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1年,第一届“根植祖国大地 播洒法治阳光”法大基层校友寻访活动成功举办,学生记者利用假期寻访各地基层校友,采写人物稿件,学校在基层校友中评选杰出校友予以宣传,充分地展示了法大校友的形象和精神面貌。
时隔五年,在这个夏天,我们又派出了由52人组成的寻访团,深入全国24个省市,采访了80余名基层校友。他们其中,有的人以梦为马,扎根西部,用青春奉献祖国;有的人回到家乡,服务社会,用实际行动践行“经国纬政,法泽天下”的法大精神。不同的是人生的选择,相同的是法大人的精神。
让我们跟随寻访团小记者的脚步,走近他们,聆听他们,看法大人的种子在何处散播又在何处繁盛。这个夏天,时间无言,听风吹过的故事讲到了哪里。
刚从24小时值班岗位上退下来,郑金良副局长又要全身心投入到新的一天工作,没有补休。如果今天下午下班还有临时性的紧急任务,那他又要24小时呆在单位。采访定在了早上八点半至十点,他说这是今天从早到晚唯一有空接受采访的时段。见到我们,他略带歉意地说:“不好意思,请你们稍等一下,我先去吃个早饭。”显然没有休息好,他眼底是两抹深深的黑眼圈。他用几分钟时间吃完早饭,便领我们到分局接待室接受了采访。
从大别山到京城:立下初心
郑金良是1991年参加的高考。高考后,凭借县里文科名列前茅的成绩,选择志愿的余地很大。最终,郑金良选择了中国政法大学。谈及当初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郑金良说:“选择法大作为自己的第一志愿,其实当时考虑的并不是很多,对于法治、民主、政治这些词汇,也没有多少概念,更多的是基于对中国政法工作的一种直观感性认识和理解。现在想来,恐怕还有一个方面原因,那就是当年我就读的高中虽然是当地的重点高中,但当时社会上有不少‘小混混’时常到学校滋事斗殴或敲诈勒索,很多同学敢怒不敢言,老师们也是小心谨慎,只要求学生们一心只读圣贤书,没有人想到过去找公安解决问题,当时非常不理解校领导和老师们的选择。”当时的这些想法很幼稚,选择法大也或许是生活冥冥之中的安排,因为与法大有缘,与法大的老师和同学们有缘!
郑金良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的大别山,就是他的家乡,当年刘邓大军的会议地址就是离他家不远的胡家祠堂。从崇山峻岭的深山老林考入京城,他心情激动了一个暑假,因为他是那个小村庄第三个大学生,第一个名牌大学生。走出家门,先要走上两个小时的山路,再沿崎岖的山路坐三小时的客车才能达县城。他第一次离开县城,独自一人来到了北京那么远的地方。从极其闭塞的山里,到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在中国政法大学学习,郑金良觉得,许多年的寒窗苦读没有白费。他下定决心,要把书读好,把法律学好,别让大学四年白白荒废,毕业后哪怕平平凡凡,也一定不能有愧于政法大学。
学习生活在法大:心怀感恩
郑金良清楚记得,当时法大一年的全部学杂费是238.5元,学校每月还发放20元左右的生活补贴和大约25斤左右的粮票。郑金良家里困难,父亲在他12岁那年病逝。大学第一学期,他怀揣姐夫给的600元现金独自一个来到北京,学习期间姐夫又寄了100元。他省吃俭用,细水长流,靠这钱支付了第一年的学杂费,支撑了一个学期的花销。当时同学们的生活条件普遍都不好,许多同学的父母都是土里刨食的庄稼汉。郑金良记得很清楚,当时在校医院看病挂号费是5角钱。入校第一年,因为不适应气候寒冷、风沙弥漫的北京,他经常生病,成了校医院的常客。校医院的医生、护士对他非常照顾,有时看他一个人在北京,生活又困难,会提前帮他把药熬好,对他特别照顾。老师和同学们也对他非常关爱,许多当年的老师至今还有联系,比如他当年的辅导员老师夏华。
回忆起当年学校食堂的饭菜,与当时其它大学相比很是便宜,校领导对学生伙食及卫生情况非常重视,经常看到校领导去食堂检查。毕业20年同学聚会,一起去食堂吃了当年同学们喜欢吃的蘑菇菜、肉馅饼、午餐肉等,共同回忆当年同窗的美好时光。时光荏苒,岁月不止,回想在法大的时光,酸的,甜的、苦的、辣的,现在都是幸福的。
毕业时候,郑金良那一届正好处于国家分配转向双向选择职业的过渡期,学校不包分配,学生们可以自己去找工作。郑金良记得,当年校长在毕业大会上讲,学校保证每个同学有工作,如果找不到工作,回来找母校。与现在不同,他们那一届很好找工作,并没有很大的就业压力。郑金良已经获得了北京市公务员的资格,但当时一千多元的巨额城市容纳费和北京的气候让郑金良最终没有选择留在北京。在几个录用单位中,合肥市公安局的录用通知最晚送到。也许受学生时代喜欢阅读侦探小说的影响,没有那么多深思熟虑,循着感性和理性的指引,郑金良选择了离老家最近的合肥市公安局工作,走上了公安干警的岗位,这么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从警路上的追求:积蓄正能量
来到公安系统后,郑金良被分配到分局法制部门工作。后来,他主动要求调到派出所,干了五年多的社区民警,也就是老百姓俗称的“片儿警”,负责查户口、办暂住证、执法、为民众调解纠纷。许多让人颇为焦头烂额的治安案件、各类纠纷,经过郑金良的处理,均得到了妥善解决,没有一起被投诉或上访。
