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徐显明校长就当前教职工普遍关心的十个问题答新闻中心记者问

来源:新闻中心   11-18   阅读:
T AAA

在我校第六次党代会召开前夕,校新闻中心的记者就我校教职工普遍关心的一些问题采访了校长徐显明。

记者:在我校今年行政工作要点中,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也是教职工关注的问题,请您谈谈此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原则和进程。

徐校长:学校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从去年开始酝酿,今年上半年已作了充分准备,作为改革的必须保障,学校去年就预留了充足资金。此项改革将遵循“统筹兼顾、重点倾斜”、“普遍提高、优劳优酬”、“统一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来制定改革方案。

这次改革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就是要使全体教职员工收入普遍有所提高。目前,职能部门正在组织调研和征集意见,拟在本月下旬开展此项工作。

记者:请您谈一下关于学校扩大办学空间建设新校园的进展情况。

徐校长:新校园建设的构想开始于2002年,当时教育部领导视察我校后指出,按照教育部同意的政法大学15000人的办学规模(其中5000人为研究生,按本科生与研究生当量比折算,合在校全日制本科生共计22000多人)和全日制本科生人均一分地的办学空间的要求,学校应当扩大办学空间。根据教育部领导的指示,2002年10月学校开始就此事着手展开各方面工作,包括争取北京市、教育部、国土资源部、国务院主管领导、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支持。两年多来,学校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先后勘察了20余处土地,但都因北京市规划限制和今年国家土地政策紧缩等原因而未能如愿。

通过扩大办学空间,可以解决我校发展所面临的五大问题。一是,能够彻底摘掉教育部对我校办学条件严重短缺年年亮红牌的帽子;二是,能彻底解决我校研究生与本科生教育链断裂、脱节的问题;三是,彻底解决两地办学,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四是,解决教职员工疲于两地奔波,将宝贵时间浪费在路上的问题;五是,解决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

为了将学校扩大办学空间的风险降到零,学校做了各方面的努力,先后设立了校法律事务办公室和法律专家咨询委员会,在确保学校投资万无一失的前提下,目前正在积极推进征地工作。但北京不比外地,在理想的地段获准两千亩,其难度超过建设一所新大学,该困难请广大教职工谅解。

同时,学校也在思考第二个方案,如果因为北京市提供的土地不理想(北京市曾提出在大兴、顺义等处帮助我校规划2000多亩的教育用地)等客观原因最终使我们新校园建设的方案无法付诸实施,学校将把近两年规划获准而处于待建的项目迅速投入现校区,并已做好昌平校区周边土地资源的开发的准备。

记者:请您谈一下关于我校实施人才强校的有关政策及已经取得的成效。

徐校长:我校确立了四大战略选择:学术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依法治校。在人才强校战略选择上,我校人才强校工作在全国起步是较早的,是具有自觉的前瞻性的。为保证这一战略的实施,我校从教育部争取到了1000多万专项经费(不是学校自有经费)用于学校的人才引进工作。通过人才引进,使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呈现出优化趋势,所引进的人才对学校学科建设、学缘结果改善、学术品位提升,及形成学术、学科的良性竞争,恢复和提高我校的学术层次和声誉及实现多科性办学目标都发挥了明显作用。

学校今后的人才政策仍然坚持引进和自我培养两条腿走路。引进方面,将根据学科建设需要,通过引进人才使强势学科更强、弱势学科变强、新兴学科变特。自我培养方面,通过采取学历提升、海外派遣及访问进修等方式,将我校现有教师推到学科前沿。

此外,对校内的优秀中青年教师继续实行奖励政策,通过继续设立中国政法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奖励基金和科研奖励基金、增加科研投入等措施,加大对他们的培养和扶持。学校还将实行科研休假制度,为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提供充裕的科研时间。但最重要的是,要通过津贴改革,使我校优秀学科带头人和优秀教师的待遇不低于国内一流大学的同层次人才的待遇水平。

在考核标准上,我校将逐步实现从当前的定量考核向定性考核、从过程考核向业绩(结果)考核的转变,对教师实行分类管理,提供个性化服务,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记者:请您谈谈如何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升管理队伍的层次和素质。

徐校长:一流大学应有一流的管理已成为我国教育界的共识。因此,坚持师资队伍与管理队伍并重的队伍建设思想是我校领导班子不曾动摇的信念。管理队伍以职业化、高素质、高效率为发展目标,以执行力的不断提高作为重点,以服务教师、学生为职业追求,以“政治上靠的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能廉正”为标准。

管理队伍建设将通过职员制改革,整体提高管理人员的待遇,通过培训、轮训、进修、学历提升等多种措施提高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通过进行与其岗位、工作对应的职业培训提高这支队伍的执行力。

在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上,在强调以教师为本位的同时,将管理队伍建设放在与教师队伍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教师为本”体现的是在科学理论、学术思想方面的创新。而对管理队伍的建设,则是鼓励这支队伍进行制度创新和发挥守护我校制度、传统的作用,使管理队伍的素质和学校办学目标、发展水平相适应。

