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北京市委先进性教育活动督导组赴我校参加理论中心组学习并指导工作

来源:图/摄影工作室 周敏 文/学校办公室   9-23   阅读:
T AAA

9月23日上午8:30,在我校昌平校区五楼会议室,北京市委先进性教育活动第八督导组组长吕焕卿同志、副组长徐土旺同志以及王佐嗣、吴洁一行四人莅临我校参加了校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活动,并对我校先进性教育活动进行指导。我校党委常委石亚军、徐显明、解战原、冯世勇、朱勇、张桂琳、张柳华、李书灵、张保生出席了会议。

常委们以保持党的先进性必须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为主线,围绕党员先进性教育与党的建设的关系,围绕我校先进性教育活动中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徐显明校长指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首先必须正确理解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理解党的建设的全面性,包括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等四方面的建设,其中对于党的制度建设要给予高度重视。全面审视我党的制度建设,是从去年开始的,这是我党在新时期执政方式的一项新课题。其中最核心的方面就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对学校而言,同样如此,我们在制度建设上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其次,党中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有其丰富的时代背景,主要有六方面:一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观;二是党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对党的指导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三是伴随我国的政治进步进程,党的执政理念不断变化的必然结果;四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要求;五是当前出现了大量的可能引发社会冲突的矛盾与问题,迫切需要以新的社会发展思维进行重新审视;六是对其他国家建设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借鉴。对于我校而言,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要始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学校各项工作,在建设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十大关系,即高水平的办学目标和艰苦的办学条件的矛盾关系、新的办学理念和学校老传统的矛盾关系、价值观体系内部之间的矛盾关系、长远规划与近期工作的关系、中心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关系、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以稳定为前提条件的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关系、学科建设中重点学科与一般法学学科之间的关系、国内发展与国际竞争的关系。

石亚军书记指出,本次理论中心组的学习较上一次的专题学习,是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在理论学习深度、广度上又实现了一次升华。从目前我校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进展情况看,从学校到各院部处都已经广泛发动起来。本次理论学习的三个议题,是在充分考虑了学校实际发展情况而提出来的,并总结了事关学校未来发展的亟待解决的20个问题,对学校有强烈的针对性。他强调,虽然近几年来学校事业发展在各方面都取得了瞩目成绩,但仍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总结。对此,学校上下都应有清醒认识,并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加以总结并在工作中切实改进。党的先进性从宏观而言,其表现为代表着历史方向、是国家栋梁、代表着时代趋势、代表着社会主流、是世风灵魂和民众楷模这六种形态。对个体党员而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先进性的要求:第一,要具有先进的悟性。要领悟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国际形势发展变化造成的时代背景,要领悟我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对党员提出的时代责任,要领悟作为党员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第二,要具有先进的思想。这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先进的理想信念,二是先进的发展观。每位共产党员都必须以先进的理想信念和发展观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入主流、领潮流、搏激流”。第三,要具有先进的使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已经高度概括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理论成果,抓住了党建工作的基点,我党无疑已经站在历史的潮流之上。中国政法大学的全体师生尤其是党员同志都应领悟到肩负的历史使命并找到自己的位置。第四,要具有先进的能力。党的立足之本是因为我党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劲能力,这是党的先进性不可缺乏的重要部分。在我校,先进性的能力就是要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切实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精神与要求,在思想、心理、工作能力上自觉学习并切实提高。第五,要具有先进的品行,按照党中央在政治、思想方面的纪律要求,坚持两个“务必”,贯彻落实“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规定,把先进性教育的成果转化为学校制度、日常管理、机制中的长效成果。

其他常委们分别结合自己的分管工作进行了认真地探讨。

在了解我校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后,督导组组长吕焕卿同志代表督导组充分肯定了我校关于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各项工作部署和所取得的成绩。她认为我校先进性教育活动扎实、有效,紧密围绕学校实际情况,切实做到了“两不误、两促进”,活动有自身的特点和亮点。她希望我校先进性教育要把理论学习贯穿始终,不断总结经验,树好典型,在提高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取得更大实效上多下功夫,为下一阶段的教育活动奠定良好基础。

校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成员出席了此次会议。

关闭

| 图片新闻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