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学习圈”分享第九期:十数年如一日的坚持 ——应星教授读书会

来源:学生处   6-20   阅读:
T AAA

编者按:读书伴成长,书香润人生。为引导学生爱书、读书、品书,学校号召深入广泛开展“学习圈”活动。“学习圈”活动主要以学生自愿组合的读书会、学习小组、学习俱乐部、专题讲座、学习社团等为形式,以倡导读书、推荐图书、引导读书、指导读书、自发读书为内容。学校和学院搭建平台,倡导师生齐参与,品读话经典,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培育良好的学习氛围。

应星教授自2002年到中国政法大学任教起,就开始每周用半天的专门时间,义务组织学生课外读书小组,至今已经风雨无阻地坚持了十多年时间。2002年至2008年期间,读书小组主要在法大昌平校区进行,其成员从一开始仅限于社会学专业的高年级同学,后来包括了其他年级、其他专业的同学,其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2008年后,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读书会的重心转移到了学院路校区,主要在社会学专业研究生中进行。到目前为止,应星教授带领的读书小组已经发展成为包括公共读书会与历史社会学专业读书会两种类型交替进行的读书小组。

应星教授组织的读书小组在学习目的、读书理念、书籍选择以及组织形式上都有着精心的安排与独特的设计。

在学习目的上,公共读书会与专业读书会各有侧重,相互补充。公共读书会的目的是通过阅读经典文献,奠定基本的人文社科学术素养,培养学生细读文本、体会经典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在经典阅读中激发学生对自己、人生、历史和社会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历史社会学专业读书会则更加强调培养研究生的实际研究能力,通过老师耐心细致的指导以及研究生的相互交流,让研究生逐渐掌握自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学术研究能力。由于学习目的不同,读书会的开放对象也不相同:公共读书会面向全体社会学专业研究生开放,凡是有兴趣的均可参加,有时还吸纳了其他学院有兴趣的同学;历史社会学专业读书会则更倾向于对此有研究意向的同学。

在读书理念与方法上,两个读书会有着相当的共性。应星教授带领的读书小组不是一目十行的快速阅读,而是十分精细的阅读。这种精细的阅读方法讲究一段一段地缓慢阅读,读一段分析一段,一字一句地分析作者的本意,并联系他的其他作品或其他经典著作,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力图给出一个“相对好”的答案。在这种缓慢阅读的过程中,应星教授不断地帮助学生纠正一些知识上的错误和一些陈腐的观念,使得同学们在阅读中一方面能够发现自己独自读书无法发现的问题,另一方面又能够增长自己的知识,受到很多的启发。而当一部经典读完之后,他又会带着同学们进行全书的回顾,将整本书串起来,总结作者的问题意识和精髓之所在。这种读书方法背后秉持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课外读书小组追求的不仅是让同学们在读书小组中获得读书的能力,更在于培养同学们为人处世、正确对待各种问题的能力。

在书籍选择方面,由于两个读书会在具体的学习目的上有所不同,因而书目选择亦有不同。正如前面提到的,公共读书会强调对经典文本的阅读理解,因此会按照一定的专题进行相关著作文献的阅读,例如已经举办过的洛克专题、陈寅恪专题、钱穆专题、《史记》专题等等。选择专题后,应星教授不仅根据主题确定最主要的阅读文本,还同时开出一些关键性的二手研究材料,供大家进行阅读思考。专业读书会因为涉及专业研究领域,因此实际上更多的是面对直接一手的研究材料如何进行解读的问题。参加的学生不仅要认真研究一手的史料,而且还要阅读大量相关的二手研究文献。

在组织方式上,由于两个读书会的阅读对象和学习目的的不同,其组织形式也有差别。公共读书会和历史社会学专业读书会每周交替进行。公共读书会一般是前一次确认下一次的读书内容,然后指派一名学生在下一次读书会进行主题报告,报告之后再由另一个人进行评议,最后大家集体讨论。而历史社会学专业读书会则是要求每个学生每次都要写出书面研究报告,报告上一段时间所作的研究工作,之后老师会以最细致的方式逐一进行点评,并对学生的研究工作做出指导。

应星教授组织的读书小组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目前在社会学院,除应星教授带领的读书小组外,还有马皑教授、赵丙祥教授、王楠博士等组织的读书小组。读书小组已经成为社会学院在课堂教育之外一项重要的延伸教育形式。它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与了解,带动了社会学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读书的主动性,营造了社会学院浓厚的学术氛围。

据悉,社会学院为培养知识“精通”、能力“坚实”、素质“整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积极探索以“经典阅读”为主要内容,贯通“三个课堂”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成立了日新学社读书会,日新学社以“读书 实践 修身”为宗旨,读书会以“经典阅读”为主要元素,学以致用、学以修身,积极引导同学们实践以价值建构为核心的“意义编织”的学习理念,将理想、信念、人格的成长贯穿到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打造中去,“日新其德、日新其知、日新其能”,使同学们在大学期间的学习中,真正编织成符合自己全面发展需要的人生意义之网,以在未来社会化过程中通过人生的大考。

关闭

| 图片新闻 |
| 最近更新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