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林清城,98级校友。杭州律协法律顾问专业委员会会员、杭州律协公司业务专业委员会会员、《楼市》杂志法律顾问及专栏作家、杭州市福建商会总法律顾问。
2002年林清城到杭州工作,2004年起任浙江裕丰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党支部书记,致力于公司法律治理及风险防范、商业模式法律体系构建、不良债权处置、房地产及建筑领域、互联网创新业务法律服务的研究及实践工作,承办了大量复杂疑难且有重大社会影响的公司法律事务、并购业务、不良债权、房地产及建筑诉讼与非诉讼案件。
2015年林清城加盟炜衡律师集团,成为北京炜衡(杭州)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党支部书记。
初次见面,林清城恰接待完一桌当事人,在会议室中,他从儿时的律师梦想到军都山下两年苦读,从闽南小城到西湖纵揽,娓娓道来。故事的主人公在忙碌中不觉时光飞逝,十五年来的勇往或是独行,历历在目,又散如云烟。
“学好法律,成为一名律师”
在林清城儿时的记忆里,律师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他的启蒙之人是一位亲戚,亲戚从部队转至法院后自学法律,在当地任基层法官,后成为一名律师。幼时的林清城对律师与法官二者尚无明确区分,但法律人情理并施、直指要害的处事方式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尽管出自福建乡村,相对薄弱的教育基础并未限制林清城的脚步。1998年9月,他从工程专业毕业后又参加成人高考,并以史地满分的优异成绩进入中国政法大学管理干部学院学习。他的目标明确且纯粹——学好法律,成为一名律师。
法大两年的学习生活简单却也充实。早上五点多起床,往军都山跑一来回,再到教室上课。下午下课或自习之后去操场打篮球,晚上自习至十点半回到寝室,周末则骑上自行车出去转转。在校两年,他乐于学习,乐于参与。当时林清城操着浓厚的闽南腔音不断练习演讲,“自己准备讲稿,语速放慢,想办法让别人都听懂”。几时清晨,校园后方的小树林里常回荡着他背诵演讲题材的朗朗书声。
收获不负有心耕耘。两年来,林清城的成绩单上几乎写满了“优秀”,各科成绩鲜少掉出一、二名。即便是补考率超过百分之五十的哲学课,他也能斩获89分的高分,拉开第二名同学十分有余。他是曾宪梓奖学金获得者,又于2000年被评为校三好学生。
2000年,林清城从法大毕业,并于毕业当年顺利通过全国律师资格考试,成为班级里唯二两位一次通过考试的学生之一。
“在法大的两年是我整个人生中脱胎换骨的两年。”林清城评价道。近二十年前军都山下所学所感,至今融会在他的行为处事当中。据林清城回忆,他在常远老师教授的法治信息系统工程课程中受到的启迪,让他学会将复杂问题拆分处理,现在的他遇到任何问题都不至于手忙脚乱。
“你应该有更广阔的天空”
毕业之后,林清城通过公务员考试,回到福建工作。
可是,这份工作并不尽如人意。工作第一天,他应工作要求来到集市,向出售农产品的农民收取费用。“农民还没有卖出货物,我们就要向人家收钱,很为难。”林清城感到这可能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三个月后,律师资格证书到手,他当即辞去工作,回到家乡。他找到在当地律师事务所工作的一位亲戚,不要一分工钱,只求跟着他学习、锻炼。他们长聊过后,他的亲戚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清城,你从北京回来,不应该被限制在这个小城市里,你应该有更广阔的天空。”
偶然的机会,林清城在翻阅当时订阅的《律师与法制》杂志时,恰见一家广东名所招聘律师。01年,林清城背上背包,包中简单塞些衣物、书籍,只身前往广州闯荡。回想起当时所做的决定,林清城坦言自己未经深思熟虑。然则年轻人无需瞻前顾后,但求无悔。“我还年轻,又有一身技能。再不济睡在天桥底下,总不至于饿死”,他想。
来到广州之后,面对天伦律师事务所四五十位应聘者同坐的开放式面试,林清城心有惊慨,却也怡然不惧。在家乡律所学习的一年多时间里,虽然尚未拿到律师资格证书,但当时的林清城已经假借师父的名义赚到了所里最大的一笔收入。他相信自己的能力,最终从层层考核中脱颖而出,成为被录用的五名律师之一。
在之后的工作中,林清城发现天伦律所的工作制度并不适合自己。02年4月,他到杭州办案,工作闲余,他只身一人去逛名满天下的西湖。行至平海路,恰见周边律所的招聘启事,他便径直走上去同他们交谈。从对中国律师的一些看法,讲到对律师未来的展望,他与所里的主任很是投机,对方甚至直接邀请他来杭州共事。当时浙江民营经济正值蓬勃发展,而律师行业方心未艾,正适合怀揣律师梦想的年轻人前来打拼,开拓天地。
回到广州的第二天,林清城直接办理了辞职手续,又只一个行囊,落脚杭州。当天租完住处,置备完简易的家具,口袋只剩三百元。未来如大海渺无边际,任由掌舵者凭着一股热情、冲劲破浪乘风。
