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法大人物  >  正文

淡泊为志,在公明明——访宿州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包来友

方悦   10-8   阅读:
T AAA

【编者按】2011年,第一届“根植祖国大地 播洒法治阳光”法大基层校友寻访活动成功举办,学生记者利用假期寻访各地基层校友,采写人物稿件,学校在基层校友中评选杰出校友予以宣传,充分地展示了法大校友的形象和精神面貌。

时隔五年,在这个夏天,我们又派出了由52人组成的寻访团,深入全国24个省市,采访了80余名基层校友。他们其中,有的人以梦为马,扎根西部,用青春奉献祖国;有的人回到家乡,服务社会,用实际行动践行“经国纬政,法泽天下”的法大精神。不同的是人生的选择,相同的是法大人的精神。

让我们跟随寻访团小记者的脚步,走近他们,聆听他们,看法大人的种子在何处散播又在何处繁盛。这个夏天,时间无言,听风吹过的故事讲到了哪里。

【人物简介】包来友,男,汉族,47岁,池州人。本科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法律硕士,中共党员。2016年2月至今,任宿州市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

同样祖籍安徽,同以法律为业、以“包”为姓,包来友笑称自己是包拯传人。“既然祖上有包公,我们就应当有他那种驱邪扶正、惩恶扬善的气势。无论是做律师还是成为社会法律服务者,一味用法律技巧解决问题,很容易走偏锋。很多人打擦边球,玩弄法律,逐渐偏离了法律的本意,很多外国法律沿用到中国就水土不服就是这个原因。职业良知这个核心仍是我们需要坚守的。”

深耕昌平“村”

来到政法大学似是命运的安排。那时候先填志愿,再公布高考分数,学生全凭心意选择学校。当时,包来友的想法是报考一所财经或者法律类的专业院校。正在无所适从时,包来友看到中国政法大学的招生简章,一下子被校名里的“中国”两个字吸引住了。

就这样,第一次离开安徽贵池,去往的就是离家千里万里的北京。出北京站,转德胜门,坐345路,到昌平县,找政法大学。彼时是1988年,中国政法大学的门楼还没盖起来,也没有牌匾和邓小平手书的“中国政法大学”六个字,举目望去,只有几栋房子,路边是光秃秃的泡桐树,树叶稀零,树杈朝天,满目荒芜,一片萧条景象。包来友笑道,“我这是从农村出来,又跑到另一个农村去了。”

正如校友们赠送的“拓荒牛”,包来友他们是昌平校区拓荒的几届,为学校带去最初的生机和绿意。不同于第四年去到学院路校区的87级学生,88级学子四年偏安昌平校区,是真正了亲历“四年四度军都春”的第一届。包来友回忆,那时候教工宿舍在盖,体育场未建,图书馆也尚未完工,只有阶梯教室、食堂,和几栋“之”字型的宿舍楼。没有礼堂,学生们只能借国防大学的场地开会。

包来友说,那时的学习生活很充实,而娱乐活动形式很有限。那时候昌平周围都是农村,游玩时兴去小汤山、十三陵水库和长城溜达。周末时候,宿舍前的餐厅也就成了舞厅,喜欢跳舞的同学在那里跳舞。阶梯教室也被承包下来,可以在那里看录像放映。

回忆当初的学习生活,许多老师的音容笑貌不再清晰如昨日,但总有谆谆教诲言犹在耳边。包来友感怀地提起民商法学者张佩霖老师:“我没有上过他的课,但听过他的讲座。他我记得他有些耳背,声音很大,是用案例教学的方式给我们做的讲解。他见解独到,对民法的讲解很务实,让我很感兴趣,启迪了我的民法思维。他是法学的老前辈了,可惜去世得早。”同样,江平老师在校期间的讲座,以及毕业二十周年时的到场支持,也令包来友念念不忘。“我记得很清楚,他的声音很有磁性感染力,他的思维非常清晰,充满理性的光辉。”顾永忠老师的刑法学和巫昌祯教授的婚姻法课,也令包来友思来饶有兴味。

扎根在基层

包来友在学校时就喜欢民法,他说因为民法总是在讲道理,每一条条款后面都有法理依据。毕业时,包来友首先想到去法院,可以审理官司,或者去公安系统,保一方安宁。哪知因缘际会,安徽省检察院在北京招人,向学校要走了包来友。就这样,他成为了专门监督法院和公安工作的检察官。

