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说明:
上:维也纳大学校长、副校长与代表团合影
下左:与马普研究所所长互赠礼物
下中:与维也纳大学签署校际协议
下右:与汉堡大学代理校长合影留念

图片说明:
左上:与罗马一大校长签署关于共建中国法典化和法学人才培养研究中心的执行协议
左下:与欧盟委员会前主席、意大利前总理罗马诺·普罗迪合影
右上:与罗马二大校长(中)、法与历史研究部主任(右)会谈
右下:参观罗马二大中国法典化和法学人才培养研究中心
2009年10月26日至11月4日,校长黄进率团对欧洲六大著名高校,以及当地政府、文化及学术机构进行了为期10天的友好访问。此次访问旨在加强我校与欧洲大陆著名学府间的联系,加深与欧方高校、政府及学术机构间的理解,特别是深化与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的欧方合作伙伴大学的双边合作、培养长期战略合作伙伴、拓展新的合作交流领域。
奥地利维也纳大学:
成果:与维也纳大学正式签署两校双边校际合作协议
代表团与维也纳大学校长温克勒教授(G. Winckler)、副校长梅廷格教授(A. Mettinger)、法学院院长迈耶教授(H. Mayer)、副院长珀兹教授(Richard Potz)、东方研究院院长、孔子学院院长李夏德教授(R. Trappl)就两校正式启动双边合作,特别在接收我校公派研究生、双边学生交换、学者互访、互派教师讲学、联合举办学术研讨会等领域合作进行会谈并达成具体合作意向。黄进代表中国政法大学与维也纳大学正式签署了两校双边校际合作协议。中国驻奥地利使馆教育处主任陈杭柱参加了会谈。
访问期间黄进等代表团成员同维也纳大学魏斯教授(R. Weiss)等资深国际法、欧盟法专家及学者进行了学术交流。
德国汉堡大学:
成效:更好地建设中欧法学院,选派教师、学生到马普所学习与研究
代表团与汉堡大学代理校长罗施珀教授(G. Löschper)、法学院院长特鲁特教授(H. H. Trute)、副院长博克教授(R. Bork)及法学院教授代表进行了友好会谈。双方愉快地回顾了中欧法学院一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并就如何更好实施该项目交换了意见。同时,双方就如何进一步深化双边合作进行了深入交流。
代表团访问了德国著名法学研究机构——汉堡马普比较法、国际私法研究所。研究所所长巴泽朵夫教授(J. Basedow)、以及库尔姆斯教授(R. Kulms)、皮斯勒博士(B.Pissler)等研究人员亲切接待了代表团。巴泽朵夫教授首先对代表团的访问表示欢迎,随后对研究所的历史、研究领域及现状进行了介绍,他欢迎来自中国政法大学的学者来研究所进行访问研究。黄进校长代表中国政法大学感谢该所对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图书资料建设、博士生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希望研究所能够接纳更多来自中国政法大学的教师、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研究人员。随后代表团在该所图书馆馆长克努德森教授(H. Knudsen)的陪同下参观了研究所图书馆,并与研究所研究人员就比较法、国际法及国际私法等领域进行了研讨。
汉堡市参议院代表、汉堡市政府办公厅外事办公室负责人在汉堡市政厅亲切接待了代表团。黄进校长代表中国政法大学感谢汉堡市政府对中欧法学院竞标成功所作的贡献和努力,希望今后能够加强中国政法大学与汉堡市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汉堡市政府办公厅外事办公室负责人冉悟飞(U. Ram)表示欢迎中国政法大学今后能够参与该市在海商法等领域的职业培训项目,探索政府机构与外国高校间开展合作交流的新途径。
德国科隆大学:
主题:探讨设立孔子学院、中国法律海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德国法律国际暑期班,与在德留学的法大学子座谈
