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法大人物  >  正文

马新明:从贫困中走来,又主动走进贫困

来源:中国小康网、北京市政协网站报道  整理:黄楠   11-10   阅读:
T AAA

马新明,男,1972年12月生,彝族,云南丽江人,1994年6月入党,1995年7月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管理学系行政管理学专业。北京市第六批、第七批援藏干部,并担任北京市对口支援和经济合作工作领导小组西藏拉萨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第七批援藏干部领队,西藏拉萨市委副书记。现任北京市对口支援和经济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马新明是北京市支援合作办主任,但他的工作场所却遍布全国各地的贫困地区。仅2019年11月,马新明的飞行里程已达2万多公里,汽车里程达到了3000多公里。工作虽然忙碌,成就感却很强。马新明的微信朋友圈,经常第一时间传来各方喜讯:第六个全国扶贫日北京扶贫协作论坛成功举办、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北京小镇第二期民俗街项目开工建设、北京市获得全国消费扶贫案例奖……这些成绩无不凝聚着马新明的心血和汗水。

大山里走出来的彝族“状元”

“个子不高主要是小时候营养不良,加上经常背扛重物上山下山导致的。”马新明坦然地说起自己的过去。

马新明出生在云南丽江宁蒗彝族自治县战河乡子差拉村马家窝子自然村,那里海拔2600多米,属于深度贫困村。小时候,因不通公路,进出山都靠走,从村寨到县城需要翻山越岭走3天。当地很多人一辈子没走出过山寨。

饥饿与渴望求知陪伴了马新明的童年。在闭塞的山村,能够找到一本书,仿佛就能与世界对话,能与古人畅谈。马新明十分珍视能读书的机会。可10岁那年,马新明曾辍学,他为争取上学绝食过3天。“千里彝区无乞丐”,说的就是彝族人守望相助的好传统。家乡的父老乡亲听说了马新明为上学而绝食,省下买盐的钱支持他上学,还包下了他家的农活。

重返校园的马新明,十分珍视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六年级时,班主任吴廷科选他做班长的决定更是激发了他后来“学霸”的潜能。从初中开始,马新明始终都是第一名。1991年,他作为丽江市文科状元收到了中国政法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成为第一个通过读书走出当地大山的彝族青年。从中国政法大学毕业后十多年间,马新明在勤奋工作的同时,又拿下了北京大学双硕士学位、中国社科院博士学位。

但马新明时刻不忘自己因贫困而失学的日子,“我永远不能忘了父老乡亲,不能忘了帮助过我的人,不能忘了还有那么多贫困群众。我能做的就是把感恩和感激的心化为实际行动,投入脱贫攻坚的事业中去,用尽一生报恩情。”回报社会,援藏是最好的实践机会。

天下没有远方,人间都是故乡

2010年4月,马新明响应号召,主动请缨援藏。时年37岁的他,任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机关委员会专职副书记、基层工作处处长。作为年轻干部,拥有博士学位,又是少数民族,是组织上重点培养对象。得知他报名援藏的消息,很多亲朋好友都劝他“三思而后行”。马新明说:“我来自深度贫困地区,又是少数民族干部,如果没有国家多年的培养,我可能现在还在穷山沟里放牛牧马。我要知恩图报,反哺社会。在我看来,援藏就是一个很好的报答机会,能够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在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西藏,社会管理是项艰巨任务。马新明说,要处理这些问题,就要勇于担当,敢于负责,不推诿、不退缩、不敷衍。他到了西藏首先进行充分调研,摸清情况,吃透中央的民族、宗教政策,依法依规办事,硬性任务柔性操作。他心里时刻装着群众,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来考虑,从而得到了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同时,马新明还一对一、挨家挨户进行交流,沟通思想,实行信息先行发布制度,确保用正确信息引领舆论。这些无不体现他一贯的为民思想和担当作为。马新明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援藏干部、镀金的看客,而是真情实意地融入。他常说:“我自己天生骨子里就是农民,和农牧民群众在一起,就如同和自己的亲人在一起,心里头踏实!当地党委政府和干部群众也就没有把我当外人。”

