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我校第六次党代会的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与会代表均在我校全面建设法科强校,开创我校跨越式发展新局面的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但各个院系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的具体方式又有所不同。第五代表团代表王卫国同志联系民商经济法学院的发展现状,向记者阐述了他在这个问题上的一些看法和见解。
记者:请问在本次党代会中,给您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什么?
王卫国:老师的发言都很踊跃,大家对学校的前途命运都很关心,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和忧患意识,这是好事。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忧患意识才有动力,所以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确实要有紧迫感和忧患意识。放眼全国,我们学校相比一些知名高校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要建设一流的大学就要走在前列拉开差距,现在我们的问题是怎样超越其它高校。我们学校在校园建设、教师工作条件等方面都还存在相当的差距。没有紧迫感是不行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能仅仅看见我们取得的成绩,也要认清其它兄弟院校也在快速发展,而且可能发展速度更甚于我们。所以要有一个横向的比较。但我相信这些年我们的学术并没有落后,在学术方面我们还是处在全国前列的。
记者:在学术建设和教育教学方面,民商经济法学院都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王卫国:我们有一系列的工程,包括学术品牌工程、学术项目工程、学术交流工程和学术人才培养的工程,特别是扶持年轻教师,打造学术团队。我们民商经济法学院的特点是研究型人才多,有130多名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这是一个全国最大的民商法的研究群体。但是人多要有凝聚力,如果多而不聚,就是一盘散沙,整体优势就发挥不出来。我们的教师力量都是很强的——现有25个教授,4个博士点,所以要想办法凝聚这些力量,把学术资源上的这个优势发挥出来。如民法典论坛,这可以说是国内顶尖级的学术论坛。能够聚集如此多的民法专家和一流学者来讨论民法典,是由我校在民法学上的地位决定的。
我们这些年拿下了很多项目,尽管学校给予的科研投入较少,但依靠我校的学者和学术品牌,以及不断的申请项目,包括教育部、司法部、国土资源部等国家部门的项目,和企业或地方政府委托的项目,以及一些国内外高校的横向合作项目,取得了大量的科研经费,并借此开展各项活动、举办各种会议。
记者:请问民商经济法学院的学术风格和学术特色是什么?
王卫国:我们的学术特色是面向市场经济发展和改革,研究实际问题,从事法律实务,为中国的立法和法制进步提供实在的学术成果,正所谓“经世济民”。同时我们也注意把握学术前沿,包括理论前沿,将把握理论前沿和解决实际问题很好的结合起来。因为我们的教授不仅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还注重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所以能参加一系列重要的立法活动,包括国务院行政立法等。这些年我们也开展了一些实地调研,关注社会当中的热点问题,如最近的秋季论坛中我们有关公民财产权保护的讨论,涉及到征地、城市拆迁等等。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在象牙塔里自我陶醉自我欣赏,而要胸怀民众。“法学家是社会良心的保管者,是社会良知的代言人”。
我院在管理上有四句话:学术有自由,讲课有分寸,办事有规矩,说话有艺术。这四句话也是我们对老师的要求。首先是学术自由,指在思想、创作、交流和发表方面的自由,学术无禁区。体现为:一、老师享有探索真理,追求知识的自由,不能用任何行政手段去干涉;二、在学者面前没有不可讨论的问题;三、学术创造要敢于打破已有的框框、超越已有的知识、挑战现有的结论。其次就是教师上课内容要有分寸。第三就是依法治校要推及到依法治院,法律人办事要有规矩。最后,说话要有艺术体现为一种胸怀、一种水平、一种人文关怀,在表达自己思想的同时要营造大家相互沟通相互协调的氛围。这也是我们对内部领导管理班子的要求。
记者:请问您对学生有哪些期望呢?
王卫国:我对我们的学生历来都是特别的关怀,可能因为自己的孩子也在上大学,所以对学生除了有种师长的感情外,还怀有一种父亲的情结。
学术要传承。同学们选择了法学,也就选择了一项伟大的事业。我们非常尊重学生,因为他们都是这个伟大事业中的成员,今后他们可能比我们更辉煌。昨晚在学院路校区礼堂举办的民法典论坛上,一位学生问台湾的曾世雄先生:“您最崇拜的法学家是谁?”,他回答说:“将来你成为法学家,我就崇拜你。”说得很好!我也希望我们的学生可以成为我们仰慕的对象,希望他们的学术修养达到更高的境界。学术有先后之分,但先后之分并不意味着高低之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古来有之。我们希望我们的成就是建立在我们学生的成就之上,我们的目标就是教育出比我们更强的学生,培养出新一代的法学家。正如我们的党代会报告内容提到的一个亮点——法学强校。
如果学生在离开校园之后无悔于自己当初来到我校的选择,那我们就对得起我们的学生,没有辜负家长的希望以及社会对我们的信任。就是本着这样的理念和信心,我们相信一定可以培养比其它学校更强的学生。
我们面向实际培养人才,并不希望我们的学生将来回来捐钱盖大楼,大楼是什么?是身外之物。我们只希望他们将来出去经世济民、传播政法大学的学术精神和美名,在21世纪法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记者: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