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中国政法大学预防控制“非典”指南

来源:宣传与思想政治工作组   4-21   阅读:
T AAA

全体师生员工:

为做好“非典”防治工作,坚决贯彻国务院关于“非典”防治的24字方针:“沉着应对、措施果断、依靠科学、有效防治、加强合作、完善机制”,全力以赴保障师生的健康和安全,保障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维护学校政治稳定,我们特编发有关预防控制“非典”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措施。希望广大师生员工以科学的态度、平和的心态做好预防工作。

我校预防控制“非典”工作领导机构

我校党委非常重视预防控制“非典”工作。石亚军书记曾多次指出预防控制“非典”工作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全面预防、严密排查、切断传染链、深入宣传、减少交往、果断处理”是今后一个时期预防控制“非典”工作所要完成的6项任务。

我校于4月8日成立校预防控制“非典”工作领导小组。校长徐显明任领导小组组长,副书记兼副校长马抗美、副书记冯世勇、副校长朱勇、副校长张柳华任副组长。校预防控制“非典”工作领导小组下设6个工作组,分别是:

宣传与思想政治工作组 组长 马抗美

信息组 组长 冯世勇

卫生保障组 组长 张柳华

教学工作协调组 组长 朱勇

救护组 组长 张柳华

综合治理组 组长 冯世勇

预防非典型肺炎的基本知识

一、什么是非典型肺炎

非典型肺炎是相对典型肺炎而言的,典型肺炎通常是由肺炎链球菌或肺炎双球菌等细菌引起的。非典型肺炎是由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或其他微生物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症状、肺部特征、血项相对没有典型肺炎感染那么明显。

二、非典型肺炎的传染途径

本病有一定的传染性,并在一定条件下传染性强,主要通过短距离飞沫传播、接触病人呼吸道分泌物及密切接触传播。此外,非典型肺炎有家庭聚集、社会聚集和医院聚集传播的特点。

三、非典型肺炎的主要临床表现

非典型肺炎潜伏期为2—12天,大多数人感染4—5天发病。以发热为主要症状,并伴有头痛、关节酸痛和全身酸痛、乏力,干咳、少痰,部分病人有气促等呼吸困难症状,少数进展为呼吸窘迫综合症,早期白细胞数正常或降低,肺部影像学显示肺炎性改变。

四、预防“非典”的一般措施

1、环境预防的一般措施:

(1)搞好礼堂、会议室、办公室、食堂、教室、宿舍、厕所、住户等场所的卫生工作,要做到勤打扫,常整理,多余废弃物要及时清理。

(2)搞好礼堂、会议室、办公室、食堂、教室、宿舍、厕所、住户等场所的消毒工作,并应尽可能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和新鲜。

(3)对室内的走道、墙壁、地面、电梯、楼梯等公共场所用含氯消毒溶液消毒。

(4)对室内使用空调、供气设备及送气管道的,要用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

(5)对室内的办公用品或共用物要定期用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

2、个人预防的一般措施:

建议师生要做到“八要”“八不要”。

“八要”是要勤洗手、要勤洗脸、要勤饮水、要勤通风、要注意饮食、要会戴口罩、要调整好心态、要锻炼好身体。

“要勤洗手”,洗手是预防病毒传染的第一道防线。要时常保持双手洁净,洗手时手心、手背、手腕、指尖、指甲缝都要清洗,肥皂或洗涤液要在手上来回搓10—15秒,整个搓揉时间不应少于30秒,最后用流动水冲洗干净。有条件的,应照此办法重复两到三遍。手洗净后,一定要用干净的个人专用毛巾、手绢或一次性消毒纸巾擦干双手,并勤换毛巾。如果上述条件都不具备,就让湿手自动“晾干”。

“要勤洗脸”,脸部容易寄居病毒。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主要是通过鼻、咽和眼侵入人体的。洗脸可把病毒清洗掉,使鼻、口腔和眼等病菌容易侵入的部位保持洁净,大大减少感染的机会。

“要勤饮水”,春季气候多风干燥,空气中粉尘含量高,鼻粘膜容易受损,勤饮水可以使粘膜保持湿润,增强抵抗力。同时,勤饮水还便于及时排泄体内的废物,有利于加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要勤通风”,室内经常通风换气,可稀释减少致病的因子。非典型肺炎是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传播。空气流通后,病原菌的浓度稀释了,感染的可能性就很小。使用空调的房间更要注意定时开窗通风。

“要注意饮食”,病从口入,注意饮食包括注意饮食卫生和饮食营养。要尽量避免吃未有密封包装的食品;尽量避免在校外吃饭,特别是冷食,如凉菜等。要注意营养,保证一天正常的三餐,不要只吃方便面等营养不高的食品,这样会影响身体健康,导致免疫力下降。

“要会戴口罩”,戴口罩犹如给呼吸道设置了一道“过滤屏障”,使病毒和细菌不能进入人体。但口罩没必要出门就戴,在进入医院看病、探视病人或空气不流通的地方,建议戴上12层以上的棉纱口罩。根据卫生要求,戴上口罩后应能罩住口、鼻和眼眶以下的大部分面积。口罩两面不要交替使用,否则会将外层沾染的污物在直接紧贴面部时吸入人体,而成为传染源。口罩最好“四小时一更换、一用一消毒”,家庭可用微波炉消毒或用蒸汽熨斗熨烫。