科隆大学校长弗莱姆特教授(A. Freimuth)、副校长努斯伯格教授(A. Nussberger)、法学院资深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名誉教授霍恩(N. Horn)、国际关系处处长比尔特豪尔博士(S. Bildhauer)、亚洲和东欧国际关系负责人普洛耶绍夫博士(S.Preuschoff)亲切接待了代表团。双方对两校自1996年建立校际合作关系以来持续发展的良好合作关系,以及在学生交换、学者互访、共同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合作开展暑期项目等领域的成功合作表示满意。双方还就共同关心的设立孔子学院、开办中国法律海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德国法律国际暑期班等项目进行了深入讨论。
科隆市副市长沃尔特-伯扬博士(N.Walter- Borjans)在科隆市政厅亲切接待了代表团,他对中国政法大学与科隆大学两校间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两校间成功开展的交流合作项目大大推动了北京-科隆这对友好城市在政治、法律、经济、文化领域的合作与发展,并为这种友好关系的持续发展培养了优秀的后备人才。黄进校长对科隆市政府的友好接待表示感谢,希望科隆市政府今后在两校继续开展的合作项目给与支持,他希望两校、两所城市、两个国家及其人民间的友谊能像美丽的莱茵河绵延不断、代代流传。曾两次到我校访问、刚刚卸任一周的科隆市前市长施拉玛先生(F. Schramma)陪同我校代表团参加接待活动。


代表团在科隆市政厅
在科隆访问期间,黄进校长及代表团成员看望了部分在德国留学的中国政法大学本科交换生、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在慕尼黑、法兰克福等其他大学学习的我校留学生专程赶来科隆与代表团团聚,师生欢聚异国他乡。黄进首先代表中国政法大学向在异国拼搏的学子们表示亲切的慰问,希望他们在异国他乡注意身心健康,时刻关注法大的发展,并在苦读之余充分领略古老的欧洲文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代表团成员分别以各自的留学经历与留学生们畅谈异域生活经验与感悟,比较中西人才培养模式差异及优略,勉励他们要注重培养自己独特的语言与专业优势,为日后回国报效做好多方面的积累和准备。
意大利博罗尼亚大学:
关键:续签两校合作协议、扩大互派学生的规模与层次、在法与经济学领域开展合作
期待:欧盟委员会前主席、意大利前总理普罗迪博士(Romano Prodi)做客法大
代表团荣幸地成为博罗尼亚大学新任校长迪奥尼基教授(I. Dionigi)履新第一天接待的第一个外国代表团。博大孔子学院院长缇莫黛欧教授(M. Timoteo)、法学院国际交流事务负责人、法与经济学安东内里教授(R. Antonelli)、法学院博士生培养负责人、大学国际交流事务办公室主任参加会谈;迪奥尼基校长向中国政法大学代表团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他感谢中国政法大学作为博罗尼亚大学第一个中方合作伙伴长期以来的友好合作,希望今后两校能有更为稳定和深入的合作。黄进校长向迪奥尼基校长的就任表示祝贺,同时为能够访问西方最古老的大学感到高兴。他感谢博罗尼亚大学作为我校长期友好的合作伙伴,特别是去年成为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项目欧方合作伙伴。他高兴地看到两校已有多年的友好合作历史,博大每年接收中国政法大学派出的博士研究生,中国政法大学同时接收博大的学生,希望今后双方更好地利用中欧法学院的合作平台,进一步扩大学生交换的规模,提升层次,同时也希望博大能够接收更多的中国政法大学公派留学生来波大学习。双方在会谈结束后续签了两校合作协议,并就两校在法与经济学领域开展合作交流达成具体合作意向。
访问期间,代表团拜会了博罗尼亚大学教授、哈佛大学客座教授、欧盟委员会前主席、意大利前总理罗马诺·普罗迪博士(Romano Prodi),他表示非常高兴中欧法学院能够落户中国政法大学,希望在适当的时候访问该学院。黄进校长表示欢迎普罗迪先生来我校访问并就感兴趣的问题为学生举办讲座。
