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我校组织100余名师生赴人民大会堂接受孟二冬先进事迹教育。此次先进事迹报告会是由中宣部、教育部、北京市委联合主办的。在此之前,教育部党组以及北京市教育工委已经发出了关于广泛宣传、学习孟二冬同志先进事迹的倡议。
孟二冬是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历时七年,经过大量艰苦的研究,完成了100多万字的《〈登科记考〉补正》,得到了我国文学界和史学界的高度评价。为支援新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2004年3月,孟二冬主动要求参加了北京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的教学工作。他非常珍惜支教的时光,努力把自己的全部知识奉献给石河子大学的师生们。在到石河子大学的第二周,他就出现严重的嗓子喑哑症状,尽管每天打针、吃药,他仍坚持上课。随着声音越来越微弱,他不得不在课堂上用起从来没用过的麦克风。校领导和老师们多次劝他休息,但他都微笑着说:“没关系,我还能坚持。”在师生们的再三要求下,他来到当地医院检查,医生根据病情作出了“禁声”的医嘱,但他第二天又强忍病痛站在了讲台上。2004年4月26日,他在剧烈的咳嗽中,在同学们的掌声和感动中,坚持讲完《唐代文学》最后一节课,倒在讲台上,随后经医院诊断,他已患食管恶性肿瘤。回到北京后,孟二冬先后经历了三次手术,与死亡擦肩而过。但他在病中仍然坚持课题研究和指导研究生。2005年2月,人事部、教育部作出决定,授予孟二冬“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同时号召全国教育系统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向孟二冬学习。
“教育部要求教育系统向孟二冬学习”的号召中指出“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向孟二冬同志学习。学习他处处以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标准要求自己,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学习他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为教书育人恪尽职守、呕心沥血的精神;学习他甘于寂寞、严谨治学,为追求学术锲而不舍、求真务实的精神,学习他珍爱生活、自强不息,为克服困难坚韧不屈、乐观向上的精神。”另外, 教育部党组还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组织开展向孟二冬同志学习的活动,要把学习孟二冬同志的先进事迹与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与加强教师师德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教书育人能力,为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努力奋斗。
报告会上,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新疆石河子大学中文系学生张瑜、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刘玉村、孟二冬妻子耿琴、光明日报记者付小悦,分别从为师、治学、支教、为人等方面介绍了孟二冬的先进事迹。报告会由中宣部副部长欧阳坚主持。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报告会上作了讲话。会场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记者采访了参加报告会的部分师生,一位老师说道:“孟老师身上所体现出的高尚品质非常令人感动。他不计功名利禄,静得下心来一心一意认真做学问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好好学习的。同时,孟老师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确实值得每一个人尊敬。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孟老师为榜样,爱岗敬业,对学生负责,对自己的本职工作负责,为学校和国家的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一位大一新生也表达了自己对孟老师的钦佩之情:“在大学中学生与老师的沟通仅限于课堂。同时,部分老师追逐名利,拜金主义与个人主义比较浓,这样很容易造成老师与学生间沟通的空白。而孟老师对学生的奉献、负责的态度,对学术执著的追求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