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法大人物  >  正文

驻村更“驻心”,扶贫且“扶志”——访内洞村党支部书记林长华

​郑育婷   10-20   阅读:
T AAA

【编者按】

2011年,第一届“根植祖国大地 播洒法治阳光”法大基层校友寻访活动成功举办,学生记者利用假期寻访各地基层校友,采写人物稿件,学校在基层校友中评选杰出校友予以宣传,充分地展示了法大校友的形象和精神面貌。

时隔五年,在这个夏天,我们又派出了由52人组成的寻访团,深入全国24个省市,采访了80余名基层校友。他们其中,有的人以梦为马,扎根西部,用青春奉献祖国;有的人回到家乡,服务社会,用实际行动践行“经国纬政,法泽天下”的法大精神。不同的是人生的选择,相同的是法大人的精神。

让我们跟随寻访团小记者的脚步,走近他们,聆听他们,看法大人的种子在何处散播又在何处繁盛。这个夏天,时间无言,听风吹过的故事讲到了哪里。

【人物简介】林长华,男,1982年4月出生,中国政法大学2001级校友,2005年大学毕业后到厦门海关从事执法工作,现任漳州市云霄县和平乡内洞村党支部第一书记。2014年4月,根据福建省委的安排,受所在单位厦门海关的委派,林长华到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漳州市云霄县和平乡内洞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专职从事扶贫开发工作。至今两年多的时间里,他把一个“脏乱差”的山区穷村打造成了干净、整洁、富有特色的知名村庄。2015年,内洞村共接待各类游客3万余人,新增收入200余万元,新增就业机会400多人次,村民经济收入显著提高。2016年,内洞村党支部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如今,当我们踏上内洞村的土地,铺陈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优美的乡村画卷。正处雨季的南方,空气里仿佛氤氲着泥土的芬芳。村庄掩映于莽莽大山之中,四周绵延不绝的苍翠让人不禁产生置身巨洞的错觉,“内洞”之名也源于此。村庄周围是长约1.9公里的峡谷地带,滑瀑、叠泉、深潭、奇石的美丽景致错落其中。依村蜿蜒而过的内洞溪流水潺潺,清澈见底。村庄内,40余座土房围绕一座建于明末清初的土楼“吴彩楼”呈辐射状散开。干净的道路,宽阔的村民活动广场,“前卫”的太阳能路灯,曲折的鹅卵石小道……这一切,让人很难想象到这里曾经是一个四处杂草丛生,污水横流,蚊虫肆虐的落后村庄。而这个村庄的蜕变,与“第一书记”林长华的努力付出是分不开的。

选择•初至:“我还年轻,想做一点实在的事”

2014年4月,怀着“我还年轻,想做一点实在的事”的想法,经过自主报名和组织推荐,林长华从厦门海关被派至漳州市云霄县和平乡内洞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从繁华的厦门到偏远的山村,从车水马龙的大城市到偏居一隅的小山村,从海关执法岗位到农村扶贫开发,154.2公里的距离,驱车需两三个小时才能抵达这个在莽莽乌山中的村落。

下乡扶贫,本就意味着与艰苦相伴。虽有所预料,然而,初至内洞村,当地脏乱差的环境景象还是让林长华惊讶不已。“当我车一停下,就有无数的蚊子苍蝇围过来,根本就没想到会脏成这样”,林长华如是说。房前屋后、道路两旁四处堆满着生活垃圾;旱厕、猪圈、鸡舍四散分布,污水肆意流淌;臭水沟里更是杂草丛生、蚊蝇乱飞。摆在林长华面前的是赫然是一幅“污水多、垃圾多、蚊虫多、乱石多、违建多”的景象。

除了糟糕的环境,更让林长华感到心凉的是村民的态度,“驻村之初,几乎每到一户人家,看家护院的狗都对我狂吠,村民抬起头,也只是漠然看我一眼,基本上都是不理你的”。在中国传统乡村文化中,血缘和地缘关系是两大极其重要的纽带,因此村民不会轻易接受外来人员。“村民们都认为我这个从厦门来的‘干部’是来镀镀金,走走形式的,都刻意和我保持一定的距离,每次上门了解情况,寒暄两句就沉默不语了”,村民的态度让林长华倍感无奈,无形的压力笼罩着这个来自繁华城市的“第一书记”。

驻村的第一个夜晚,林长华躺在村部狭小的床上,辗转反复,彻夜难眠。“要做什么?能做什么?怎么做好?”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他的脑海之中。“难道就因为这些恶劣艰苦的环境,我就要打退堂鼓了吗?难道我这么远来到这里也要混个两三年然后回去吗”,林长华默默地在心里质问自己,“不”,他的内心是坚定的回答。也是从那时起,林长华暗暗对自己说,“既然主动选择了驻村扶贫,就一定要为内洞村做些好事、实事”。

9

【林长华(左一)和科技人员探讨病虫害防治问题】

行动•坚持:“不知苦中苦,哪得甜上甜”

如何才能改变内洞村的现状?结合内洞村的实际情况和长远的发展,林长华提出了“村庄整洁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的发展规划。但是,这一切规划都建立在有充足资金的基础之上。而内洞村是个零财政村,村里的账上没有一分钱,钱从哪里来?在研读了相关政策之后,林长华意识到,要有钱,就必须要有项目。于是,项目申请成了他驻村前期最主要的工作。

