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两会”关注之四——大学校长与企业董事长共同探讨“人才供与需为何走岔了”

来源:采编人/逸驰空间记者 史萌   3-15   阅读:
T AAA

北京3月13日电 一边是社会上对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一边是走入人才市场的大学生慨叹“就业难”。人才的“供”与“求”为什么成了两条难以相交的平行线?“两会”期间,天津团的两位全国人大代表——南开大学校长侯自新和天津药业集团董事长师春生,在住地就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

相对过剩是正常现象

侯自新:现在有一些人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既然供大于求,高校不应再扩招了。我认为,高校不仅是培养专门人才,也是提高整体国民素质的一个重要阵地。我国人口受教育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差距很大,公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低,已经制约了我们社会、经济发展。2000年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是11%,根据世界银行划定的界限,入学率达到15%以上才是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印度已经达到了这个水平,而我国的高等教育还处于“精英阶段”。我国的目标是2005年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5%这个大众化的最低线,也就是说,会有更多的大学生走进社会。国外发达国家也不是每个大学生毕业后都有工作岗位,甚至硕士、博士空岗也不少,人才存在部分过剩是竞争的需要,我们应客观认识,以平常心对待大学生“就业难”。

师春生:今年全国大约有100多万大学生毕业,随着继续扩招,今后还将有更多的大学生走上社会。应该承认目前包括大学毕业生在内的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现状,而且短时间内不可能得到根本转变。但这并不是说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迫切了。国有企业改革首先面临着人才大调整,入世后要增强企业竞争力,取决于技术进步,取决于人才实力。

几十年来,我们的许多企业是计划经济下靠“经验”来管,现在要实行现代企业管理,这就需要大量的新型管理人才。但由企业去挑选人才而不是由“人才”挑选企业,才是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市场的正常状况。

出了校门未必马上做“白领”

师春生:大学生择业观上存在的一些偏差,一定程度上也强化了“就业矛盾”。在美国,许多企业的操作岗位上,都有大学生。而我们不少大学生到企业应聘,首先提出要进研究室,要有丰厚的薪金。想干大事业,要有高起点,这没错,但要一步步做起,从基础做起。在我们公司,10年前进来的大学生当上了总经理、总工程师,他们无一不是从一个具体岗位踏踏实实走上来的。

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估价不能过高,不了解社会,不熟悉企业,怎么可能一步登天呢。10年来我们公司平均每年都要进50多名大学生,今年全集团大约要从高校招100多人。他们到企业后,肯定被放在具体岗位,从基础工作干起。我们的这个做法是一贯的。

侯自新:师总谈到的其实是我们认识上的另一个误区:总以为大学一毕业就成了专门人才,出了校门就要做“白领”。其实大量的大学毕业生还应当是普通劳动者。不同的是他们受过专门教育,素质高,有助于提高整个行业的水平。将来的情况是,如果你没受过高等教育,连普通的基层岗位也找不到。现在有一些中专生毕业到工厂当技术工人,这在目前情况下还可以,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各个行业的就业起点也会水涨船高,将有更多的大学生进入技术工人队伍。

大学生的择业观必须转变,调整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我们有一个统计,南开大学近几年的毕业生,85%留在了京、沪、津、穗、深5大城市。其实在西部和内陆地区需要更多的大学生,有更大的事业。

“齿口”咬不合,你我都得变

师春生:用人单位录用大学生不仅要看学历,看学校的牌子,甚至所学知识都不是第一要素,关键看他的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不排除某些经营者目光短浅而不愿在人才引进上多花财力,但也要看到不少高校的专业设置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差。

近几年,像天津的中德培训中心、深圳的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职业学院培养出的毕业生,很合市场味口,常常供不应求。“正牌大学”应借鉴他们的做法,适应市场要求。

侯自新:高校也要做“宽口径培养”大学生的工作,以适应社会的宽口径需要。但用人单位选择大学生也要有长远发展的眼光。一些企业只看重应用学科的学生,不看重基础学科的学生,其实,真正有战略眼光的企业,不但要开发应用技术,也要进行基础研发,不但要使用人才,还要培养、储备人才。基础研发跟不上,企业发展就没后劲。

天津正在建一个“人才港”,与企业合作进行项目开发,让在校大学生早期介入这些“攻关”活动,与企业互相增进了解,减少企业用人的盲目性,不能仅凭一次见面会决定取舍。

结语: 2005年“两会”已经结束,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成为了代表提案的重要内容。但是,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与此同时,另一种新的现象正在悄悄萌生,即从前倍受追捧的硕士生甚至博士生也开始在职场中受到冷遇。种种迹象表明,“降低期望值”、“改变就业观念”等词汇仍然将是2005年间大学生就业时高频度出现的关键词。据2004年12月20日教育部年度工作会议上公布的招生计划,2005年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计划为475万人,比上年实际增长8%左右,扩招速度较2004年有所放缓。但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5年1月份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强调,“高等教育的规模还会继续得到发展,我们大学生的数量不是多了,而是还不够”。由上述表态来看,压缩高校扩招似乎并没有成为教育主管部门在2005年改善大学生就业状况的首选措施。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多还是要依靠学生自身观念的转变和自身能力的提高。

关闭

| 图片新闻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