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9日上午,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三十周年院庆大会暨新中国与国际法七十年高端论坛在昌平校区刘皇发报告厅举行,来自国内外的嘉宾、领导、校友与学院师生齐聚一堂,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为国际法学院送上祝福。外交部条法司司长贾桂德、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胡明、校长马怀德,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香港大学、英国杜伦大学及政法兄弟院校等数十家法学院系、国际法学院所通过视频和贺信对国际法学院三十周年院庆表示了祝贺。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三十周年院庆大会暨新中国与国际法七十年高端论坛现场)
1989年到2019年,是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砥砺前行、艰苦奋斗的三十年,也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法治的三十年。1978年学校复办后国际法学科恢复教学,1989年设立国际经济法系,2002年更名为国际法学院。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国际法学院已具备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良好、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师资队伍,汇聚了一大批中青年国际法学人和专家队伍,为国家和社会国际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合作、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作出了应有贡献。
上午九时,大会开始。国际法学院院长孔庆江在致辞中对到场的各位来宾表示感谢,并指出国际法学院创院之初,正值国家开启对外开放大门,在学院三十周年之际,又值国家崛起,史无前例地日益接近国际舞台的中央。在这样一个新时代,国际法的教学和研究,对于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法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法大国际法学院作为国际法的主力队伍,面临着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人才的需求,同时也面临着为国家发出更强、更洪亮的中国之声的责任,我们一定会用饱满的姿态,为学校作出更大的贡献,为国际法治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不负一代代国际法学人的历代耕耘,不辱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国际经济法系第一任系主任吴焕宁,国际经济法系第二任系主任、中国政法大学前副校长赵相林,国际经济法系第三任系主任、国际法学院首任院长王传丽先后致辞,老一辈先贤们回顾了从建校之初至今国际法学科、国际经济法系和国际法学院的变迁和发展,情真意切,表达了对国际法学院未来发展的祝福与期望。
国家高端智库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所长、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常务副会长肖永平教授,以色列前司法部部长、特拉维夫大学法学院前院长丹尼尔·弗里德曼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法大国际法学院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批批杰出涉外法律人才,在国内外均享有知名度,为中国发出了国际法学人的中国声音,期待未来能与同道者一起,在国内外交流、国际法治研究、国际法学科成长培育等方面增进沟通、加强合作、开创新局。中国国际法学会副会长、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张海文、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秘书长李国安教授,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法律事务部部长刘超在致辞中对国际法学院师生在全球治理、国际法治、一带一路等理论和实践问题上展现出的专业精神表示赞赏,对法大国际法学人的长期支持表示感谢,并希望国际法学院未来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新型国际关系中发挥更大作用。
校友代表、国际海洋法法庭法官高之国结合自己早年在国际法学院的求学经历,表示无论身在何方,他从未忘记自己国经人的身份,并鼓励在座各位师生校友在工作学习中用行动为国际法学院谱写新的辉煌,为国际法治事业贡献力量。教师代表、中国政法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霍政欣和学生代表、2016级本科生周明慧从在校师生的角度,分享了作为国际法学科、国际法学院建设奋进者的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展现了法大国际法学人协和万邦、法泽天下的勃勃生机。
随后,学生代表向学院工作在一线的教师和曾经为学院奉献在一线的教师献花,与会人员纷纷起立、鼓掌,会场氛围热烈而令人感动。
接下来,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冯世勇为国际法治研究院授牌,国际法学院院长孔庆江、国际法治研究院理事长周戈接牌。
最后,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冯世勇发表讲话。他对一直以来支持国际法学院的各级部门,对砥砺奋斗谱写国经华彩篇章的一代代法大国际法学人表示感谢。他表示,自1952年建校,国际法学科就是法大法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十年华诞,是国际法学院承前启后的时刻,也是法大的一件盛事,他希望国际法学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法大立标、为双一流建功,为法治明志,祝愿国际法学院的明天更加美好。
大会圆满结束后,与会嘉宾于图书馆前合影留念。
(与会嘉宾在法渊阁前与国际法学院师生合影)
当天下午,院庆大会系列活动之新中国与国际法七十年高端论坛在逸夫楼刘皇发报告厅举办。著名国际经济法学家、北京大学前常务副校长吴志攀教授、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与发展研究所书记贾宇研究员和吉林大学何志鹏教授就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与国际法治分别作专题报告,论坛由国际法学院院长孔庆江主持。
吴志攀带领与会师生回顾了100多年以来国际货币经历的历史阶段,深入分析了国际储备货币制度的发展走向,他指出未来金融世界的发展势必与网络紧密结合,个人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虚拟货币将在国际支付、国际汇兑等方面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未来国际货币的发展趋势应是基于互联网基础上的数字货币,很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在立法和实务中探寻解决思路,但是其具体模式和立法仍存有巨大的空白和探索空间,国际法学人大有可为。
贾宇通过对新中国海洋法治70年历程进行回顾,指出1949至20世纪70年代末前30年间中国海洋法治创业艰辛,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后40年间中国海洋法制建设快速发展,逐渐追赶上国际形势变化的步伐,我国也逐步实现了从向海图存,到向海图兴,再到向海图强的转变。希望未来中国能够继续积极发表国际意见、深度参与国际海洋治理,有所作为。
何志鹏就国际法的现代性作报告。他指出,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奠基石,实践证明该体系基本可接受,但远非完美,中国面临“追随现代性”、“塑造独特性”的两种选择,同时也需要应对两种选择各自的问题和瓶颈。我们要在此基础上寻找平衡点,开拓现代化的国际法,不断争取国际话语权,倡导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构建和谐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出我们的声音。
最后,孔庆江总结,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如何准确把握百年大变局中国国内政治、区域发展和国际格局的动向与趋势,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调适与重组,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挑战。作为中国主要的国际法学教学和研究团体之一,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将会继续培养全球治理与国际法治的高端人才,推进全球治理与国际法治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