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美国卡特中心邀请,张保生副校长和席涛教授于12月7-9日赴美国亚特兰大出席卡特中心举办的“第四届发展合作论坛”。来自美国、法国、中国、非洲和南美洲等十几个国家的代表以及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代表出席了本届论坛。
本届论坛以“实现更加公平的全球化”为主题,以马里和莫桑比克的发展为案例,旨在总结发展中国家具有全球性和制度性的经验,形成消除贫困的必要政策建议。论坛分两个阶段举行,第一阶段7-8日为预备工作会议,重点讨论了“改进国家行动计划”和“第三方在促进国家优先发展权中的作用”。席涛教授在本阶段会议上发言,他指出,中国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一种战略选择。发展中国家应根据自己的国情,主动参与全球化进程,同时始终保持自己的特色和自主性,将自身优势与全球化的优势很好结合起来。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要坚持市场导向的经济改革,市场经济并不必然排斥强政府,这里的问题不在于要强政府还是弱政府,而在于它在何时何地应当强大或弱化;应以渐进改革为主要发展策略,同时进行必要的突破性改革。为了避免剧烈社会动荡,适应全球化挑战的改革必须十分审慎。
第二阶段正式会议于9日举行,首先由美国前总统卡特、马里总统和莫桑比克总统发言,接着围绕“通过国家发展战略实现政策自治”和“调整援助工作使其和谐化的经验”进行了研讨。张保生副校长在发言中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大的受援国,在这两个国际组织中均享受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并从其发展援助中广泛受益。根据中国的经验,接受外援作为对外开放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国家发展的外部动力,接受外援必须和国内改革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国家发展的内部动力。他在阐释政策自治问题时,从邓小平送给卡特总统的礼物“苏绣双面猫”论述了援助动机与援助效果的关系,指出应该以国际援助是否能促进受援国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作为衡量援助好坏的标准。他在论述和谐援助问题时,引用邓小平“摸着石头过河”的思想,介绍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允许大胆试验的经验,特别是江苏省和浙江省发展集体经济和民营经济之不同模式的经验。他指出,发展中国家有权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援助方不应为其援助附加苛刻条件,应当允许试验,允许受援国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中国的发展经验和允许不同发展模式试验的主张,在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在会下更得到马里和莫桑比克代表的高度评价。
12月9日下午大会开始前,卡特总统专门会见了张保生副校长和席涛教授,并一起合影。会议期间,卡特中心主任哈德曼先生还与张保生和席涛教授就卡特中心与中国政法大学的合作问题进行了会谈,张保生副校长向哈德曼主任详细介绍了中国政法大学的教学科研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