西藏文化资源丰富深厚,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2012年5月,自治区主要领导提出,拉萨作为国际旅游城市,要打造一台高水平的旅游演出节目,争取10月初在国家大剧院首演。这项任务,要求很高,难度很大,时间又很短。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落到了马新明的头上。接到任务后,马新明思考再三,最终,他和团队选定以家喻户晓的文成公主的故事作为演出主题。短短四个多月的时间里,从确定选题、组织创作、组建公司、寻找融资、招募演员、场馆建设,马新明和团队马不停蹄、夜以继日、齐心协力。其间,马新明要求当天事当天毕,经常是凌晨两三点还有人送申报文件,他无论多晚都要起来处理完毕。首演前夕,马新明与演员和工作人员同吃同住,一个多月没有回家。2012年10月初,大型史诗音乐剧《文成公主》在国家大剧院成功首演,充分展示了汉藏民族亲如一家和友好往来,精彩的演出广受赞誉。

如今,《文成公主》实景版在拉萨次角林驻场演出,已成为拉萨靓丽的文化名片,看过的人无不交口称赞。过去的7年中,该剧成为西藏文旅产业扶贫的典范,每年为群众增加收入5000余万元。剧中800余名演职人员,95%以上为当地藏族群众。很多群众白天是农牧民,晚上是演职人员,连各家各户的牦牛、马、羊、藏獒,都成了舞台上的“明星”。

援藏期间,马新明参与了拉萨的很多重大建设,包括完成拉萨“六城同创”、公共交通体系改革,连续组织四届雪顿节,建成拉萨文体中心、德吉罗布儿童乐园、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实现拉萨广播电视台增频上星,推动拉萨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积极推介北京50多家企业在拉萨投资,支持拉萨净土健康产业和“西藏好水”在京落地……作为援藏干部的楷模,中组部、中宣部发文组织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栏目进行广泛报道,《人民日报》以《因为爱,所以爱》为题在要闻版整版报道他的事迹。

在西藏工作除了辛苦与挑战,几乎任何人都绕不过身体的困扰,马新明也不例外。在西藏的六年时间,马新明的痛风时不时就要发作,他在家中和办公室里都放着拐杖,严重的时候只能坐轮椅。即使这样他也从未缺席过任何一项活动。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信心比黄金更珍贵

消除贫困,是亘古以来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也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性挑战。马新明说,“这个梦想在我们这代人身上得到历史性的解决,每当想起这个光荣的使命就夜不能寐。有的时候,做梦也在扶贫。”

2017年7月,马新明调任北京市扶贫协作和支援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他说,“这一辈子有两件事令我终生难忘。一是高考,二是做扶贫支援工作,很像备战高考,经常会梦到在攻克着每一道扶贫难题。”干扶贫,马新明能力在身,心中有梦。

北京市坚持树牢首要意识、坚持首善标准、发挥首都优势、发扬首创精神、争创首位效应,始终把扶贫支援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当前,北京承担着西藏、新疆、青海、河北、内蒙古等8省区90个县级地区的扶贫协作任务。中央把最艰苦地区的支援帮扶任务交给北京,比如西藏拉萨、新疆和田、青海玉树都是国家确定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内蒙古、河北的贫困人口多、基础薄弱,扶贫任务异常艰巨。这些支援帮扶地区,大多是少数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在这些地区开展扶贫,除了当地自身经济社会发展落后,需要北京加大帮扶力度上做出示范外,在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上也有着更为重大的政治意义。

