兰去年曾被就业指导中心邀请回学校,为全校师生做报告。当年志愿到西藏工作的毕业生仅只有她一个人,为此校报的常山老师专门写了一篇报道《青春从这里起步》登载在1996年6月20日的校报上。一别九年,现在已是拉萨市政府法制办副主任的邱秀兰,仍然在这里生活工作着,实践着自己当年的诺言。她说,在西藏工作期间一直受到单位领导的重视,而自己这些年来的工作也应该说是对得起自己的。中国政法大学学生的整体水平在西藏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建议学校应该通过某种渠道和西藏的人事厅建立固定的用人管理分配机制,使就业渠道更加顺畅。
2001年进藏的国际法学专业博士生孙炳辉现任自治区组织部事业处处长,当被问到毕业时为何不选择留京,他说:“我不在乎在哪儿工作,我看中干什么工作。” 虽然从事的工作和所学专业不同,但他很喜欢自己的工作,他说,学校的学习教会了他思考问题的方法,学校所学的知识也在工作中发挥很大的作用。在工作中要求自己要拿出博士的水平,要有高的理论素质;在与同事相处时要放下博士的架子平易近人。到目前为止他是在西藏自治区工作的唯一的法学博士(援藏干部除外)。

(上图中红衣服者为孙炳辉博士)
藏族同学白马玉珍是2003年毕业的民商经济法学院的毕业生,现在拉萨市曲水县人民检察院工作,她说:“我是非典时期毕业的。让我不能忘怀的是,当非典来临的时候许多同学都回家了,因为我是班里的第一个党员,四年来班里发展党员的工作一直是由我来做的,所以那时我响应学校的号召留在校园抗击非典没有去找工作,直到7月的中旬我也没有签约。毕业时我们这批同学当中只有我是在基层工作,为此我一直感到心里不平衡。记得刚到县里工作的时候,宿舍有老鼠,吓得我整夜睡不着觉,比起拉萨市县里的条件要差得多。但是在基层工作了两年多,心态得到很好的调整。由于检察院只有我一个法律本科生(其他都是大专生或其他专业的),尤其受到领导的重视,年初的时候院里派我去北京的检察官学院培训了两个月。我体会在基层工作对年轻人的发展十分有益,只要自己肯干是大有可为的。”
政治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03级毕业生赵兴佳,在林芝地区波密县人民法院工作,他说:“我来西藏其实是一个很偶然的选择,毕业之前我曾和北京的一家公司签约了,但因为一些原因没有去,最后与西藏人事厅签了约。当时人事厅给我们的承诺是留在拉萨工作。当我们到了拉萨以后,正赶上 ‘大学生服务基层’的指示,我被分配到林芝地区波密县法院工作。这是我当初没有想到的,但是既来之则安之吧,安安心心的工作才是应该做的。况且波密是一个很不错的地方,林芝素有西藏江南的美誉。尤其是这里的藏族老百姓是那样淳朴真诚善良,每每下乡,和藏民接触,他们待我们像亲人一般,总使我深受感动。波密县在西藏是数得上的大县,我所在的法院有21人,在西藏就算是比较大的法院了。但人员仍不足,所以这儿的工作没有明显的分工,也不分民厅和刑厅,大家配合协调办案,这就是西藏的特点,我倒是觉得实用有效。”
祖籍江西赣州的法学院2000级毕业生韩荣,工作在西藏山南地区检察院,他说,西藏可以说是生命的禁区,3千米以上就是高原的范畴。身体不是很好的他,经常睡不好觉,生理上感觉压力很大,所以他认为来西藏工作身体要能适应高原的气候,这是最基本的条件,要有挑战生命的本钱。生活体验的迥异也使韩荣感触良多,高原的风土人情、美丽而真挚,生活简单而安静的出乎想象和意料。因为曾经在北京、在城郊昌平生活过,大城市的喧嚣和这仅百米长的街道上的狗叫声形成强烈的反差。不在这里生活落脚是不会有深刻的体会的,旅游过路和落户生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这种体验是独特的,是别的地方没有的。在西藏的另一感受是和生理压力相反,工作压力并不是很大。山南地区检察院一年也就有140-150起案件,其中60-70多个案子是在地区所属的乃东县。其他县每年也就只有2-3起案子。韩荣每年所办案子10起左右,也许因为办案压力小,更有时间对案子精雕细琢,运用法律倍加细致。对业务是极好的锻炼。
