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高校毕业生离校还有一个月时间,就业工作进入了关键时期。去年底,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10个部门提出今年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不低于去年的目标,这一目标能否实现,今后的这一个月至关重要。
在这种关键时刻,对于要不要设定这样一个目标、要不要坚持这一目标,能不能实现这一目标,一些媒体和网络上开始出现各种意见。这充分表明了时下公众对大学生就业的关注。讨论和争议不能代替工作和实干,喋喋不休的争论只能造成社会公众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误解,甚至造成高校就业工作者思想上的动摇和松懈,就业率下滑,最终利益受到损害的是广大的毕业生。
大学生是宝贵的、优质的人力资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不仅关系到每个毕业生的前途与发展,也与千万个家庭息息相关。正因如此,党中央、国务院对于毕业生就业工作高度重视,连续两年提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年度目标。在毕业生就业走向市场化的背景下,制订就业的年度工作目标,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在于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更上层楼,是给高校毕业生就业系统加担子,鼓士气,更是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出发,对毕业生负责、对人民负责的表现。
目标就是行动的动力和方向。事实证明,制订就业工作的年度目标,对于就业工作有很大促进作用。最近两年来,在毕业生总量大幅增加的情况下,保持了就业率水平的基本稳定,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就业服务指导体系和政策体系,毕业生就业率这一“标杆”发挥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到目前为止,全国有26个省开展了就业评估,29个省份公布了本地区高校就业率,并将院校年度招生计划等与毕业生就业状况挂沟。统计和公布就业率对于引导高校转变办学思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改革的作用充分显现。
今年毕业生总量同比增长20.17%,就业工作任务更重,压力更大。但教育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10个部际联席会议单位提出“不低于去年就业率水平”的工作目标,是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在综合考虑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宏观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趋势和规律、现有工作基础和水平等因素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提出来的。毕业时争取让三分之二以上的毕业生找到工作,应该说这样的目标并不高。同时,实现这一目标有中央的安排部署为基础,有具体政策和措施为保障,有就业工作物质化基础为后盾,我们没有理由丧失信心。但是在实现途径上,确实需要付出比过去更大的努力,真抓实干,全力以赴,创新就业工作思路,狠抓各项政策的落实,拓宽就业渠道。
就业工作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来不得半点虚假。教育部已经做出规定,在高校教学质量评估中,就业情况存在弄虚作假现象的,将被“一票否决”。对于各地方和高校上报的就业率,教育部以及各省市要组织对其真实性进行抽查,一经发现问题将严肃处理。这些措施说明教育部有“打假”的决心和办法,对于弄虚作假的行为也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
还应该指出的是,考量就业工作的好坏,就业率是一个重要的指标,但不是唯一的指标。教育部对就业情况的统计指标进行了规范,对灵活就业和待就业情况进行登记,毕业生离校半年以上还可进行失业登记。这些就是为了更科学地分析和评价就业情况。,同时就业率的统计办法充分借鉴国外经验,结合了我国的实际情况。
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教育部门责无旁贷,但是这项工作也不是哪一个部门能独立承担的。2004年在国务院的领导下,教育部等10个部门建立起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各部门和系统更加齐心协力,发挥在各自领域的优势,共同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全社会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关注,是一件好事,但是更重要的是把对相关数据的关注转化为提高就业率而同心协力,开源挖潜上来,为毕业生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氛围,扎扎实实为毕业生求职择业做好事,办实事。
行胜于言。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更需要集中精神,众志成城,全力以赴。
(《中国教育报》2005年6月6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