驻村之初,林长华敏锐发现,内洞村虽然有脏乱差的一面,但是也有着极富闽南特色的古民居群,高低错落的溪涧瀑布,清澈见底的溪流,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而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好资源。于是,拿着精心准备的项目申报书,林长华奔波于县里、市里、省里甚至千里之外的北京,不厌其烦地一遍遍陈述内洞村的发展规划。路途的奔波在项目申报的过程中并不算什么难事,难的是说服对方,很多时候对方接过报告书后就再无下文。而在这个过程中,白眼和冷漠,林长华自然也遭到不少。“这两年多的驻村工作,让我的脸皮也是厚了不少”,林长华笑着,如此描述自己,“但是,不管怎样,只要能争取一些钱来,即使是为村里多安装一盏路灯,村民都会很高兴,我也会很高兴”。

有了项目,摆在林长华面前的第二个难题就是如何说服村民,拉近和村民的距离。在一开始进行全村环境综合整治,拆除猪圈、鸡舍、旱厕等违建时,村民特别不理解,也根本不配合。“刚开始那阵子,下午项目就要开始建设,上午还有村民过来把工具扔掉,把材料偷走,各种阻挠,什么事都有”,为了做思想工作,林长华带着村干部全部出动,挨家挨户宣传,群众去劳作了,他们就跑到田间地头;白天找不到人,晚上就蹲在对方家门口等,经常和群众聊到夜里10点后,看人家困了烦了才深一脚浅一脚回宿舍。彼时恰逢林长华的父亲因为前列腺疾病在福州住院做手术,林长华陪护两天后又匆匆赶回村里。四处奔波,使得林长华在短短两个月里,瘦了整整一圈。

“要让村民信任你,你就必须要让村民看到你在为他们做实事,而不是来走走过场的”,于是,几大车的的垃圾从村里被载走,2.5公里长出入村庄需经过的泥泞的山路被硬实的水泥地取代,一盏盏太阳能路灯在黑夜中照亮这座村庄......在林长华的领导下,内洞村的垃圾没了,杂草没了,污水没了;取而代之的是宽阔平整的村民活动广场,是优雅别致的“村民公园”,是兼具观赏性与实用性的污水处理池,是具有现代设计感的冲水公厕......孩子们终于可以坐在整齐亮堂的新教室中上课,老人们可以在宽阔的二层小楼里泡茶聊天,用先进的体育器材锻炼身体。“只要你把心沉在这里,你就真的可以在这里做很多事”,林长华用行动和真诚打动内洞村村民,践行了为村民做实事,做好事的承诺,“改革发展的成果要共享,内洞村的村民们也不应因为地处偏远就享受不到时代进步的成果”。

 

【在干净宽敞的村民文化广场上与村民探讨发展之路】

成果•未来:“虽有风雨更有晴”

“阿弟啊,你等一下来家里吃饭啊”,如今,每当林长华走在村里,村民都会热情地和他打着招呼,放下手中的活,拉他泡泡茶、聊聊收成。此时,林长华的心里都会感到甘甜而快乐。两年多的时间下来,林长华黑了瘦了,连难懂的闽南语都学会不少,但他却觉得自己的这些付出十分值得。

“有什么问题你要和我说啊,我会帮忙解决的”,林长华总是这样和村民说。如今的内洞村村民,对这位“第一书记”充满了信任和感激。村民们在知道林长华本科时学习的是法律专业后,在遇到招工用工,合同纠纷,打官司等问题时,也会主动寻求他的帮助。“法律背景与法学思维是我驻村扶贫的优势之一,村民们遇到法律上的问题,我也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解决”。谈及法大的学习生活时,林长华认为,法大的学生不论到哪里,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在他的言辞之中充满了对母校的自豪之情,厚德明法格物致公,这八字校训林长华一直铭记于心。的确,林长华做出下乡扶贫的选择,不正是其践行“格物”与“致公”的体现吗?

为了让内洞村有更好的发展,林长华努力说服了许多外迁经济能人回村创业,内洞村从此不再死气沉沉,年轻人的身影开始出现和忙碌于内洞村美丽的景色之中。梦达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其中之一。内洞村致力于乡村旅游,而梦达合作社就是吴建杉等青年人在林长华的鼓励与劝说下成立的。合作社的经营范围涵盖了养鸡场、鱼塘、枇杷采摘园、农家乐饭店等,直接带动村内五十多个农户家庭鼓起腰包。正如村里梦达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字一样,发展乡村旅游的梦想一定会达到,村民的致富梦想也一定会实现,林长华对未来信心满满。

如今的内洞村,在福建省周边已经小有名气。内洞村更是获得国家旅游扶贫试点村、福建省美丽乡村、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荣誉。越来越多的游客从厦门、潮汕等地来到内洞村游玩。游客们在内洞村优美的自然景色中放松身心,而村民们通过售卖蜂蜜、枇杷、香蕉等农副产品,经济收入得到显著提高。内洞村,终于不再是那个地处大山深处、环境差、村民穷而无人问津的落后山村了。

中组织部副部长姜信治、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潘征等领导到内洞村调研时,对内洞村的扶贫开发成效给予了高度肯定,《中国扶贫》、《滴水缘》以及福建省市电视台多次报道了内洞村的扶贫开发成果。

“生命就像是一次旅程,沿途有不同的风景,很多东西是不期而遇的。三年的驻村扶贫,虽有风雨更有晴。能参与到国家扶贫开发这项伟大的事业,这三年的风景,于我人生而言倍感独特”,林长华如此感叹道。山“内”好世界,“洞”里有乾坤。“第一书记”林长华与内洞村的故事,还在继续……

编辑 黄雨薇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最近更新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