意大利罗马第一、第二大学:
重点:共建中国法典化和法学人才培养研究中心、选派研究生到两校攻读博士学位
代表团首先访问了与我校有着20余年良好合作关系的罗马第二大学。校长劳洛教授(R. Lauro)、法与历史研究部主任伽尔迪利教授(R. Cardilli),以及法学院国际交流事务负责人帕帕(M. Papa)教授、大学国际交流事务办公室主任亲切接待了代表团。双方充分肯定两校的合作水平高、硕果丰。黄进校长表示,两校在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在人才培养方面,目前在该校注册的20余位中国博士研究生中有8位来自中国政法大学,明年罗马第二大学还将继续接受3名法大派出的学生攻读劳动法、罗马法和商法博士学位;同时,今年法大也接收二大的学生到法大攻读博士学位,也欢迎有更多来自罗马二大的学生到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学习。在科学研究方面,自1994年第一届“罗马法·中国法与民法法典化国际研讨会”召开至2009年10月25日,双方已成功召开四届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双方合作,组织在中国出版了40多种罗马法、意大利法著作,极大推动了罗马法、意大利法在中国的传播;由意大利科研委员会文化研究部、罗马第一大学、罗马第二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共同发起的“罗马法体系下的中国法典化和法学人才培养研究中心”于2008年的成立,标志着中意法律领域的交流组织化,规模化,同时促进了两国法律信息图书资料的交流。他表示这要感谢江平教授、斯奇巴尼教授(S. Schipani)前辈的耕耘与推动。黄进校长代表中国政法大学向该在罗马的“研究中心”赠送中文图书100本,并在伽尔迪利教授的陪同下参观了位于该校法学院大楼的研究中心。
在罗马第一大学,校长佛拉提教授(L. Frati)、中国法典化和法学人才培养研究中心主任、罗马法专家斯奇巴尼教授(S. Schipani)、法学院院长伽拉瓦拉教授(M. Caravale)、法理学部主任帕萨雷利教授(G. S. Passarellli)、意大利参议员、罗马法专家布鲁迪教授(M. Brutti)、前司法部长、罗马法专家迪利贝尔多教授(O. Diliberto)亲切接待了代表团。双方愉快地回顾了自2008年签署两校合作协议以来所开展的合作交流,并就如何发展法学交叉学科进行了探讨。双方就接收法大公派研究生、参与中欧法学院项目等方面的合作计划达成合作意向,并签署了两校《中国法学人才培养与法典化研究中心实施协议》。
在意大利访问期间,黄进校长及代表团成员分别看望了在博罗尼亚大学、罗马一大、罗马二大攻读博士学位的我校留学生,在比萨圣安娜高级研究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留学生们专程赶到博罗尼亚与来自祖国的亲人团聚。黄进校长表示,能在意大利见到如此多的法大学子他感到非常高兴,勉励他们能够充分在意大利学习的机会,培养并在日后发挥各自独到的语言和专业优势,早日学成回国。法大有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胸怀,他希望法大学子学成归国时能够优先选择到母校就职,同时也表示在同等条件下,法大会优先考虑聘用法大学成归国的优秀毕业生回母校工作。

图片说明:
上:与罗马二大中国留学生合影
下左:与我校博罗尼亚、比萨留学的学子合影
下右:与留德学子聚会
中欧法学院中方院长、法硕学院院长方流芳、国际法学院院长莫世健、民商经济法学院副院长费安玲、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许兰随团访问。
相关高校背景资料:
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维也纳大学(Universität Wien)曾拥有弗洛伊德、哈耶克、凯尔逊等一大批著名学者。它始建于公元1365年,有近640年的历史,是德语国家中最大的大学,建校历史仅次于布拉格大学,比德国海德堡大学早21年。约7.4万学生就读于维也纳大学,学校共设有180个学位,拥有 15个学院、3个研究中心,拥有近8600员工,其中有6,500科学家和学者。它以拥有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著名,且在全球排名前十位。维也纳大学是ERASMUS/SOCRATES的成员之一(这个组织由300所大学组成)与50多所大学有合作协议。
