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我校举办第五届学生工作理论研讨会暨第二届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

来源:文/实习通讯员 肖思嘉 图/摄影工作室 卢云开   10-17   阅读:
T AAA

2014年10月16日下午,由学生处主办的中国政法大学第五届学生工作理论研讨会暨第二届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在我校昌平校区逸夫楼刘皇发报告厅举行。校党委书记石亚军,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冯世勇出席了活动。教务处、学生处、保卫处、校工会、后勤办、校团委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各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副书记,全体辅导员,班主任代表以及论文获奖者参加了活动。

活动还邀请北京市教工委宣教处副处长寇红江,学校办公室主任李秀云及北京市十佳辅导员、北京化工大学王陶冶担任辅导员技能大赛专家评委,五名学生代表担任学生评委。活动由法律硕士学院辅导员邸维蛟主持。

会上,首先由冯世勇致辞。他指出,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的根本任务,高校辅导员队伍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肩负着重大使命。学校按照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工委的要求,不断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建设了一支战斗力不断提升、影响力不断扩大的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最后,他预祝本次大赛取得圆满成功。

在学生工作理论研讨交流环节,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吴韵曦和法学院辅导员王琦作为征文获奖者代表,分别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进行了主题发言。

在辅导员技能大赛决赛环节,外国语学院许慧芳、国际法学院张西峰、马克思主义学院袁芳、国际法学院杨俊丽、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刘慧、民商经济法学院刘贺元、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巩宸宇、刑事司法学院赵松云和国际法学院刘端端等9位辅导员依次通过幻灯片展示、视频播放等形式生动地展示了辅导员陪伴学生成长的点滴生活,所取得的工作成果以及曾获荣誉等。在随后进行的“生情熟知”环节中,辅导员们快速从十张照片中辨认出各自的学生,并流利地说出了姓名、籍贯、宿舍号、政治面貌、曾获荣誉以及职务等学生基本信息。在“情景模拟”环节中,辅导员现场抽取题目,分别就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危机事件应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以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案例进行了模拟,辅导员们的真诚辅导和话剧团同学们的精彩演技博得了阵阵掌声。

各辅导员比赛完毕后,寇红江、王陶冶两位专家评委分别进行点评。寇红江对我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表示充分肯定,他指出,我校举办的学生工作理论研讨会和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不仅注重理论研究,更注重实践技能的提升,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和辅导员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王陶冶则从一名一线专职辅导员的角度,对选手们的表现进行了点评,希望能进一步加强校际交流,互相学习。

经现场评分,结合初赛和复赛成绩,最终决出了本届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的各项奖项,并由嘉宾进行现场颁奖。

最后,校党委书记石亚军发表重要讲话。他代表学校党委对学生工作理论研讨会和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的举办给予高度的肯定,同时向获奖者表示祝贺。他指出,我校辅导员队伍是一只有责任心、充满激情和才华的队伍。辅导员队伍对学校的中心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是一只不可或缺的队伍。他强调,当代大学生所产生困惑和提出的问题具有挑战性、重构性和综合性。辅导员队伍要完成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需要树立需求意识、问题意识和项目意识。要与学生有效沟通和交流,需要经历相识、相知、相认和相融四个阶段,才能最终实现思想和感情真正的融为一体。最后,他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希望辅导员队伍进一步深化研究,加强说明力和说服力的锻炼,努力成为一支研究型、服务型和贡献型的队伍。二是希望把德育做成科学事业、人文事业和艺术事业,真正的尊重规律,注重人文关怀,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让学生获得美的体验。三是希望学生工作队伍在立德树人、学校综合改革、协同创新、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的过程中,做出更大的、更独特的贡献。

活动还对第五届学生工作理论研讨会的获奖征文进行了表彰,并播放反映辅导员日常工作、生活的微电影《辅导员的故事》。

附:第二届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比赛结果

一等奖:

民商经济法学院 刘贺元

二等奖:

国际法学院 刘端端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巩宸宇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刘 慧

三等奖:

国际法学院 杨俊丽

国际法学院 张西峰

刑事司法学院 赵松云

外国语学院 许慧芳

马克思主义学院 袁 芳

第五届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工作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

一等奖:

1.李立 许慧芳《关于外语法律复合型人才思辨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以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外语法律复合型人才培养为例》

2.赵卯生《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五阶段动态衔接与动力机制研究》

3.卢少华 张永然 熊元林 周佳磊 张金磊 孙峰悦《中国政法大学大学生德育状况调查报告》

4.王峰 解廷民《法学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研究——以中国政法大学为例》

5.马海伟《着眼构建“四位一体”全程培养模式 努力夯实国防生军政素质基础》

二等奖:

1.张永然《互联网思维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2.王琦《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与影响因素的探讨》

3.陈维厚 卢迪《中国政法大学2014届法学硕士就业状况调研简析》

4.刘端端《功利环境下的非功利化追求——从德育视角看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现象》

5.吴韵曦 苑芳芳《大学生使用微博的行为特点及其引导方式——基于F大学的分析》

6.卢少华 熊元林《试论“微辅导”模式的构建——兼论“微文化”视野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7.薄燕娜《教师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角色探讨》

8.王芳《浅议青年教师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9.顾永强 刘凯 张宇 刘瑾 査凡杰《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2014届毕业生就业求职意向的调查分析报告》

10.黄理《高校国防生军事训练特点与组织方法的探索——以中国政法大学武警国防生为例》

11.李琼华《积极心理学指导下做好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的思考——以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2011级为例》

12.徐京升《大学生体育教育与学生思想教育研究——以中国政法大学本科生为例》

三等奖:

1.黄瑞宇《高校共青团与学生组织关系探究——以中国政法大学为例》

2.孟广慧《基于AGIL模型对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研究》

3.杨莉莉《浅谈新媒体在辅导员工作中的运用》

4.郭虹 吴颖《商学院考研调查报告》

5.曾蓉 刘大炜《我校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办法的解读分析及实践论证——以科研创新项目和竞赛获奖加分为例》

6.尚武《论校园品牌活动对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以“北京高校联合电影节”为例》

7.汪澜《基于主体性生成的高校学生组织管理行为研究》

8.施春梅《辅导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积极力量》

9.徐庆《浅议大学生职业辅导工作中九种关系的处理》

10.何欣《中国政法大学本科生创业教育调查研究》

11.王彤《新媒体环境下我校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探索》

12.朱克寒《遵循成长规律 加强警校协作 锻造能够担当强军重任的后备警官队伍》

13.李欣宇《论依法治校的意义》

14.田春雨《高校基层学院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新探——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学生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制度的探索与实践》

15.王家启《大学生社会主义文化与道德价值观倾向调查》

16.周佳磊《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法治教育的融入》

17.段志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思想引领》

18.米莉《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 助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9.刘洪涛《浅析网络文化下的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0.刘建波《手机微平台视角下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1.许晶晶《研究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构建的问题与对策》

22.王敬川《论中国梦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融合路径》

关闭

| 图片新闻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