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介绍:
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简介(网站:http://www.cicjc.com.cn)
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组建于2012年7月,2013年4月获得教育部、财政部组织的专家认定,是首批获得认定的14家协同创新中心之一。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协同高校包括中国政法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协同单位包括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公安部等司法机关以及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
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以服务国家法治与司法文明建设重大需求、推进中国司法的文明化和中华司法文明跻身世界司法文明先进行列为目标,全面提升本中心的科学研究、学科建设、资政育人“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
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组建以来,积极开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探索,初步形成了以协同高校地位平等为基础的协同创新体制,组建了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实行“人员进团队、任务进团队、以团队为考核单位、首席科学家负责制”的运行体制,建立了富有特色的联席主任会议和轮值主任制度及联合秘书处制度,运行顺畅,基本做到了“实质协同”、“深度协同”、“平等协同”、“规范协同”、“开放协同”。
在人才培养上,中心在国内首设“司法文明”方向的硕士、博士培养项目,中心还参与了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培养的应用法学博士培养项目。在本科生培养方面,中心参与了中国政法大学“2011计划法学实验班”和安徽师范大学“卓越司法人才培养试验班”的培养项目。在学科建设上,进一步巩固了协同高校司法文明相关学科(理论法学、诉讼法学、证据科学、环境司法)的国内优势地位,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在国家合作与交流上,中心与德国、美国、俄罗斯、瑞士、澳大利亚等国的著名大学或研究机构联合设立研究中心,为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在司法文明领域争创世界一流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提升了中国司法文明研究的国际话语权。
中心积极服务国家司法改革和法治建设。中心组建以来,编辑《成果要报》创办《司法改革专刊》,承担了《教育部简报(高校智库专刊)》政法编辑室的工作,并提供各类政策咨询建议。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为推进依法治国作出战略部署。四中全会前,张文显教授受中央领导机关委托提交了《关于推进法治中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的研究咨询报告》和《关于法治中国理论创新与发展的研究咨询报告》,陈光中教授等专家参与了中国政法大学提交的《关于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建议》的研究工作。为落实四中全会的决定,张文显教授受中央政法委、中央宣传部委托,提交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发展规划》咨询稿,起草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指导意见》建议稿。
中心积极推进国家司法文明建设,参与国家司法人员培训,先后培训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司法鉴定人员;中心成功开发了司法文明指数指标体系,发布了研究报告,覆盖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在中心的积极推动下,“司法文明”首次被写进中央文件。
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实现法治强国梦,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心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和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国家法治建设和司法文明建设的重大需求,深入开展依法治国和司法文明重大理论问题、重大现实问题和重大经验研究与总结,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推进社会主义司法文明提供理论支持,把中心建设成国家法治的高端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