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1年,第一届“根植祖国大地 播洒法治阳光”法大基层校友寻访活动成功举办,学生记者利用假期寻访各地基层校友,采写人物稿件,学校在基层校友中评选杰出校友予以宣传,充分地展示了法大校友的形象和精神面貌。
时隔五年,在这个夏天,我们又派出了由52人组成的寻访团,深入全国24个省市,采访了80余名基层校友。他们其中,有的人以梦为马,扎根西部,用青春奉献祖国;有的人回到家乡,服务社会,用实际行动践行“经国纬政,法泽天下”的法大精神。不同的是人生的选择,相同的是法大人的精神。
让我们跟随寻访团小记者的脚步,走近他们,聆听他们,看法大人的种子在何处散播又在何处繁盛。这个夏天,时间无言,听风吹过的故事讲到了哪里。
【本期人物】周晓芳,女,27岁,2010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现任云南省腾冲市法律援助工作站主任。自法大毕业后,周晓芳选择扎根边疆,捍卫公益。本着“应援尽援”的理念,在基层为广大老弱病残弱势群体提供法律帮助,在法律援助工作的四年中,办下了将近七百个案子,在解决他们法律问题的同时,也积极传播了法律精神。周晓芳在工作中尽职认真,无私奉献,被授予了“云南省十佳法律援助工作者”和“保山市优秀律师”等称号。同时,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舍其爱好,所撰写的长篇小说《烟雨腾冲》也在《保山法学》连载。
八月中旬,腾冲依旧习惯散着云雾,淅淅沥沥下雨。背靠高黎贡山,远眺缅甸密支那。夏季的腾冲仿佛一座潮湿的雨城。
下午两点半,腾冲交警大队二楼的办公室,人们或坐或站,皱着眉头,抽着烟,不时耳语一番,那个抵在墙边拄着拐杖的残疾老人就是周晓芳的当事人,而她今天的工作就是帮老人调解交通事故中的纠纷。
没有证人,各执一词,关键点的监控缺失。穿梭在当事人与交警之间了解案情,倾听各方的陈述和诉求,作为腾冲市法律援助站的一名公益律师,这是周晓芳的日常之一。
今年是周晓芳从事法律援助工作的第四年,如今的她每年要处理近180个案子,调解更是多不胜数。而其中的当事人大都是老人残疾人或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
接受调解的双方突然争执起来,老人愈发激动,怒目而视,声音也大了几倍,整个场面有些混乱。而周晓芳则微笑着一面安抚老人,一面拿出纸笔带领双方一起梳理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具体细节。老人和对方当事人回答着周晓芳提出的一个个问题,渐渐平静下来,之前紧张的气氛也缓和了不少。
原本激动得气息急促的老人现在只是静静地缩在沙发上,看着周晓芳和对方交涉,以一种很是信任又有些感激的眼神,就和以前许多次一样。
一、“我放不下他们,这是一种社会责任”
这并不是周晓芳对老人的第一次援助,当然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就和许多其他被援助过的人一样,在生活中遇上法律问题和困难,他们第一个想到的总是周晓芳律师。这对他们而言是一种依赖,对周晓芳而言更是一种信任。“我放不下他们,这是一种社会责任。嗯,也是一种帮助别人的存在感与快乐吧。”周晓芳说。
而在承担这种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她所面对的是被家暴的母亲抱着女儿在离婚协议书面前啜泣;是年迈的老奶奶因为子女不孝、无人供养无奈地叹息;是包工头愤怒的喊叫和农民工拖着残腿,愤而无力。
但推动着周晓芳去努力的,并不是这擦不完提不动的眼泪叹息,也不仅是所谓公平正义,而更是在这帮扶弱势的社会责任下,不难预料的,还涌淌着的涓涓暖意。
那是一个请求子女支付赡养费的民事诉讼,八十岁的老奶奶局促地坐在法庭原告席,好像自己做错了什么。对面的子女互相推诿,谁也不愿意尽义务。“我想说,我们这辈子住过的最贵的房子不是别墅,不是五星级酒店,而是母亲的子宫,虽然我们在那儿只住了十个月,但租金却是我们一辈子也还不清的。”这是周晓芳忍不住的肺腑之语。
开完庭之后,周晓芳收到了一打手工鞋垫,这是老奶奶为了她一针一线亲手做的。看着这大小合适的鞋垫,这一次,也轮到别人帮周晓芳擦干她不经意间流出的泪水。