在马新明看来,要用心、用情、用力,有感情地去做脱贫工作,做到真情实意、真金白银、真抓实干、真帮实扶、真功实效。以北京对口支援的西藏拉萨市为例,通过20多年来持续不断的医疗、教育、产业、科技等支援,不仅帮助拉萨市实现了整体脱贫,更增强了当地藏族老百姓的“五个认同”,即认同伟大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次,马新明在拉萨市街头打出租车,司机是藏族人,很健谈。当得知马新明是从北京来的,马上热情地说:“北京太好了!我们的首都!党中央让你们支援拉萨,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感恩党中央,感恩习近平总书记,感谢北京!”马新明说,在一名普通藏族老百姓心里,北京援藏工作,代表着党中央的关怀。北京的支援帮扶,也不仅仅是北京市自己的事,更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党对少数民族、对边疆地区的关心和支持。

北京市扶贫支援办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深入一线调研推动工作。马新明也因此养成了一个习惯:在办公室放一个行李箱,随时准备出差。仅2019年8月,他就去了内蒙古两趟,新疆、青海、西藏、河北、南阳、十堰各一趟,飞了两万多公里。

私底下的马新明,既是贫困地区的“指导老师”,也是扶贫产品的“推销员”。他见到各行各业的任何人,都会情不自禁谈起扶贫,求得各方面的支持。2019年10月16日,马新明编撰的《北京扶贫协作样本》正式出版发行。在举行发布会之前,马新明问同行人,能否邀请浙江区域的电商精英,在发布会当天晚上再开一个电商扶贫研讨会,帮助西部的产品卖得更好。对方马上答应了这个要求。发布会当天晚上,邀请了阿里巴巴这样的电商头部企业,也邀请了云集、蜂卖、粉象生活、蓝晶社等社群电商企业代表,从7点讨论到11点,还现场举行了1000头牦牛的阿里拍卖活动。

北京“组团式”教育和健康扶贫、全社会参与的消费扶贫、“抓党建促援建”做法、“保险+健康扶贫”行动、“互联网+扶贫”等创新举措,得到中央领导和国务院扶贫办的肯定。

2015年12月,马新明获得“2015中国全面小康杰出贡献人物”奖。5年过去了,西藏74个县(区)全部脱贫摘帽,绝对贫困基本消除,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

2020年的北京两会,马新明又将“动员社会资源参与脱贫攻坚和消费扶贫”作为自己的新提案。在他看来,成为政协委员后,承担的责任更重了,对自己的要求更严了,思想和工作标准更高了。特别是作为北京市负责扶贫支援工作的委员,始终要怀着对贫困群众的赤子之心,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书写脱贫攻坚的首善答卷,才能无愧于党和人民养育和信任,无愧于政协委员的责任和使命。

延续梦想,温暖人间

“人世间存在永恒的真情,那就是爱心、关怀、善意和鼓励,在人与人之间传递着温暖与光明,希望与力量。”这是马新明发起设立的“未名奖学金”工作小组的格言。

1997年,刚工作且薪水微薄的马新明夫妇与几位北大和中国政法大学95届的同学一道,在自己的母校———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民族中学设立未名奖学金,以资助该地区的贫困学生,目前已经资助了8000多名学生。

2011年,他们把“未名”带到了西藏,与演员陈坤“行走的力量”共同发起了“京藏情·温暖行动”,为西藏学生捐冬衣。

不仅如此,马新明夫妇在拉萨的6年中结下了10多门“亲戚”,有林周县阿朗乡阿布村的、尼木县尚日村的、堆龙德庆区东嘎村的,还有拉萨SOS儿童村的。逢年过节,他们会用工资买上礼物去看“亲戚”,还邀亲戚去自己家喝甜茶、吃饺子、拉家常,而马新明总是不忘嘱咐贫困群众要自信、要勤勉……回到北京后,只要“亲戚”有什么困难,他们俩都会倾囊相助。

路在脚下延伸,梦想在耕耘中开花结果。与生俱来的基因,与贫困群众结下的血肉之情,扶贫济困成为马新明人生的重要底色,融入了他生命的血液,让他始终用心用情用力投入。而他的扶贫故事,仍在路上。我们祝福他,一路春暖花开,一路秋实满枝。

编辑 实习编辑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最近更新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