“要调整好心态”对非典型肺炎我们应以健康的、科学的良好心态正视它的存在,不必恐慌,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它的传染性极强,对生命健康会带来一定威胁。

“要锻炼好身体”,眼下正值春天,人体的各个器官、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开始旺盛起来,正是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大家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但要注意根据气候变化增减衣服,合理安排运动量。

“八不要”我们建议师生不要离京,不要离校,不要探视病人,不要接待家长、同学、同乡及亲属朋友来校来家探访,不要滥用药物,不要乱吐痰乱丢废弃物,不要到人群聚集和空气不流通的场所,不要听小道消息。总之要尽量少流动,少接触人。

“不要离京”,现在离京可能会在途中或目的地感染“非典”。因为现在乘坐交通工具很容易接触到易感人群,反而增加了被感染的机会,同时所到目的地可能是疫区,当地的预防和医疗设施都不能与北京地区的预防和治疗“非典”的资源相比。目前,北京在预防、治疗“非典”方面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因此不离京。

“不要离校”,昌平校区地处北京北部,属上风上水,空气质量好于市区。而北京部分市区是“非典”的易感区,特别是一些高校也发现疑似“非典”的病例。而我校已做好了各项预防工作(包括消毒、隔离等),校内比上述地方更安全,所以建议师生不要离校。

“不要探视病人”,医院是易感人群较多的地方,除去看病外应尽量避免前往。“非典”的传染性较强,所以探视病人很容易感染上“非典”,所以严禁去探视“非典”病人。

“不要接待家长、同学、同乡及亲属朋友来校来家探访”,北京属于“非典”的易感区,所以不要让家长、同学、同乡及亲属朋友来校来家探访,以免他们感染。同时,家长、同学、同乡及亲属朋友有可能来自疫区,来校来家探访,有可能造成交叉感染,所以不要让亲属朋友来校来家探访。

“不要滥用药物”,目前既没有预防“非典”的疫苗,也没有预防“非典”的特效药,所以专家提醒大家不要随意服用预防药物,滥用药物有害无益。

“不要乱吐痰乱丢废弃物”,“非典”是主要通过短距离飞沫传播、接触病人呼吸道分泌物及密切接触传播,所以师生都要本着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的态度,不乱吐痰乱丢废弃物。

“不要到人群聚集和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剧院、网吧、录相厅等都是群集和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容易交叉感染。

“不要听小道消息”,学校会及时通报学校的防控工作情况,所以师生可以通过校园网等媒体以文件,通告、消息的形式了解学校的防控情况。

疫情发生后的应急措施

如发现身边人有非典型肺炎的类似状况,请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患者应戴上口罩,预防传染给其他人;照顾病人的人应戴上口罩,减少受感染的机会。

2、应立即报告:学院路校区,可拔打62229110(24小时开通);昌平校区可拔打69745577—4722、(上班期间)或4110(24小时开通)或89740019(上班期间)。由学校统一安排120专业救护。同时有关的师生员工要随时留意自己身体状况。

3、对病人住过的房间要进行空气消毒,可用过氧乙酸熏蒸2小时。(由有关人员负责实施)

4、对病人住过楼层的走道、墙壁、地面、电梯、楼梯用含氯消毒溶液喷洒2遍。(由有关人员负责实施)

5、对病人用过的衣物、床上用品、毛巾等可用含氯溶液浸泡30分钟。要及时清除病人的排泄物及呕吐物。

6、餐具煮沸消毒十五至三十分钟。

特别提示

一、有下列状况要警惕。1.曾到非典型肺炎发病地区者。2.与诊断为非典型肺炎病人有密切接触者。(照顾、共同居住、直接接触病人呼吸道分泌物及体液)。3.有上述经历后的十天内出现高烧(>38摄氏度)以及一种以上的呼吸道病症,如咳嗽、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等症状。

二、卫生间作为人们每天要接触的公共场所,一定要做好预防措施。作为预防,居民家里的卫生间要保持环境清新,开窗通风换气最重要,同时也可以使用熏香,进行必要的熏蒸灭菌。为避免感染,师生应正确如厕:1、如厕后,将厕纸丢进厕缸内;2、坐式马桶的要先把座厕盖好,然后才拉水冲厕,避免污水外溅;3、坐式马桶待冲厕水完全静止后,再打开座厕盖;4、住户可用渗透了1∶49稀释家用漂白水(即把1份漂白水与49份水混合)的毛巾拭抹厕盖、厕板和厕缸边,再用清水抹净;5、于厕缸内倾入一些家用漂白水消毒;6、用洗手液彻底洗手。

三、师生因故一定要离京的,要到学校有关部门请假并说明去向,到医院体检后方可离校,回校后要去医院检疫。

四、建议教师及家属尽量减少到人群聚集的地方活动,尽量用电话、电子邮件与其他亲朋好友联系,减少直接接触。

总之,我们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救治”。相信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配合下,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防治“非典”的人民战争,我们一定能战胜“非典”。

预祝全体师生身体健康!

宣传与思想政治工作组

2003年4月

关闭

| 图片新闻 |
| 最近更新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