还有一位老人,在周晓芳帮他儿子打完一场官司之后,每一年都亲手送来自己翻山跋涉找到的鸡枞。这种云南特有的珍贵山珍,对贫困的老人而言已是自己对于感谢竭尽全力的最好表达。
“我放不下他们。”这句话的背后有暖意有阳光,给周晓芳以动力和方向。但阳光的背后往往是同等甚至更大的阴影。如何踩着这些阴影,承担着压力难过,调整自己的情绪,更加理性地帮助别人,是周晓芳工作之初面对的一个最大的问题。
二、“你得变得更专业”
周晓芳刚开始法律援助的工作,接待当事人,去打官司的时候她总是会不自觉地全情浸入在案子之中,用她的话就是“怎么都没法从案子里出来,就连睡觉也在想着案子的事情”。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一段时间,对周晓芳的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和困扰。
后来,法律援助站的创始人——援边律师事务所的主任彭旭邦,也就是他们口中的“老大”,对周晓芳提出了建议。他让她学着更加理性地对待案子,不要在案子里投入太多感情。“你得变得更专业,这样对你的工作对当事人,都负责。”周晓芳笑着回忆说。
从那之后,周晓芳逐渐锻炼着自己将感情从案件中抽离,学着更加理性地去分析去判断,在提高了自己的办案效率的同时也减轻了许多自己的精神压力。
在来交警大队之前,一个离婚案子的当事人打来电话,电话那头的女人哭泣不止,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换做以前的周晓芳,也许又会忍不住和对方一起落泪,无力。但这一次,她只是很平静地说:“你现在还说得出话么?如果不行的话,你先哭一分钟吧,我等你。”然后,静静放下手机,开始考虑案情。
这种平静而不冷漠的状态,是专业和理性的要求,也是周晓芳这四年来一个案子接一个案子磨砺的理想结果。这让她能够更全面地去理解分析,也让当事人对自己更加信任,一种对于专业律师的信任。
三、“谁还没个文艺梦呢?”
周晓芳作为周围人口中的“芳姐”,大家提到她的第一个印象就是“忙”。的确,一年180个案子,早没了所谓周末,更不用说什么正常作息。除了春节放假,加班就是日常生活。但提到压力与忙碌时,周晓芳则笑着说:“哪个职业没有压力呢?都是一样会有忙碌的时候。我这个人呐就是干一行爱一行呀。”周晓芳说话时,总是会眼神笃定又很有灵气地看着和她聊天的人,浓眉下黑睫毛扑闪扑闪的。
但除了“忙”,提到芳姐,大家也总是会冒出“有才”两个字。周晓芳喜欢写作,写小说更是自己的一大偏好。这个爱好一直持续至今,她工作之后所写的小说《烟雨腾冲》还曾在《保山法学》上加以连载。
除此之外,在法律援助站建立之初,为了进一步宣传援助站,也为了让更多弱势群体能够了解到法律援助的存在。周晓芳亲自操刀,自编自导拍摄了一部法律援助站的宣传片——《援边人的一天》。细腻感人地讲述了许多在法律援助过程中发生的真人真事,展现了法律援助站年轻律师们的日常生活。
平时,除了写作,周晓芳还喜欢摄影。但对于这些爱好,周晓芳并不觉得如何特殊——“谁还没个文艺梦呢?”周晓芳调皮地眨着眼说道。
而其实,无论是文艺还是公益,周晓芳的爱好与工作都算得上是大学的延续。她在大学参加了学校的青年志愿者协会,平日里就会参加一些志愿服务活动,帮助他人,参加公益。而社团活动之余,总是会忍不住写一写小说又或者游山玩水,游记小说同时进行,笔耕不辍,北京周边也基本上是逛了个遍。
但提到母校时,最初闪现在周晓芳脑海中的并不是过往丰富的大学经历,而是脱口而出的“端升楼”“法渊阁”“牛前的聚会”这一个个剪影般的镜头,这一个个扎在心中的标志与回忆。
“我一生一世是法大人,想念着那四年四度军都春。”在谈到对母校的寄语时,周晓芳笑着说。
问及对母校最怀念的东西时,周晓芳一时没能答上来。“等我再想想。”她微仰着头,轻轻笑着。这时,交通事故的第三方当事人到了,周晓芳轻轻致歉后转身,开始向对方了解情况,只散落一地未完的思绪。实际上,跨越时间,追忆过去,所找到的每一样回忆都应该值得珍藏,要在其中比出个高低如何轻易。
望着周晓芳在三方之间调解,时而微微点头,时而前倾询问的背影,也许,这是最好的结尾之处。何况在那满地的思绪里,所能看到的不只是周晓芳的文艺梦,更是她的公益心,还有那一生一世法大人的深情。
周晓芳自编自导的法律援助站宣传视频——《援边人的一天》视频链接:https://m.v.qq.com/page/r/s/0/r0306wo1ts0.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