那时候大部分的学子仍然选择回到老家的市或者县城,包来友也不例外,想要回安徽工作。他是农村出来的孩子,乡土的吸引始终如磁场般牵扯着他。那时候交通工具也不发达,连从合肥回到池州也要从早晨到下午一路颠簸。后来他安家合肥,工作在宿州,从此颠簸在周五归家周日离家的路上。

乍见之下十分温和、面含笑意,包来友却说,自己的性格里一样有很务实而不妥协的一面,检察院的工作恰需要这样刚性的监督。多年的检察工作里,包来友把原则和红线看得很重。“学法的人,任何时候干的事情要像法律人干的事。现在很多法律人,虽然水平很高,却把法律当做工具来运用,玩弄技巧,玩弄程序。当法律违背了老百姓的常识时,百姓觉得你案子办得不对,你违反的是公平正义的基本良知。”

包来友在担任副检察长期间,法院转过来一份材料,说要审查是否批准。包来友听取案件情况后,立即发觉了材料的蹊跷:涉案律师在一审时为帮犯罪嫌疑人脱罪,找证人翻证,事情败露后,律师旋即被定罪。他为了追求免除刑罚、保留律师资格而绞尽脑汁努力脱罪,申报了立功的表现。略一思忖下,包来友纳罕道,以一个律师的身份,哪里能够恰好接触到重大盗窃犯罪的线索呢?立功材料来得有点不可思议,很可能其来源不正当,涉及司法人员知法枉法的问题。不能按照简单的核实程序,应当组织检察人员进行调查。果然,经过反渎职侵权局的调查,案件水落石出,该律师向本家的公安买了线索。

“遇到枉法的事情,如果我可以行使职权,就一定要把他解决掉。也许大部分检察官都会对这材料产生合理怀疑,但是未必都能深挖出线索的来源,这是需要一定的业务水平的。”这个案子确实震慑了许多玩弄法律之徒。

何以法大人

在检察长负责制的架构下,检察院事无巨细,听取案件,进行把关,签署案件,都在包来友的职责范围以内。除了查办案件、进行监督等业务工作外,在社会转型期,检察院也要发挥其职能作用,有大量对外工作事务需要处理,许多行政事务,比如接待信访和扶贫工作,也是包来友职责所在。

包来友欣慰地指出,如今基层检察官的司法水平,同他当初进入检察官队伍时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包来友指出,现在暴露出的错案,都是许多年前的案件,从前典型突出的冤假错案如今已经很难见到。那时候的证据意识比较弱,还有许多司法的恶习。二十多年来,司法技术有了明显的进步,法治意识也不一样了,一批具有法学素养的人充实了检察队伍,如今对案件的把关审查也尤为严格。他同时也指出,司法落实到具体的人来执行时,依然时有不规范的行为发生,有待司法责任制的落实和内部纪律的进一步约束。

包来友说,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学习法律条文,更重要的是学到法学的思维方式。法大四年,从对法学理念所知甚少的新生到能够独立思考问题的法律人,转变发生在潜移默化间。听老师上课,其实是在亦步亦趋地体验老师的思维方式。不赞同他人的说理方式,那么在自己的思考和表达中可以避免自己用这种方式去思维。他认为,大学四年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从懵懂到成熟,他的思维方式得到了很多的培养历练的机会。

在他眼里,法大学子比较务实,思辨性比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强。我国的法律,引进西方理论后,还需要我们在运用时候更加“接地气”,以中国的普世价值观将其本土化。西方理论的内在逻辑体系未必是与我们本土一脉相承的,直接用法言法语和百姓交流,他们很难理解。因此,走上工作岗位的法律人很有必要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结合法律专业术语,说理辩理。包来友的工作经验是,在百姓对于法言法语感到很有隔膜时,只有把法律的道理结合中国文化,于情于理疏通顺畅后,百姓才能够听懂和接受。在法典语言还不那么通俗的情况下,融入传统文化的解释,有利于使他们了解这些概念,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司法说理。

法大校友中有这么一群与包来友志同道合的人,他们是法律界的中流砥柱。他们已为法治事业辛勤奋斗了二十年,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他们依然希望对母校和法治理想做出更大的贡献。包来友说,他参加了校庆六十周年暨88级校友毕业二十周年的聚会,会上,校友们通过公益拍卖和捐赠为母校设立了助学基金,襄助母校的发展。正如演讲里江平先生声如洪钟的寄语那样:“读法律的人要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不仅现在,而且将来。”“法大法大,法比人大”,是他们的思维模式;中国政法大学校门旁的石碑上那句“法治天下”,这是他们的法治信仰。无论他们境况几何,身在何处,母校总以他们为荣。

编辑 黄雨薇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最近更新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