03级女生王飞也在山南地区检察院工作,那里的海拔有3500多米,但她却没有任何生理上的反应。生活和工作都很适应,也没有觉得比家乡苦。如今的西藏信息方面的沟通与获取都没问题,电脑是内地支援的,只是买书不方便,但可以让内地同学帮助。王飞觉得应该把自身的经历说给在校的师弟师妹们,打消他们的顾虑。
当谈到毕业生如何正确调试心态,适应西部新的就业环境时,同学们普遍认为,到西藏工作心理反差是存在的,要有耐住寂寞的心理准备,把心态放平。这里没有北京的繁华和喧嚣,并且在基层工作是非常寂寞的。身体的不适可以克服,但远离繁华,远离家人,甚至与现代文明隔离,让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一开始的确有点不适应,需要很好的调整和克服。当阮老师问同学们:选择来西藏,又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对自己的选择是否后悔?同学们的回答很一致,都说对自己的选择不后悔!到西藏工作是人生的体验,尽管生活中有不如意的地方,这是预料之中的,我们要学会忍耐生活。比起内地,西藏从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既然在这工作,就要适应这里的生活,而不是让生活适应自己。
听完解老师介绍学校的情况后,几位同学对学校新建的足球场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现在日喀则检察分院工作的法学院2000级毕业生韦安辉笑着回忆到,过去在球场踢球,一刮风就尘土飞扬,连球都看不清在哪里……没能在学校新建的足球场上踢球是件特别遗憾的事情,以后有机会回学校,一定要去感受一下新足球场的滋味!赵兴佳也说:“从校园网上看到学校新修的足球场特别漂亮,有机会回母校真想到足球场上去感受一番,因为我很喜欢踢足球。”同学们都对母校怀着深深的眷恋,王飞去年休假就到过北京,还专程回到学校,但因为没有学生证门卫不让进,只能依依不舍地围着校园走了一圈,感觉学校变化很大,也越来越漂亮,昌平的交通也比当年好多了!同学们对母校深深的眷恋之情,打动着北京来的三位老师。
解老师非常诚恳的对大家说,母校没有忘记你们,我把大家的意见建议和要求一定带回学校,向领导反映。欢迎大家常回学校,把就业指导中心当作你们的娘家,常回来看看!

座谈会的最后,应宣传部的请求,在座的毕业生们为母校留言,对母校及在校的师弟师妹表达他们的祝福和希望:
邱秀兰:“我希望母校像种子,中国政法大学越来越多的学生来到西藏,在这的就业空间里占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韩荣:“祝母校越来越好,望母校能发行越来越多的优质股,让我们的优质产品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格桑德吉:“希望学校多来看看我们,有更多的沟通。”
白马玉珍:“我一生都会以政法大学为荣,我相信十年后政法大学会以我为荣。”
赵兴佳:“我们每个毕业生都应该以法大为自豪,我们也衷心的希望在五年或者十年以后,法大以奔赴全国各地的毕业生而自豪。希望师弟师妹们能把握好人生价值,有理想有追求,到自己志愿去的地方,踏踏实实的工作,做好想做的事业,最大限度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王飞:“希望学弟学妹要珍惜在学校的时光,因为四年非常短暂,本科生活很宝贵,是在别的地方找不回来的。也希望学弟学妹们不断的充实自己,因为当走出校门,你会发现自己的知识非常少,而所要用的东西却是大学里没学和不知道的,所以要尽可能的从各个方面充实自己,以适应以后将要步入的社会。”
韦安辉:“望师弟师妹们珍惜四年的生活,学好法律知识,为将来扮演好一个法律工作者的角色打基础。也希望师弟师妹们能按照自己的理想找到满意的工作。”
江央多吉:“希望法大越来越好,法大人越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