此外,维也纳大学是由政府出资办学的学院,任何拥有奥地利高中毕业证的学生及拥有具有与奥地利的高中毕业证具有同等效力的中学毕业证的学生都具有资格入学。
维也纳大学环境优美,教学设施先进,拥有现代化的图书馆、实验室和高效现代的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其每年行政管理部门的预算大约为3亿9千万欧元。
目前的校长是基尔克·温克勒(Georg Winckler)教授。维也纳大学实行民主制度,各个学院拥有很大的权利。而在学院内部,所有学生、系和教授都拥有对学院一切重大事务的参与及投票权。目前的奥地利总理沃尔夫冈·许塞尔正在实行将大学权力集中化的计划,将来权力将主要集中到正教授(系主任)手中。 2004年底著名的医学院自维也纳大学划出,成立维也纳医科大学。学校的一些其他院系也因之作了一些调整。目前大学共拥有15个学院以及3个研究中心。他们是:天主教神学院、 新教神学院、法学院、经济学院、信息学院、历史文化学院、语言文化学院、哲学及教育学院、心理学学院、社会学学院、数学学院、物理学院、化学学院、地质、地理及天文学院、生命科学院、翻译研究中心、体育研究中心及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
德国汉堡大学:汉堡大学(Universität Hamburg)是一座位于德国汉堡市的国立大学,它是德国最大的大学之一。1919年建校。大学校区位于汉堡-爱斯布图勒。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汉堡首次进行自由选举,1919年一名大学支持者被当选为市长,市议会通过了“汉堡大学和人民高校的临时法律”。汉堡大学由此成立。教授数量也从19名提高到39名。除国立研究所外殖民研究所、教学堂和艾本多夫医院(今大学附属医院)也被合并入大学。
魏玛共和国时期汉堡大学达到了其第一个顶峰。当时大学里有四个系,数千学生。阿比·瓦尔堡和恩斯特·卡西尔等著名学者曾在这里任教。到1931年大学的教授数提高到75名。由于当时尤其学生受到经济状况的打击1922年成立了“汉堡学生帮助协会”。同年秋该协会开设了汉堡第一座学生宿舍,次年夏又开设了汉堡第一座学生食堂。
纳粹时期汉堡大学被改名为汉莎大学。被纳粹认为“不善”作家的书均被从图书馆剔除。约50名学者被解雇(其中包括恩斯特·卡西尔和威廉·斯登),至少七名学生因为与白玫瑰有联系或者被怀疑与白玫瑰有联系而被捕,后死在狱中。
1945年战后大学以汉堡大学的名称重新开办。教学和研究工作逐渐重新开办。开始大学有四个系(法学和社会学、医学、哲学和自然科学)。1954 年增设(新教)神学。法学和社会学系分开,社会学和经济学自成一系。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教室和哲学高楼建成。植物研究所和植物园被迁移到市外。70 年代随着学生数量的剧增许多新的、今天成为大学地标的建筑建成。虽然原来的校园不够大,但今天在汉堡全市均有大学的建筑。
从1990年代中开始,大学的费用不断被削减,同时大学采取措施缩短平均学习时间和中断率。为了配合欧洲各国大学的学程(博罗尼亚进程),大学不得不对管理和学习制度进行改革,这个改革过程至今依然在进行。
2000年两个法学系合并。
如今汉堡大学在校学生人数为38893人,教授650人,设有新教教义、法律、经济科学、哲学和自然科学、教育学、语言学、历史、文化史、东方研究、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心理学、电子计算机科学、体育等分科。汉堡大学有60多个图书馆,其中最大的是2005年建成的、五层楼高的法学图书馆,一座全玻璃外墙的建筑。
