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就在这里——曾经的中国政法大学,如今的西土城路25号——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时而是歌声绕梁和着他们晨读,时而是舞音声声陪着他们午睡,时而是京腔京味儿的京韵大鼓伴着严肃的法律课一起激昂的回响在他们的耳旁……然而这曾经冷色的幽默今天却勾起了他们无数的回味、思索、畅想,也着实铭刻了他们一生最重要的印痕。80级校友今日再聚首,他们如是说。
学生干部——干起来就没够
北京律师协会的张庆是这次聚会的组织者,微胖的身材,干练的笑容,在签到出忙左忙右的不亦乐乎,一眼就能看出当学生时就是个头儿。加上这么多年来舌战法庭的宝贵经历,使得他干起工作来更是严威、谨慎、有序。记者想忙里偷闲采访他一下,结果他干脆直接的问:“你需要几分钟结束?”我说:“就一会儿。”“你告诉我几分钟!”“5分钟。”他这才答应。唉!真不愧时搞法律的,严谨的让我这小师妹汗颜不已。
以下时对张庆学长的采访:
记者:请问学长您二十年后回母校,看到眼前的一切有何感想?
张庆:我看到学校越来越漂亮啦,可是总有种物是人非的感觉,所以我们这次聚会选择在原教室聚会,就是为了追忆曾经的那分学生时期的温情。
记者:在法大学习四年对您来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张庆:我对学校充满感激,老师教我们学会怎么学习,怎么生活,怎么做人。这是最重要的。
记者:八十年代的法大学生在社会上相当受欢迎,可是现在的我们恐怕就没有这么有福气了,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张庆:物以稀为贵。那时候学法律的人少,所以社会比较喜欢法律人才,我们也就比较受欢迎,现在学法律的人越来越多,但我们还是欢迎法大的师弟师妹们能来我们的单位,一起工作,相互学习。
记者:正像您所说法律人才越来越多,我们法大的学生更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呢?
张庆:不要指望进了名牌大学就进了保险箱,一切都要以真本事为主,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将来走向社会才能适应需要。祝你们都有好的未来!
5分钟一过,他又忙着招呼同学去了。
当年的校花儿,今日风采依旧
八点钟刚开始签到,就看见一群已经“不惑”的学长围着一美女说笑不止,得,准是当年校花儿。好容易有机会记者凑上去,一问才知,她叫佟峰,80级9班,去美国15年了,为了这次聚会专程从美国赶回来,就为了和老同学相聚。
“在美国,我们法大的校友多吗?”
“很多啊!我这次回来就想回去之后一定要成立法大的美国同学会,这样不但我们彼此有照应,将来你们去美国发展也可以有个帮助。”
“那太好了,将来我一定也去美国,像您一样,走出政法,走向世界!”我真诚地说。
“等我们的同学会建成了,就把消息发给你们!”说到这儿,她又是开心一笑。
“学姐,您当年是校花儿吧?如今还这么漂亮。”
“不是不是!都老了!”原本很开朗的她却不好意思地笑了。
“怎么不是,那是我们年级最漂亮得女生之一!”旁边的师兄似打趣似认真地笑着说。
看着身着黑色露背吊带裙白披肩开朗大方洋气十足的佟峰,我想那位师兄是不是她当年得仰慕者之一呢?
“老校长”说:看到同学们,我很欣慰!
人群之中有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他是现已退休的法大前常务副校长甘绩华。甘老从60年代起就在法大任教,如今已年过七旬。为了这次阔别二十年的聚会,他早上七点钟就乘公交车从丰台赶来,提到80级同学,老人感慨道:“光荣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他们这届学生毕业时,正赶上法制建设的开始,中国法制进程的脚步里有他们的努力啊!我很欣慰!”
“老校长!”我也学着师兄们的叫法问道:“您还认识多少同学啊?”
“都面熟,能叫上名字的却不多喽!”老校长孩子一样地笑了。
正所谓“人事变迁任他去,师生情意难忘怀”,您的学生永远记得您——老校长!
人生最宝贵的时代是大学时代,因为那时候年轻的学生们有满腔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赤子之心与赤子之情。二十年的社会洗礼,他们长大了,成熟了,甚至感叹自己变老了。然而我们看到:当年的女生依然美丽——“你怎么还这么瘦啊?”姐妹们见面一句撒娇似的问候;当年的帅哥依旧英朗——“这是当年的著名小生,现在似大生了!”一群兄弟又像二十年前那样打趣着曾经的班草;大学时代的闺中好友再聚顽皮不减——“怎么每次见你都觉得你又长高了?”;象牙塔时期的好哥们儿重逢幽默如常——“你拄着拐杖来,我也认识你!”
看来,逝去的只是二十载,法大依然是青春法大,他们依然是赤子青年,往事并不如烟,激情永留心田!我听见他们一如从前铿锵的声音:送二十年岁月远行,迎母校辉煌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