十五年之后的今天,林清城已经成为一名在业务上卓有建树的专家律师,现为杭州市律师协会法律顾问专业委员会委员、杭州市律师协会公司业务专业委员会委员、《每日商报》律师团成员。在林清城看来,专业的精湛是对每一位律师最基本的要求。所谓受人之托,尽人之事。当事人将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交由律师,律师作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必当竭尽所能。
从业多年,他也曾有过彻夜写代理词直至天明的经历。这一案件并不复杂,且事实明确,却被一路提至高院再审。林清城从其中看出被告不寻常的背景,从事实、法理、情理三方面入手,从每一适用法条的分别计算,写到对司法公正的忧虑和争取。代理词洋洋洒洒数万字,庭上据理力争。庭审法官起初认为其中带有表演成分,但在看完代理词之后,他主动致电林清城,对他不吝赞美:“我做法官三十年,你是我见到的最敬业的律师之一。”
“他能够被‘敬业’所感染,他能感受到我是在努力为当事人争取权益。”这一案件给林清城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不到二十年的律师生涯中,他累计办理案件超过2000件。这其中,有历经三个法院、五次审判,长达四年的房产追回案件,有成批次处理的拆迁案件,也有迅速调解解决的欠债纠纷。在接踵而至的案件处理工作中,林清城进一步确认了律师的职业价值。
一个人的能力,通过处理案件得到体现。“在我看来,律师这个职业很有挑战性。它是最能体现人的价值的一个职业。”林清城说道。他也如是,始终走在律师的职业之路上,从未停止向前。
“这些和我的发展相辅相成”
初至杭州时,真正困扰林清城的并非经济上的困窘,而是内心的孤独。
当时的他在杭州无亲无故,孑然一人。工作中遇事无处倾泻,也无人商量,一切全凭自己消化、解决。艰难失意时,他常独自爬上宝石山顶,俯瞰城市流光。那时,他觉得城市离他很近,仿佛一只脚踏在西湖上,一伸手就能将整个杭州拥入怀中,一切烦恼都能烟消云散。
世纪之初,互联网崭露头角,为在城市打拼的年轻人创造出新兴的交友方式。那时,林清城是杭州本地BBS论坛中的活跃分子。交流中,必不能以专业知识长驱直入。但在爬山、运动等线下活动中,交往逐渐深入,律师身份在长期以往所展现的人品、能力铺垫之下揭开,业务也便随之做开了。
在工作、交友的过程中,林清城在杭州结识不少福建商人。闽地三分田七分山的地理环境滋养着福建人爱拼爱闯的性格特征,闽商名满世界,杭州自然也不例外。自林清城在网络上创建第一个福建人在杭州的QQ群以来,这一组织逐渐发展扩张至几百上千人。为使每年一次的聚会活动合规举行,组织的合法注册迫在眉睫,而商会这一形式是最好的选择。
然而,商会的建立并非易事。自06年正式发起设立,至10年杭州福建商会正式成立,几乎每个周末,林清城都会找到福建人在杭州创办的企业,毛遂自荐,前去拜访。他犹记得第一次拜访可莎蜜儿蛋糕店时,对方拿出刚出炉的蛋糕请他品尝。他原以为这仅是礼节性的招待,不想对方随即向他递上了调查问卷,询问评价。“他时刻把顾客对产品的感受度放在第一位。”在林清城看来,这或许正是可莎蜜儿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这次经历让他印象深刻。商会拓展了他的人脉关系,他也从老乡朋友身上学到许多。
至今,杭州福建商会已成为杭州三大商会之一,会员人数、商会规模已在杭州各商会前列。林清城是是商会的创始人,现任商会副会长和法务维权部部长。法务维权部定期进行法律宣传、法律体检、法律法规前沿告知等常规活动,负责商会半月刊商讯上的普法宣传栏目。通过林清城的努力,杭州福建商会是杭州第一家同时具有杭州福建商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及杭州仲裁委员会商会联络部架构的商会,会员的商事纠纷可以在商会中直接解决,有效化解商事争议。商会每年组织年会积累人气,辅之以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林清城是走路俱乐部的部长,也参与商会年会的活动。
在商会中组织活动的经验也被他带到了法大浙江校友会的年会组织上。14年以来,林清城连续三年担任校友会年会的策划与指导人,被校园亲切地称呼为“林导”。为了激发校友们的参与热情,林清城通过商会拉来奖品赞助,并在策划中融入文艺节目及抽奖环节。从舞台、灯光,到主持、讲稿,无不亲自操刀。他将工作志愿者分为文艺组、秘书组、劳动组、协调组,以任务条的方式将工作细节一一罗列,秩序井然。尽管在这些活动中投入了很大精力,但林清城乐此不疲,“说到底,我希望能向他们这样一个想法:人来了就好,什么都不用管。”
随着校友间交往渐密,林清城的律师生涯渐从开疆拓土、单兵作战,转至团队分工、携手共进。2015年11月,林清城与在杭的法大校友共同创办了北京炜衡(杭州)律师事务所,是该所的创始合伙人,党支部书记。“我也在不停寻找炜衡的精神。我觉得炜衡在建所之初有一种兄弟文化。”业务滚雪球似得越滚越大,律师的生活时间渐被工作挤压,如能依靠团队的力量相互支撑,或许个人能得到些许解放。
“希望多年的努力,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能拥有连续一个月的休假。”林清城说道,言语中闪烁的勃勃雄心一如他说,年轻人就该拼搏闯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