2008年2月由中国政法大学与汉堡大学联合提出组建中欧法学院的申请,汉堡大学作为13所欧方合伙大学的“领头羊”与以中国政法大学为首的中方3所高校组成竞标团队;2008年9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申请;2008年10月23日在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举行了隆重的中欧法学院开学典礼。
德国科隆大学:科隆大学 (Universität zu Köln) 是德语区历史第四悠久的大学,在德国只比海德堡大学年轻两岁。公元十四世纪诞生德语区第一批大学,它们是布拉格查理大学(1348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1365年),德国海德堡大学(1386年)和科隆大学(1388年)。然后,在1798年,这所大学被当初占领这个地区的法国人关闭,大学被改为一所中学。1919年,科隆市政府在1901年建立的商业学院基础上重建了科隆大学,同年建起医学系,第二年又建立了法学与哲学系。从1960年开始,该大学全部为北威州州政府接管。
科隆大学现有在校生62,000余名,教授及科研人员2100多名,图书馆藏书220万册。科隆大学现设有经济与社会科学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哲学院、数学自然科学学院、教育学院、特殊教育与治疗学院等七个分院。在学校的经费方面,科隆大学在德国也是名列前茅的。科隆大学一直都是大学生最为喜爱的大学之一。该校学生有11%是外国留学生。科隆大学与世界多所知名院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并与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和地区的研究者保持着良好的私人关系。在科隆大学的外国客座教授也不断增加,许多国际知名者都曾在此任教,因此科隆大学也一直在科学研究领域保持领先地位。
科隆大学重建后仅六年便成了德国第二大的大学,当时仅次于柏林的洪堡大学。最后几十年中,德国不仅增加了不少大学,而且所有大学的学生数量都迅速增长。然而,时至今日,科隆大学仍然保持了德国第二大的大学的地位,仅次于柏林自由大学(第三位是慕尼黑大学)。在学校的经费方面,科隆大学在德国当然也是名列前茅的。1996年的学校支出总额便达9.66亿马克。
课程设置:科隆大学与那些历史悠久的德国大学一样,系设得并不多,但在有些系中,专业设得非常之多。这个大学设有八个系,其中经济社会系(Wirtschafts- und sozialwissenschaftliche Fakultaet)有一万多在校学生,为全德国最大的经济系。科隆的经济系在德国享有盛名,原因之一大概是德国所谓"五贤人"中有两个在这里任教;治疗教育系 (Heilpaedagogische Fakultaet) 是全世界最大的特种治疗系,拥有六千多学生;法学系(约六千学生,30名教授)和哲学系(附有30个研究所、43个专业)都属于本领域内全德国最大的之列。此外还有医学系、数学自然科学系和教育系。
我校与科隆大学于1996年签署校际合作协议,目前两校执行的是第三轮续签的合作协议。
意大利博罗尼亚大学:博罗尼亚大学(Università di Bologna)是公认的欧洲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也是世界上最早开展法学教育的大学。它坐落于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的首府博罗尼亚。尽管该大学的章程最早制定在1317年,但事实上早在11世纪末在博罗尼亚就已经出现了第一个法律学院,所以该大学的建立时间,在大学八百年校庆期间由乔苏埃·卡尔杜奇所领导的历史委员会经过考证确定为1088年。大学的创办者是依内里奥。1988年9月18日,博罗尼亚大学建校九百年之际,欧洲430个大学校长在博罗尼亚的大广场共同签署了欧洲大学宪章,正式宣布博罗尼亚大学为欧洲“大学之母”(拉丁文:Alma Mater Studiorum),即欧洲所有大学的母校。
博罗尼亚大学的根源要追溯到十一世纪的博罗尼亚,当时众多被称为注释者的语法学、修辞学和逻辑学的学者们聚集在一起,共同评注古老的罗马法法典。学者们最初的研究集中在法律上,其中最早有记载的学者有佩波内、依内里奥和格雷茨亚诺。在听取了依内里奥的四位学生的建议之后,神圣罗马皇帝腓特烈一世于1158年颁布法令,规定了大学不受任何权力的影响,作为研究场所享有独立性。