在郑金良负责的社区,有过这么一起案件:辖区钢铁新村的楼上楼下紧邻两户人家,楼下搭棚,楼上不满,担心小偷踩着棚子“登堂入室”。楼下于是提议帮楼上装防盗窗,楼上认为小偷可能爬上防盗窗去三楼盗窃,留下安全隐患,自己负不了责任,不乐意,一定要楼下拆了棚子,楼下坚决不反对,双方也不愿去法院诉讼。就这么一个简单案件,双方前前后后、打打闹闹共有四五年时间,最后闹到你拿棍子我拿斧头的地步。派出所基本上有一半以上的民警接处过他们的报警,就是调解不了,成为派出所最为棘手的纠纷之一,直到郑金良接管这个案件。
先后多次找双方调解未果后,一天上午,郑金良把当事人叫到办公室里,翻出准备好的法律条文,拿出专门从中级法院民庭调取的有关调解文件,对两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今天上午喊你们双方来的目的不是调解案件,而是让你们学习法律条文和法院有关调解文件,不懂可以问我,我给你们解释,如果不相信,你们可以拿着我给你的法律条文去找熟悉的律师、法官咨询,看看我的调解是不是客观公正”。郑金良还为他们算了一笔经济帐和心情帐,“为这事去打官司,找律师要费用,诉讼费也是要缴的,也是一样结果,还要多付一笔费用,而且大家左邻右舍的,低头不见抬头见,天天吵吵打打的,心情也不好,何苦较劲呢?”在郑金良的真心和诚心感动下,经过这么拔云见日的劝说,两家终于达成了和解。看着两个曾经多年的“仇人”一同走出派出所,一同打车回去,争付打车费用,郑金良内心颇觉欣慰。
“各让三尺又何妨”,理虽简单,但是“秀才难断家务事”,真正处理家长里短的案件和纠纷,尤其是想要成功化解一段积累了四五年的矛盾,殊为不易。为调解这起案件,郑金良在私底下做了很多功课。他找到素未相识的中级法院庭长的联系方式,打电话过去,请求调取法院内部关于民事调解的有关法律、文件。连庭长都被打动了,说从来没有哪个民警想过到我这儿调取文件,特意来请教我的,你是第一个。郑金良这才顺利拿到内部调解文件。作为法大走出来的公安民警,郑金良善于用法律和规则去处理问题。他发现,靠感情协调,凭经验办事,都不如以法律为准绳,一把尺子量到底来得实在。
从警路上一路走来,郑金良在工作中要时刻警省自己要明辩政治方向,不能忘却群众的利益,不能对老百姓的诉求置若罔闻,一定要秉公执法办事。“做一个有立场、有良心、讲正直、敢负责任的人。”这是郑金良反复强调的一句话。
无怨无悔的选择:继续前行
除了社区民警,郑金良还干过许多不同的岗位,从派出所副所长,政治部训练处处长、宣传处处长、队伍管理处处长,警令部副主任兼调研处处长,去年他因长期伏案导致颈椎病,主动要求到分局工作,成为了公安分局副局长。公安工作任务十分辛劳、奉献多、工资待遇不高,一位30多年始终保持联系、事业有成的老同学许以高薪,多次劝说郑金良下海帮他做教育,他说,我已经习惯并热爱上了公安工作,下海对我来说是个陌生的领域。同学对他的执着无可奈何。
合肥公安精神是“忠诚、公正、尚学、奉献”。20多年的从警生涯,郑金良对公安工作有很多思考,他说:社会上有很多人,对公安工作存在一些看法和误解,一些负面个案遮掩了广大公安民警为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经济建设、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而付出的牺牲和奉献。公安民警时时有流血,年年有牺牲,虽然现在有很多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并且开始呼吁,这是一件很值得欣慰的事情,但公安体制机制、执法任务、警力现状、执法环境存在的问题,以及公安自身的执法规范化建设、队伍管理问题,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系统工程。
公安工作强度大,危险多。对民警来说,在工作岗位上累倒或受伤,是司空见惯的事。长丰县局“一级英模”李庆就是在单位连续加班几个昼夜后,回家倒头就睡,终因心力交瘁去世。08年南方大雪,合肥交通民警张新民在保障高速公路交通安全时,鲜血染红白雪……郑金良当年都参加了这些英模人物事迹采写与宣传工作,对他感触很大很深。连续二十四小时值班第二天不休息甚至还要加班,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五个工作日当做十个工作日用,在公安系统都是家常便饭。他坦言,在公检法里,公安是最辛苦、危险性最大、责任最大、任务最重,接触的社会阴暗面是最多的。有人说,别人一辈子接触的社会阴暗面,没有一个基层公安民警三年接触的那么多。
郑金良的话很朴实,道理很简单。他说,从农村到城市,从农民到干部,能够走到现在,非常感谢一路上遇到那么多良师益友和那么多好的领导。他很满意,很感恩。作为警察,他愿意用感恩的心、珍惜现在的工作。他始终记得自己是政法大学的学生,奉法至上,要善于学法、护法、用法,注重用法律的规则去解决问题,用法、用情多做有益于社会的事,多做有益于公安工作的事。
寄语母校的师弟师妹,他希望同学们珍惜法大四年的美好时间光,好好学习。走上社会后,要奉法至上,用宽阔和感恩的心,容人容事,以良好的心态,百倍的信心,踏实的工作,做一个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法大人。
不愧头顶警徽,不负心中校徽。二十年如一日,郑金良以他自己的行动践行了他入学法大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