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关于预防非典型肺炎的知识(二)

 4-16   阅读:
T AAA

非典型肺炎可防可治

针对非典型肺炎,我国著名传染病专家、解放军302医院姜素椿教授提醒大家,这是一个新的呼吸道传染病,既不可掉以轻心,也不必过于紧张,“非典”是可防可治的。

“非典”主要靠飞沫传播

就其流行特点而言,姜教授指出,这种传染病是一种新传染性致病因子,传染性强,主要通过飞沫传播,近距离接触,如医护人员的感染机会更大。家庭及乘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一米内近距离接触也容易感染。因此,急性期病人要戴口罩,医生在检查患者、查体和看口腔时,必须戴18层布口罩,穿隔离衣、鞋套,必要时还要戴眼罩,以防感染。从几个月来的发病看,非典型肺炎的病毒力有逐步减弱趋势,随着防治经验的逐渐积累,积极采取措施,疫情最终将得到有效控制。

不必要集会应尽量减少

姜教授提醒说,切断传染途径至关重要。尽量减少与病人或在潜伏期的感染者密切接触的机会,减少不必要的集会;病人要早看医生、早隔离、早治疗,避免长途运输及劳累。对于像居室、工作室等人们长时间停留的场所,要定时开门窗向大自然单向通风,这样可减少发病机会,缓解病情程度。提高自身一般防疫能力也很重要,为此,要保持正常的生活规律,定时作息,避免过度疲劳导致免疫力下降;春暖花开时节,多到室外作适当的活动,散步做操,放松情绪。当然,不吸烟,限酒,对自身健康是大有裨益的。

病原未明不可盲用药物

在谈到预防有何特效药物时,姜教授说,由于病原未明,一些药物准确性不高,不必盲目使用。目前,冠状病毒、副黏液病毒及衣原体的地巴韦林(病毒唑)及红霉素等均属估计用药,只是一些高危人群接触者可酌情选用。

对于污染区的消毒,如已发现病人的家庭,每个房间以50至60毫升白醋,文火熏蒸,酸化空气,这样做,可以对部分病原有些作用。而收容SARS的病房及门诊区除通风外,可定时以过氧乙酸熏蒸消毒,并密闭2小时,在有人情况下,可用3%过氧化氢喷雾空气消毒,并密闭10分钟。

要提防宠物传播病菌

虽然经过调查,此次非典病毒已基本被证实不是通过动物传播的,但对宠物传播疾病的防治也要注意。

姜教授说,寄生虫、沙门氏菌、布世杆菌病、衣原体、病毒等引发的诸如伤寒、鹦鹉蕊、出血热等许多疾病统称为“人兽共患疾病”,都是在人与动物接触的过程中,由动物传播给人类的。春天天气转暖,更适于细菌的滋生;此时也是动物的发情期,加速了病毒的传播。因此,市民更应该加强此类疾病的预防。信报记者张迪闫铮通讯员黄显斌

相关链接

“非典”临床特征

本病潜伏期大约是2天至2周,常见4至5天。

患病时,病人首先会高烧、干咳,并没有一般流感的流涕、咽痛等症状,也没有通常感冒常见的白色或黄色痰液,偶有病人痰中带血丝,病人出现呼吸急促的现象,个别病人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一般情况下,患者发烧时白细胞会升高,而非典型肺炎病人白细胞正常或下降;值得注意的是X光胸片特点与临床状况分离,一般的肺炎先有很重的临床表现,后在X光胸片上可以看到肺部有阴影变化;但“非典”则是在临床症状还不严重时,X光片中已显示病人肺部有絮状阴影,并呈快速发展趋势;通常高烧患者应用抗生素都会有明显效果,但此病用抗生素大多无效。

“非典”流行特点

男女之间发病无差别,从年龄看青壮年占70%,与既往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老少较多不同;因最初起病时防护措施不够,医务人员属非典型肺炎高发人群;在家庭和医院有聚集现象;非典型肺炎第一代的传播潜伏期在4天-5天,第二代在10天左右,其病原传染力在传播过程中逐渐下降。

发热超38℃要马上隔离

由于非典型肺炎是在发热后才开始传播,专家提醒,学校、社区及人群密集的地方应特别注意要隔离发热的病人。当教室、宿舍和社区中出现发热的病人,尤其是发热超过38℃时,就不能再接触,必须立即隔离,并马上报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消毒。现在,各医院都已开设了发热门诊,病人应被送到发热门诊进行诊治。

就个人预防方面,近段时间内,应尽量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地方。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打喷嚏或咳嗽时应掩口鼻,双手被呼吸系统分泌物弄污后应洗手。要时刻保持双手清洁。洗手时要用皂液,然后用一次性纸巾抹干。那媛李谱春

名词解释:隔离

专家指出,隔离可以有效防止患者与外界的接触,避免其病菌传染给其他人。隔离分为呼吸道疾病的隔离、消化类疾病的隔离等。目前,本市所有收治“非典型肺炎”患者的医院均已采取了及时有效的隔离措施。“非典”病人被单独安置在特定的病房区内接受治疗。治疗期间,患者不得与外界接触,其家属也不得探望。张迪

关闭

| 图片新闻 |
| 最近更新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