从十四世纪开始继法学之后,博罗尼亚大学又迎来了众多逻辑学、天文学、医学、哲学、算术、修辞学以及语法学的学者。1364年,大学建立了神学院。众多科学史和文学史上的名人都曾经在这里求学、研究或从事教学工作,其中最著名的有圭多·圭尼泽利、但丁、 弗朗西斯克·彼特拉克、奇诺·达皮斯托亚(Cino da Pistoia)、切科·达斯科利、雷·恩佐(Re Enzo)、萨林贝内·达帕尔马(Salimbene da Parma)和科卢乔·萨卢塔蒂(Coluccio Salutati)。
博罗尼亚大学在十五世纪进行了小规模的收缩,但保留了很多像安德烈亚·阿尔恰多(Andrea Alciato)这样著名的学者,同时开始了希腊文和希伯来文的教学。
在十六世纪博罗尼亚大学开创了被称为“自然魔法”的教学,即是我们今天的实验科学。这段时期著名的人物有彼得罗·蓬波纳齐(Pietro Pomponazzi),他通过自然科学的研究向传统的神学发出了挑战,而乌利塞·阿尔德罗万迪(Ulisse Aldrovandi),则奠定了自然科学的基础,他对药理学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并对很多动物、化石和自然现象做了收集和分类。在同一时期,大学成为了代数学研究的中心,代表人物有卡尔达诺和费罗。在十六世纪加斯帕雷·塔利亚科齐(Gaspare Tagliacozzi)开始了整形外科最初的研究,而十七世纪更是博罗尼亚医学发展的黄金时期,马尔切洛·马尔比基(Marcello Malpighi)开始利用显微镜进行人体解剖学的教学研究。得益于他们做出的努力,医学在这段时期有了巨大的进步。
中世纪博罗尼亚大学的声誉已经在整个欧洲传播开来,使其成为了学者们争相向往的学术圣地。像托马斯·贝克特、帕拉塞尔苏斯、雷蒙多·德佩尼亚福特(Raimundo de Peñafort)、丢勒、圣卡洛·博罗梅奥(san Carlo Borromeo)、大诗人塔索、哲学家伊拉斯谟、教宗尼古拉五世、皮科·德拉米兰多拉(Pico della Mirandola)、艺术理论家阿尔贝蒂以及卡洛·哥尔多尼(Carlo Goldoni),都来过这里求学。尼古拉·哥白尼在这里学习教皇法的同时,开始了自己对天文的观察和研究。
伴随着十八世纪的工业革命,博罗尼亚大学对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在这个时期,伽伐尼与亚历山卓·伏打、本杰明·富兰克林、亨利·卡文迪什等人,共同开创了现代电气的时代。而意大利统一之后,博罗尼亚大学迎来了它又一个学术高峰时期,其间著名的学者有乔瓦尼·卡佩利尼(Giovanni Capellini)、焦苏埃·卡尔杜奇(Giosuè Carducci)、乔瓦尼·帕斯科利(Giovanni Pascoli)、奥古斯托·里吉(Augusto Righi)、费代里戈·恩里克斯(Federigo Enriques)、贾科莫·恰米钱(Giacomo Ciamician)、奥古斯托·穆里(Augusto Murri)。
在1888年博罗尼亚大学八百年的庆祝典礼上,几乎世界上所有大学的代表们会聚在博罗尼亚共同为大学之母的荣誉而欢呼,他们承认博罗尼亚大学是他们的根源,是继承与追求宽容之路的根本。这一天成为了国际性的学术节日。
博罗尼亚大学一直保持着世界文化学术界的中心位置,直到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研究和教育的重心被转移。然而在发达国家的教育体系不断更新和发展的过程中,她一直担任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成功地引领了欧洲大学制度的改革。
1999年6月19日在博罗尼亚大学大教室,欧洲29国的教育部长共同签署了被称为《博罗尼亚宣言》条约,确定了欧洲高等教育区和在世界范围内推动其发展以提高欧洲大学竞争力的重要目标。这项博罗尼亚进程的改革计划,包括了所有参与大学教育制度相容性重组的欧洲国家,计划预计将在2010年完成。
