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通讯员 魏天琦 邱鑫芝)7月4日,中国政法大学“青春铸魂大讲堂——弘扬航天精神,增强文化自信”讲座在昌平校区举办,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新闻中心主任于希主讲。
于希娓娓道来,为正进行军训的2022级本科生讲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历史、刻苦攻关的过程以及航天事业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深入浅出地描绘了一组组可歌可泣的航天故事。我国航天历史是一部创新史、一部奋斗史,我们应深刻认识、把握并传承弘扬航天精神,将航天精神作为拼搏奋斗的精神源泉,努力学习知识本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科技强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讲座举办)
中国的航天事业,植根于悠远而浪漫的传统文化,屈原凝望星河而作《天问》,今有天问一号远征火星;嫦娥偷食灵药升上广寒宫,今有“嫦娥”系列探测器探索月球……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支撑中国航天在西方封锁与包围之下自力更生、杀出重围。因此,我国航天事业的进步,不只是科技硬实力的进步,对文化软实力发展亦有重要意义。于希表示,期待通过这个讲座,让同学们对航天精神有更深入的了解,体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具体展现,感悟航天精神作为一种文化对人的熏陶。在当前波诡云谲的时代背景下,应坚定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筑牢理想信念的根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于希带领大家梳理、回顾了中国航天发展的过程与脉络,无论是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还是北斗精神,都是一脉相承、薪火相传的中国航天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体现与延续。
于希介绍了中国航天事业的两个四、两个五,即“四大主业”(导弹、火箭、卫星、飞船(空间站))、“四位元老”(中国航天“总总师”任新民,东2A、东3、东5导弹总设计师屠守锷,巨浪1号总设计师黄纬禄和中国海防导弹奠基人、C801反舰导弹总设计师梁守槃)、“五大口碑”(一流技术、一流质量、一流产品、一流人才与一流文化)和航天发展60多年发展历史积累的五大经验:1、听党话,跟党走,发挥举国体制优势;2、勇攀登,敢创新,开放合作;3、重品质,抓质量,科学管理;4、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实事求是;5、传承航天精神,铸就灵魂,凝心聚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新时代航天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赓续航天精神,不断赋予航天精神新的内涵和时代价值, 使我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勇攀科技高峰,不断创造出新的辉煌。
在科普介绍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奋斗史、辉煌史后,为了加深同学们的印象,让航天精神深入人心,于希为大家讲述了他遴选出的六组有代表性、有感染力、能高度概括航天精神的经典事迹,即钱学森、黄纬禄的事迹,2008年奥运火炬的设计,以及航天科技集团与航天科工集团的产品参与航天重大工程、国庆大阅兵的故事和导弹在民用领域的应用。每一组他都如数家珍。尤其在说到民用导弹时,于希提到,这是一次从思想、观念到行动的突围与解放,导弹在低速小拦截系统、高层楼宇灭火系统等领域和场景中都拥有广泛应用空间,服务国计民生,保障非传统领域安全,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这是一种别样的创新精神。

(同学们在分会场认真聆听讲座)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新型导弹武器装备为代表的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于希向学生们发出倡议,鼓励学生们向航天先辈学习,了解航天精神,凝聚奋斗力量,增长才干、突破自我,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在成长之路上谱写新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