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首个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与国际传播中心
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提出五周年之际,4月29日,中国政法大学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与国际传播中心正式成立,这是中国政法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服务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又一重要举措。

(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与国际传播中心揭牌成立)
学校成立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与国际传播中心,既是使命所在,也是优势所在。2017年5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法大并发表重要讲话,高度肯定了学校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发展事业、特别是法治建设作出的重要贡献,并将“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研究”这一重大课题交给学校。举全校之力、汇学界之智,学校高质量完成了这一重大课题,系统提炼法治建设的中国理念、中国特色和中国方案。2021年1月,学校成立全国首家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院,紧紧围绕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打造国内一流、学界领先的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高地、学习基地与宣传阵地。一直以来,学校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研究方面具有领先优势。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一个开放且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科学体系。伴随着思想内涵的不断丰富,国际形势的日新月异,加强习近平法治思想国际传播是时代要求和现实任务,亟需打开新的局面,这也成为法大新的使命和责任。今年3月份,学校发布《中国政法大学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实施方案(2025—2030年)》,正式提出实施“一中心多基地”融合发展布局。其中,“一中心”就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与国际传播中心”,将其摆在了法大空间布局的核心地位。也可以说,未来,法大就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与国际传播中心,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与国际传播中心就是法大,两者合二为一,深度一体化发展,围绕三大核心使命,推进有组织体系化研究、加强有组织学理化阐释、推动有组织国际化传播。
既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法大的责任担当,面对习近平法治思想国际传播的新课题,法大将再次举全校之力、汇各界之智,积极构建习近平法治思想国际传播新格局,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更好走向世界。
稳步构建“一中心多基地”发展格局
在打造“一中心”的基础上,学校在首都、新疆、海南、雄安等国家战略高地要地稳步布局研究机构,精准对接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重大战略。目前,已成立首都研究院、依法治疆研究院、海南自由贸易港法治研究院,正在稳步推进雄安研究院设立。

(中国政法大学依法治疆研究院揭牌成立)
“一中心”是引擎、是动力,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体系化研究、学理化阐释、国际化传播为核心使命,着力打造集思想研究、人才培养、智库服务、文化传播于一体的国家级法治协同创新平台,通过“理论创新-实践检验-成果转化”闭环机制,驱动依法治疆研究院、海南自由贸易港法治研究院、首都研究院、雄安研究院等“多基地”协同发力。

(中国政法大学海南自由贸易港法治研究院揭牌成立)
“多基地”是抓手、是载体,立足区域特色构建差异化实践体系,做好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研究与传播、做实国家急需人才的培养培育、做细地区法治建设与治理的社会服务,及时将理论成果转化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实际行动,形成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的双向赋能格局。
搭建习近平法治思想国际传播的多元矩阵
4月29日,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与国际传播中心成立之时,学校同步举行“构建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座谈会。来自人民日报社等部委、地方部门、高等学校、研究机构的代表,以及中心理事会成员单位负责人和媒体代表共60余人参会。这场座谈会得到了人民日报社大力支持和报道,类似这样的座谈会,未来,在法大将经常可见。在扛起习近平法治思想理论传播的大旗上,法大责无旁贷也将不遗余力,积极主动搭建起国际传播的多元矩阵。

(《人民日报》理论版以双头条方式刊发我校教师文章)
一方面,借力国家级媒体,打造重量级媒体传播矩阵。在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国际传播方面,法大有着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但不可否认,作为一所高校,对外传播的力量较为薄弱。为突破这一限制,4、5月份,校领导带队集中拜访调研了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光明日报社及《求是》杂志社,经过深入研究探讨,建立起校媒深度协同的传播机制。4月22日的《人民日报》理论版以双头条方式刊发我校孔庆江、范晓波、车路遥三位教授的解读文章,从法理视角透视美国滥施关税及中国反制措施,深入阐释我国对多边主义和国际贸易秩序的捍卫;文章同期在《环球时报》英文版刊发,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实践证明,这是一次成功的习近平法治思想国际传播的尝试,彰显了校媒协同下“学术研究、成果转化、国际传播”一体化机制的创新优势。未来,学校将与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光明日报社、《求是》杂志社等国家级媒体平台深入合作,将有组织的科研与有组织的国内外传播深度融合,通过共办研讨会、共推理论文章、共设成果专栏,共研多语种产品等形式,借助国家级媒体的传播实力和传播渠道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破圈”传播、走出国门,彰显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时代影响力。
同时,学校积极整合期刊资源,打造学术传播矩阵。学校现有《政法论坛》《比较法研究》《行政法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学报》《证据科学》《人权研究》六大期刊,既有细分领域的研究专长,也有综合方向的资源整合,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国际传播方面,每种期刊都是重要的“学术发言人”。例如,《政法论坛》《比较法研究》《行政法学研究》《人权研究》均开设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专栏,围绕习近平法治思想推出学理化的研究成果。《中国政法大学学报》正在全面转型为综合性刊物,不仅传播习近平法治思想,未来还会多元化呈现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等多领域的学术成果。《证据科学》将加强学科交叉理论创新和实践导向应用,彰显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创新发展。为进一步拓展阵地和窗口,学校也正在积极筹备设立纪检监察和涉外法治领域的期刊,丰富习近平法治思想细分领域的学术研究。下一步,法大期刊集群将全面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从增设英文目录和摘要,到编译优秀文章集,再到加强数字化期刊建设,结合学术资源整合与技术创新,全面增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全球影响力。

(“构建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标识性概念与原创性理论”学术期刊研讨会)
4月29日,“构建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标识性概念与原创性理论”学术期刊研讨会法大举行,法大也将积极联合全国学术期刊在构建中国法学知识体系、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国际传播方面形成合力。
人人成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学习者、践行者和传播者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院校教育培养机制”,学校坚持教育赋能实践,主动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实践和传播体系,推动人人成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学习者、践行者和传播者。
筑牢思想根基,扎实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三进”工作,让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人心。学校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习近平法治思想”等课程,参与编写《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等马工程重点教材,成立习近平法治思想学生学习中心,教育引导青年学子将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和素质养成有机结合。为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和覆盖面,4月26日,学校组织举办“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集体备课与课程体系建设研讨会;5月22日,学校牵头联合13所高校成立全国高校习近平法治思想学生学习联盟,在全国范围深入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践行活动。这一系列活动,不仅推动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广泛传播,也在潜移默化之间让习近平法治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中国政法大学涉外法治基地(北京朝阳)启动仪式)
加强协同育人,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在实践中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学校与海淀区、昌平区开展“法治海淀”“青枫绘昌·共治启航”实践育人协同行动,来自法大的百余名学生走上两区的基层实践岗位,担任实习法官、检察官助理、基层政府部门法务助理、基层街道和乡镇“法治助理”、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助理、法治辅导员等,在校地融合发展的基层实践中践行和传播习近平法治思想。在依法治疆研究院,法大师生把反恐维稳、国家安全的法治实践谱写在新疆大地上,面向中亚、面向西方,展现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在海南自由贸易港法治研究院,法大师生把中国特色的自贸港法治理论体系谱写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海南篇章之中,在海南高水平对外开放过程中彰显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国际影响力。依托中国政法大学涉外法治基地(北京朝阳),学校积极开展涉外法治人才“订单式”分类培养,“实战型”素质培养,在涉外法治的舞台上体现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实践伟力。
法大发展到哪里,习近平法治思想就传播到哪里。未来,学校还将在更广范围加强布局,形成覆盖全球的习近平法治思想传播网络。无论是在基层一线、在西部边陲、还是在国际舞台,法大师生都将生动地践行着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创新、传播着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时代价值,不断提升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