今天的博罗尼亚大学拥有超过十万名注册在校生,使其成为了意大利学生最多的大学之一。大学现有23个系,235个专业其中包括132个初级本科专业,95个高级本科专业和8个欧盟合作项目本科专业。师资力量十分雄厚,目前共有教师2500人(其中正教授540人,预备正教授约110人,副教授约740人,预备副教授240人,还有各种研究人员700多人)。另外仍在逐年增加的研究生课程现有90个,任教的导师超过700位,大部分专业课程与企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博罗尼亚大学有以下学院组成:农学院、建筑学院、化学工程学院、文物保护与修复学院、经济学院、药学院、法学院、工程学院、工程第二学院、文学与哲学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医学院、兽医学学院、心理学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自然科学学院、运动科学学院、政治学学院、Roberto Ruffilli政治学学院、统计学学院以及翻译学院。
根据一项由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最近的报告,博罗尼亚大学是意大利大学中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大学。正式注册的外国留学生大约有3600人,而通过苏格拉底计划、伊拉斯谟计划等欧洲大学之间的交流计划,以及与海外大学的留学计划而来到博罗尼亚大学学习的学生每年大约有1500人。博罗尼亚大学本校每年通过交流计划到外国留学,实习和完成毕业论文的学生有2300人。
博罗尼亚的教学设施非常先进,各学院都有自己的实验室和电化教室,天文学部还拥有自己的天文台,医学院设有各科的临床诊所。大学图书馆系统庞大,藏书量丰富,偏重文史类,总藏书量达1000万册,并订有2500种报刊,大学图书馆系统由三级网络组成——大学网,学院网和研究中心网。博罗尼亚大学还拥有一个历史档案馆,馆内收藏了大量大学创建以来的重要文献,对近现代高等教育制度的研究十分重要。另外,博罗尼亚大学还有大约30个博物馆和一个植物园,其中较著名的有天文博物馆、地质博物馆、矿物博物馆、物理博物馆、动物博物馆、人类博物馆、解剖博物馆和病理博物馆等等,所以博罗尼亚大学又被人们称之为“博物馆大学”。
我校是博罗尼亚大学在中国的第一个合作伙伴大学,两校合作协议于2005年签署。2008年博洛尼亚大学成为我校中欧法学院欧方合伙大学之一。
意大利罗马第一大学:罗马第一大学(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Roma La Sapienza)是意大利最大的大学。注册学生约为15万人,教师4.767 人,技术和行政人员5.377 人。罗马一大有55个校区和一个教学中心(位于Latina)。
1303年按教皇博尼法焦七世颁布的一个勒令,罗马教会实现了经历一个世纪以来建立神学院的梦想。新成立的Studium Urbis 学堂向公众开放。在1305-1377年,法国籍的教皇克莱门特五世将教会迁至阿韦尼翁,罗马市政府管理这座城市期间,大学开始有了声望(1363年)。
1431年大学在当时的教皇恩杰纽四世为首的梵蒂冈的支持下,通过称为In Supremae的法令重建,当时在大学除教授神学以外开始设立的希腊文学课程,适时地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也使称为“Sapienza”(智德)大学有了声望。
1520年,在来自美第奇家族的教皇莱奥十世时期,建立了很多高等罗马学研究院,在莱奥十世的幕僚及贵族的资助和推动下,“Sapienza”智德大学得以扩大。当时的学科有:历史学,人文学,医学基础,解剖学,东方语言学,并恢复了讲授罗马时期的《法典》。其影响力遍布意大利和欧洲。教皇保罗三世 (1534-1549)时期增加的考古学和科学课程都为十七世纪大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670年,在亚历山大图书馆旁,建起了以“Sapienza(智德)”为名的教学楼,这里成了罗马及欧洲最著名的大学之一。文科的课程增加了阿拉伯语及地中海等语言学,开始设立了包括物理学,化学以及高等数学的科学实验室,新建了法律,医学和外科学。
1798年,成立了民族学和艺术学院,智德教育的方针更加倾向世俗化。
