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两会”关注之二——人大代表石英剖析大学生就业难现状

来源:采编人/逸弛空间记者 史萌   3-15   阅读:
T AAA

[人物简介]石英,女, 1981年入辽宁大学法律系学习,1985年本科毕业,获法学学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1987年考入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学习,1990年毕业并获得法学硕士学位,同年回辽宁大学法律系任教。1999年考入吉林大学法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01年晋升为教授。

“打破大学生干部身份、户籍制度、用人指标的限制,特别是打破中心城市进入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等五招数可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

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加快,高校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3月4日,沈阳籍全国人大代表石英在驻地接受了今报记者的采访。

毕业生就业有五难

石英认为,“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过程中,某些社会因素和政策性因素确实对毕业生顺利就业产生较大的影响。”

政策措施难落

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但由于管理方面的脱节,一些政策还“悬在空中”,得不到落实。

真正双选难成

某些大城市接收大学生的单位需要进人指标,并通过派遣制度予以保证。任何一关出现了问题,均不能够保证顺利实现就业。不少中小型私营(股份)企业却因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解决不了大学生的派遣、落户口、接档案等问题而招不到人。

信息渠道不宽

“然而,原本应该加强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社会服务体系却没有相应地得以完善。毕业生就业主要由比较原始和低效的方式获得信息,成交率比较低。”

竞争环境不纯

石英代表进一步阐释:自然的“供求关系”往往受到人为的“供求关系”影响,往往不能保证毕业生择业的公平竞争,一些非市场经济的因素大量存在,主要表现在人情关系及金钱与权力关系等因素的干扰。

重男轻女不公

一些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普遍存在重男轻女现象,女大学生就业面临更多困难。毕业生别和自己叫劲心态:盲目和自我

石英强调说,当前不少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常常表现出盲目的心态,将目光过多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大城市或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知名企业,认为只有在大城市、大单位才算真正就业。

毕业生“以我为本”的心态也是一个可怕的就业误区,缺乏奉献精神与社会责任感。

现象:高分低能和角色难转

高分低能的现象依然存在。相当多的用人单位明确表示不要应届毕业生,认为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往往倾向于录用有2-3年工作经验的大学生。

许多毕业生心理素质较差,对社会认识比较片面,无法迅速完成从学生向‘社会劳动者’角色的转变。对环境变化的排斥现象也不容忽视。

毕业生高校培养有误区

从事高等教育工作已经多年的石英代表认为,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一定误区,往往片面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专业理论知识,忽视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如果我们从市场经济的维度看问题,消除政策性壁垒、破除政策性障碍,取消大学毕业生流动就业的各种限制,都是很正常的市场行为。如果按照就业市场化的要求加快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打破大学生干部身份、户籍制度、用人指标的限制,特别是打破中心城市进入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促进大学生自主流动,那么问题就简单了许多。”石英最后这样说。(特派北京记者 李中良)

关闭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