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4日晚7点,由我校法学院主办、法学院学生会承办的大型访谈节目“倾听”第十期于我校昌平校区礼堂拉开帷幕。我国著名话剧、影视演员濮存昕做客本期“倾听”,为法大学子带来了一堂精彩、深刻且不乏幽默的人生哲学课。
伴随着一段介绍视频和场下同学们的阵阵尖叫,濮存昕一身深色西服,带着我们熟悉的笑容来到台上。鞠躬致谢,一个简单的动作让台下的同学们第一次近距离感受他的礼貌和儒雅。他是著名的演员,但是,台上的他没有一点明星的架子,随性而坐,幽默风趣,让整个访谈气氛轻松愉快。
濮存昕生长在一个艺术家庭,父亲退休前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著名话剧导演和演员。他的许多思想和习惯都深受父亲的影响。“那时候父亲总是把我寄去的信里的错别字和句子划红圈,认真的修改好,然后再寄回来给我,我在拍《鲁迅》的时候有这样的一幅场景,‘他坐在案前,把书工工整整地叠好,把格打好,在写之前先点燃一根烟’,这分明就是我父亲的影子”,他回忆到。父亲对他的教育和影响是终身的,也正是这一点一滴的熏陶和积累造就了今天人们眼中这个有学识、有涵养的濮存昕。
濮存昕另一个为人熟知的身份便是“公益大使”。“有人这样问过我,播出的一条公益广告能不能改变我们生活中的那些陋习呢?我说不。公益广告对社会中的那些不文明的现象,也许不可能药到病除。但是我相信,一条公益广告就好像是一盏灯,灯光亮一些,我们身边的黑暗就少一些,每个人的心灵都像是一扇窗,窗户打开,光就会进来……”如今,濮存昕“公益大使”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防预艾滋病宣传员、国家禁毒宣传大使等等,他始终把公益事业作为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并已然成为了他的一种生活方式,“开始的时候可能是得意于名声、荣誉,自己说几句话,参加几次活动,就能得到那么多人的认可,可是,做的久了,就慢慢体会到‘高调’的高层即‘低调’,无谓名声,自己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一个人如果觉得自己很棒,做的够多了,就容易停止了”。而“公益精神是要量力而行,从爱出发,不是撑场面,要面子”。
话题由公益事业自然过渡到大学生志愿者,濮存昕对大学生志愿者的行动和精神非常赞赏,他说:“大学生志愿者已经成为大学的一种时尚精神,奥运会时,他看到了角落里的大学生的苦闷、烦躁,然而是责任、荣誉和良知给与他们支持的力量;汶川地震时,他看到只身前往的大学生,在看到那一幕幕的触目惊心时,他们留下最悲恸的泪水,然后将悲痛化为力量,毫不畏惧,向最艰难的时刻挑战”。他鼓励大学生们多参加志愿活动,会从中收获成长和快乐,提高自己解决困难的能力,增强才干。中国的公益事业需要更多的新生力量。
访谈中还介绍了濮存昕新出版的自传《我知道光在哪里》。濮存昕说之所以选择这个名字,是想给自己一个合适的空间,每个人都在寻找,努力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会位置,找到能够体现人身价值的机会,那么就要“在任何机会下成为参与者,告诉大家‘我想参与’然后全身心投入,就会幸福”。他这样说着,也这样践行着自己的信条,他认为“角色可以提升演员”,就把自己融入进每个角色的灵魂里,直到现在,他仍可以背诵很久以前的台词,一段经典的《哈姆雷特》台词,流利顺畅,感情充沛,他的眼神分明又回到了当初的舞台上。
访谈接近尾声,濮存昕将自己反省人生的两句话送给法大学子,“人生是‘玩、学、做、悟、舍、了’的过程,做人要‘已得其所,安分守己’”。并为全场观众倾情朗诵了李白的《将进酒》和郭小川的《祝酒歌》,他的全情投入,激情四射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位观众,也让现场气氛瞬时到达高潮。最后,本期“倾听”在欢呼声与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濮存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话剧、影视演员,2002年“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现任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演艺作品:话剧《李白》、《哈姆雷特》等,电视剧《英雄无悔》、《男人底线》、《闯关东2》等,电影《鲁迅》《蓝风筝》等。公益事业:从2000年起担任预防艾滋病宣传员,号召全社会关注艾滋病问题,并建立个人爱心基金帮助受艾滋病困扰的人群。同时还担任了国家禁毒宣传大使、中国红十字总会无偿献血形象大使、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2008 年荣获首届中国慈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