从1808至1814年,按照拿破仑帝国的法令罗马智德大学按照法国大学的模式进行改革,以“罗马学院”更名的大学一度从智德教学楼搬到了威尼斯广场更高大的楼里。1866年随着意大利王国的建立,“Sapienza(智德)”大学成了一座国立综合大学。
今天,“Sapienza(智德)” 罗马大学是意大利最大的国立大学,教授870人,学生185000,大学共设有21个学院(19个学院和航空工程学院和档案和图书馆学院),如:建筑学院、文学院等,其中有超过130个以上的系。至2002年,大学有160个专业的一级学位课程,167个专业的专业学位课程,102个系,162个专业的博士学位课程,142个专业的硕士学位课程,同时还有1635个奖学金申请名额,其中包括针对外国留学生发放的奖学金。英语授课课程有:2年的政府管理和人文事务硕士专业。在2002年全意公立大学专业排名中,心理学第1名、统计学第1名、生物学第3名、社会科学第3名、理学第4名、文学第5名、法学第6名、药剂学第8名、建筑学第8名。
该学校教学活动分布在Roma,Viterbo, Rieti, Frosinone, Latina, Isernia6个大区进行。自有或可以永久使用的不动产超过90处,其中38处在大学城内,其余的分布在罗马城。此外还是外租的不动产。大学城今天占地约为439.000 平方米。
罗马一大拥有155个图书馆,其中77个图书馆的藏书量约为1万册。总藏书量约为450万册。此外,罗马一大还有一个由21个科研教学性质的博物馆构成的博物馆网络,每年进行跨学科的专题展览。医学、物理和数学为罗马大学传统强项学科。2002年全意大利公立大学专业排名中,心理学第1名、统计学第1名、生物学第3名、社会科学第3名、理学第4名、文学第5名、法学第6名、药剂学第8名、建筑学第8名。
我校与罗马一大于2008年签署校际合作协议。
意大利罗马第二大学:罗马第二大学(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Roma Tor Vergata)位于罗马市的东南区域。连续三年入选意大利知名院校,并以其完善的教学设施和人性化的教学 管理风格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到此学习。目前大学在校注册学生约为41.000名,教师1434名。学校还拥有6个专业领域的图书馆,54所专科学校,492个实验室及357间教室。
罗马二大的6大学院有——经济学院,法学院,工程学院,文学和哲学学院,医学和外科学院,数学,物理和自然科学学院。共27个系,开设了113门本科、硕士课程,4门本硕连读课程,及138门进修与研修课程。其中以法学院最为有名,并与许多国家的知名法学院长期保持着学术与教学交流。经济学院成立最晚,却堪称后起之秀,在最近一次由 Cersis发起的调查中,该学院以其设施、学术计划质量、研究与国际关系等方面的突出成绩,在意大利公立大学经济学院中位居第二,在学术界享有很高声誉。
罗马第二大学法学院除了法的历史与理论部之外,还有另外三个部,包括公法部、民法与民事诉讼法部等。其中的公法部实力也相当强,前宪法法院院长执教于公法部。另外罗马二大的经济学院中,也有不少意大利非常著名的商法学教授,那里其实也是学习商法的好去处。
此外,罗马二大在其文学与哲学院下专门开设了大学语言中心,为学生提供欧盟语言的义务教育,语种包括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德语、波兰语、葡萄牙语等,同时还为就读本校的外国学生组织了意大利语课程。学生选修外语课程,只要通过考试,便可获得相应学分。
同时,大学还成立了工作链接站,在毕业生与企业间搭起网络桥梁,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就业平台。
与中国合作学院:中国政法大学(最早的合作者,已有20年合作历史)、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国社科院学所、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厦门大学法学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