记者:请您谈谈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改革的有关情况。

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改革的准备工作从上半年就已经开始,本学期先在法学院和商学院进行试点。我们进行这项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改革过去办学体制中权力过于集中于学校,院系一级办学单位责任过大而权利太小的格局,通过改革最终将学校的办学权下放给各二级办学单位,其中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国际交流等权力将较大幅度下放,而财务、资产和人事等权力将部分下放。这次改革的突破口是拨款制度改革,学校将根据学生人数,并以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和教学任务等为主要依据最大限度地将经费拨付各办学单位,实施二级管理后,各学院的办学经费较改革前将会成倍提高。同时,院内教职工的待遇也会有明显改善。

记者:请您谈一下如何进一步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徐校长:三年多以来,学校推行了十一项重大改革,这些改革最终都应转化和沉淀为政法大学长期坚持的各项制度。目前,我校大规模的改革可以告一段落,下一阶段工作的重点将是进一步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包括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聘用制改革、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改革、国际交流管理体制改革、学生管理体制改革等。这些改革总的原则和方向是使学校决策走向科学化、民主化,使学校各项管理走向法制化。

改革是一所大学的发展动力,但改革的成果要转化为制度。今后我们改革工作的重点就是要进行制度建设,成熟的制度要保持稳定,要培养学校守成的能力,把发展与稳定有机结合起来,最终达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和谐统一。

记者:请您谈谈关于全员聘任制的问题。

徐校长:在高校实行全员聘任是人事部、教育部三年前开始推行的人事改革制度,目前全国相当部分高校已开始实施,在这方面我校已落在全国后边。

全员聘任是指全校所有教职员工均以聘任方式与学校建立新的劳动与工作关系,其基础是以合同方式明确权利与义务,该项工作是学校内部人事管理关系的重大改革。

聘任形式有三类。第一类是教师,将根据岗位需要将职称转变为职务,实行按需设岗、公平竞争、择优录用、聘任管理。第二类是行政管理人员,将实行职员制,明确每个岗位的权力、责任及对应的权利和义务。这将使管理人员的待遇不因职务降低而降低,从而保证学校培养出一只职业化的专业管理、服务队伍。第三类是工人,实行劳动合同制。

上述三制实行后,学校对上述人员的管理将以合同为基础,以权利义务为内容。这是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保证,也是学校依法治校工作应有方面。当然,学校在实行全员聘任制工作的过程中将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和指导思想,协调好学校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记者:请您谈谈学校对于创收工作的有关政策。

徐校长:在创收政策方面,学校明确三个原则,即“规范办学、积极发展、从严管理”。所谓“规范办学”,即所有办学活动,包括非学历教育一定要遵循法律、法规、政策,严格按照教育部对我们的要求来进行。所谓“积极发展”,是指学校鼓励各院举办与自有专业相关的、为社会服务的各类教育、教学和培训活动,鼓励开发新的办学品种。对于我们非学历办学的两个主要品种:法学自考培训和研究生课程班,我认为其前途令人担忧。法学自考培训已接近穷途末路,研究生课程班的市场需求也开始萎缩,因而各办学单位应重点考虑开发新的办学品种,学校也在努力拓展与社会合作、与海外合作的新的办学渠道和模式。所谓“从严管理”,是指学校不允许任何有损学校声誉的不规范的办学形式出现。在这方面,我们发现一起纠正一起。在学校的声誉问题上,没有商量的余地。

学校对非法学专业的办学种类将给予优惠政策,同时,对于各学院举办的适应终身教育、社会需求的,如高级人才培训、单项服务、有偿咨询和课题共同开发等新形式学校也将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总的说,学校的创收政策就是要规范不规则和社会痛斥的办学行为,鼓励和支持真正对学校、对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的办学行为。

记者:请您谈谈后勤改革工作的走向。

徐校长:后勤改革重在完善现有体制,提高服务质量。今后的改革走向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今后全校资产将实行成本核算;二是后勤工作将进一步走向社会化,引入市场机制并将其作为我校后勤最重要的机制;三是以提高后勤服务质量为工作重点。总之、通过后勤改革,要逐步使全校教职工在医疗、生活、居住、安全等方面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

记者:请您谈谈关于今后工作的重点和走向的有关问题。

徐校长: 近年来,我校工作在四方面有了较大提升。一是我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内的地位有了明显提升;二是我校综合办学实力尤其是科研实力和学术影响力有了明显提升;三是社会公众对我校的评价越来越好,我校在社会上的形象、地位有了明显提升;四是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有了明显提升。这四大方面的提升是全校教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大家理解、响应、支持、积极参与学校改革的共有成果,大家也为此付出了很多代价和牺牲。因此,学校下一步工作的走向是:在成功实现了学科布局调整、学校整体转型(由教学科研型向研究型的转变)后,学校的办学重点将放在三个方面:一是彻底改善办学条件;二是努力提高教职工生活待遇;三是全面加强制度建设三个方面。

记者:谢谢徐校长。

关闭

| 图片新闻 |
| 最近更新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