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迎来了全国第30个教师节,我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立足本职岗位,立德树人,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他们作为大学生引路人和知心朋友,常在正常工作时间外,或帮助学生规划未来,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或与学生谈心,进行深度辅导,为学生排忧解难;或指导学生读书、参加学生活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学业指导和能力培养。他们始终把做一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他们是一群可爱的筑梦人。
【优秀辅导员、班主任事迹】之四:爱心耕耘,伴你成长
——记人文学院辅导员杨莉莉
她,是平凡的,只是法大众多教师中的普通一员;她,是执着的,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辅导员岗位上;她,爱岗敬业,把满腔的热情都投入到了学生工作中去;她,善良真诚,以真挚的爱陪伴着一届又一届学生的成长;她,勤于思考、勇于创新,潜心研究和探索学生工作中的好方式、好方法。她是人文学院辅导员、人文学院分团委书记杨莉莉。
杨莉莉,2004年参加工作,一直担任人文学院全体研究生辅导员,从研一到博三,带过12届学生,共385人,目前所带学生161人。2005年她荣获“中国政法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2007年获中国政法大学优秀教育工作者奖及人文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3年获中国政法大学首届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三等奖及“中国政法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关爱学生 真诚无私
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一直是杨莉莉日常工作的准则。她非常重视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经常与学生进行一对一谈话和辅导,及时发现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杨莉莉常说,学生工作要经得起考验就需从细微处着手,真正走进学生心里。为了让学生在遇到困难的第一时间能够想起自己、找到自己,她与每个学生都建立了有效而快捷的网络联系方式,所带的每个班级都建立了qq群、微信群或飞信群。除了发布通知,她每天睡前都要再浏览一遍群,看看学生这一天过得怎么样,对学生的问题、留言、状态及时回复,绝不拖到第二天。
针对个别学生学风浮躁,或只追求一纸文凭,或沉溺于网络的情况,杨莉莉通过个别谈话,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鼓励学生们以宿舍或专业为单位形成一个个学习圈,营造出人人向上、学风优良的好氛围。
对于贫困生和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杨莉莉经常嘘寒问暖,为他们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她说:“我要与学生站在一起,共同面对问题,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被困难所击倒,这些问题一日不解决,我就一日寝食难安”。一方面,她主动利用所学知识,无数次与学生谈话交流,启发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另一方面,她东奔西走,积极与学生家长、院领导、任课教师、宿舍同学进行沟通,尽力凝聚更多的人、采取适当的方式去呵护这些学生。如今,有的学生已经找到工作顺利毕业;有的学生状态稳定,从忧郁中走了出来;有的学生学习有了明显的进步;有的学生与人相处也融洽了许多……
万千溪流终归大海,学生们终究要走向社会,开启自己的新生活。为了引导学生顺利地完成从象牙塔到职场人生的转变,杨莉莉根据学生们所处的不同年级,采取不同的方式指导学生科学规划自己的学业和职业,并及时帮助他们调整方案。对于毕业班学生,杨莉莉引导他们分析自我,帮助他们修改简历,陪伴他们渡过难关,鼓励他们找回自信。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她总会出现在他们身边,帮助他们走出困境。从2005年起,除个别年份,人文学院研究生就业率均达到100%。
都说辅导员工作是个良心活儿。杨莉莉家住东南五环,每天上班地铁加公交,单程两个小时之久,但为了能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各种问题,她常常放弃午休或延迟下班时间,主动找学生谈话,有时回到家中已经晚上八、九点钟。作为学院分团委书记,很多时候她还要晚上去昌平校区参加学生活动,回到家就已经十一、二点,错过了末班公交车也是常有的事。但是,杨莉莉的心里始终装着她的每一个学生,为了学生们的平安与快乐,成长与收获,她说“再累也值得”。
潜心研究 创新方法
杨莉莉认为,研究生们年龄较大,自我意识较强,有的经历丰富,有的背景复杂,要把他们凝聚起来确有一定难度,但是通过十年的观察、思考、研究和实践,她逐渐摸索出了一套适合研究生的工作方法。
在研究生中,党员人数所占比例较高。杨莉莉常说,党支部的工作做好了,学生工作就成功了一半,因此研究生党支部建设是她最为关注并常抓不懈的工作。她指导研究生党支部定期开展组织生活会和交流活动,加强对党员“吃苦在先,享乐在后”的教育;加强对党员政治素质的培养,使他们时时处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成为学生中间的排头兵和坚强核心。此外,每个研究生党支部都参加了红色1+1共建活动,每年都开展1-2次主题党日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有的活动方案还被校党委评为优秀方案。2011年,研究生党员组队参加了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红歌比赛并荣获二等奖。有多名党员被评为校级、院级优秀共产党员。
研究生们普遍具有独立思想和自主意识,创造民主与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工作的润滑剂。杨莉莉以其谦和、真诚的个性,长期以来与学生们保持着平等、宽松、融洽的关系。她经常尊重并经常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他们能够自主地、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主管理的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杨莉莉还主笔制定了《人文学院研究生确定重点发展对象量化考评办法》《人文学院研究生奖学金评定细则》等制度,实施以来得到了教师及学生的普遍支持和认可。其中,《研究生奖学金“综合素质”项评定标准与方法探索》获得了法大2012-2013年度德育工作创新三等奖。
此外,杨莉莉积极参加各种辅导员专业化业务培训,并先后获得国家职业指导师资格(二级)和心理咨询师资格(三级)。她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高校思想政治、心理学、管理学、沟通艺术等诸多与工作相关的知识,并积极撰写学生工作论文。
构建平台 实践育人
为了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志愿服务精神的培养,杨莉莉带领人文学院研究生打造了一系列品牌活动,为学生的发展成才搭建了平台。
她指导组织的人文学院丽娜研究生学术论文大赛迄今为止已圆满举办了五届,参加人数逐年攀升,得到学校很多专业学者的大力支持,深受研究生的喜爱。
“知行人文,绿色行动”系列公益活动是杨莉莉指导的另一项公益活动,通过开展义务植树、爱心捐赠、清理小广告、捡拾垃圾等四项子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例如,2013年4月人文学院研究生会组织的校园义卖活动在校内引起了热烈的反响,他们将接受捐赠的676件闲置物品进行了义卖,并将义卖所得全部捐献给了昌平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既帮助爱心人士实行了他们的愿望,也实实在在地帮助了受捐对象,还使参与活动的同学得到了锻炼。
在就业经验与职业生涯交流会中,杨莉莉邀请了本院优秀毕业生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给毕业班学生提供了真实的成功个案和直接的经验分享,对他们的成功求职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此外,在她的指导下,研究生会还组织了各种交流会、友谊赛、座谈会、党支部共建等活动,在实践中教育学生、培养学生。2011年人文学院研究生获得法大“汇佳杯”研究生辩论赛冠军,2009年、2013年获得亚军。2012-2013年度,人文学院研究生会获得“优秀院级研究生组织”称号。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杨莉莉老师就是以此为信条,全心全意地爱着学生们、为学生们服务。她执着杏坛,乐于奉献,像太阳般温暖,如春风般和煦,似清泉般甘甜,把爱心传递给每一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