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法大人物  >  正文

彭博:与乒乓有关

来源:新闻中心   11-20   阅读:
T AAA

前几期的《法大人物》栏目向大家介绍了法大乒乓球队,他们获得的优异成绩让人敬佩,而在这些成绩中,其带队教练彭博老师功不可没。彭博,究竟何许人也?他与乒乓球有着怎样的缘分?本栏目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彭博老师,让他为我们讲述那些与乒乓有关的日子……

“从94年进入专业队至今,我的工龄已经21年了。按照国家标准,再干9年,就可以退休了。”说起与乒乓球的缘分,彭博这样调侃道。从86年第一次接触乒乓球开始,彭博人生的每一步都与乒乓球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故事,始终与乒乓有关。

一路上有你——我与乒乓

对于年幼时的记忆,人们常用一句“朦胧而美好”来形容。然而至今,彭博都还清晰的记得他在河北张家口体校第一次接触乒乓球的日子——1986年2月14日——即便那时,他还不满五岁。

“那是你从事一项事业的开端,当然印象深刻。”他如是说道。

在彭博之前,张家口还没有人进入过省队。也因为如此,最初的时候,小彭博和他的父母都未曾想过让他将竞技体育作为人生的主线,只不过抱着“锻炼身体”、“男孩子学点体育项目有好处”的单纯念头将他送入张家口体校进行训练。甚至连选择“乒乓球”这一项目的理由,也仅仅是“足球太危险,而乒乓相对安全”。

命运总是不可预料,正是这样一个颇有些随性的决定,却将彭博之后的人生都和这塑料小球绑在了一起。四年之后的1990年,在一次河北省队组织的“少年儿童苗子集训”中,彭博以选拔时第一名的成绩顺利入选。不到十岁的他就此离开张家口来到石家庄,远离了书本与校园,而与乒乓、与专业队靠得更近。又一个四年过去,彭博于94年正式成为河北省省队得一员,开启了他在乒乓球专业队的生活——自此,乒乓于他,便是彻彻底底从爱好走向责任,从业余走向专业,成为会给他“发工资”“算工龄”的一项事业。

时光流转,转瞬之间,那个挥着乒乓球拍的稚嫩少年渐渐走向成人。然而成长除了欣喜,更带残忍。尤其对于竞技体育的运动员来说,18岁还未进国家队,便可谓前路茫茫。思量过出国、辗转在乒乓球俱乐部当过教练,本着“竞技体育不是一辈子”的念头,彭博最终选择了重返校园,通过读书来完成对自身的充实,以文化知识来给自己的未来铺路。仍旧放不下体育的他,那一年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入了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与教学专业,开始了从一个高水平运动员到乒乓球教练员的逐步摸索。2002年是彭博作为运动员转型教练员的重要阶段,当年4月应英国国家乒乓球队邀请,作为成年队的陪练运动员和青年队的教练员,协助英国乒乓球男队主教练刘佳诒先生备战英联邦运动会。彭博坦言在英国的一年中得到了刘佳诒先生的言传身教,学到了怎样做才是一名优秀的教练员,他说刘先生带过许多的世界冠军,陈新华和陈子荷都是他带出来的得意门生,在他身边工作确实是终身受益。也正是在刘先生身边一年多的时间里,奠定了自己从事乒乓球事业一生的决心。

06年,彭博初次走进了法大的校园,担任体育教学工作。经历过07年攻读北体在职研究生、同年前往乌克兰国家队担任教练、09年前往新加坡国家女队担任教练的几度短暂离开,这位曾在竞技体育赛场上挥洒过汗与泪的球员、教练,终于在法大的岗位上安定下来,成为了一名在他看来颇有几分神圣的"大学老师",和法大、法大学子们朝夕相伴。

我心安处——法大普体课教学

即使已经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回忆起本科阶段上过的彭老师的乒乓球课,郭同学还是忍不住半开玩笑的这样说道:“彭老师人很好,对同学们都十分照顾。除开专业知识强、动作要领讲授清楚外,自己示范起来也是真的够帅。”换上普体课老师这一身份的彭博,给同学们留下的印象是和蔼而帅气。

从赛场的风云激变走向法大体育基础课的平平淡淡,彭博并没有觉得不适。本科与研究生阶段学习的专业就与体育教学直接相关,也在读书之余带过乒乓球的选修课,对于教学工作,彭博一直都觉得热爱。能够以“大学老师”的身份在高校校园传播、推广乒乓球这项自己深爱的运动,彭博始终激情满满。

他坦言,法大这样一所一流高校,在少年时代不曾有过学校学习经历的他眼中,绝对算得上神圣。而能来这里从事体育教学工作,遇见有热情、高素质、学习态度端正刻苦的一届届法大的学子们,彭博至今仍觉幸运。

他也告诉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确有一些同学会因为小学、中学阶段受到的体育训练缺乏科学性,导致自身的协调性、灵活性等都较差,较难跟上课程进度,是同学们眼中"没有什么运动细胞"的家伙。每每遇到这种情况,彭博都会选择对其不断鼓励、引导,和他们一起积极开发其身上的运动潜能。通常来说,在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学期末的时候,存在这种情况的同学即使球技仍未达到班级平均水准,其在运动场上的表现较之于最初也会有很大的提升。在给分之时,本着一视同仁的原则,彭博并不会追究班级同学最后达到的技术水平,而是以每个人进步的多少作为衡量的标准,让每一份付出都有其应得的回报。他笑言,打得再好的同学,在他眼中也不过马马虎虎罢了,他所珍视的,是课程中展现出的认真态度。

“也真是奇怪呀,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过了这么多年了,自己教起普体课还是那么有热情……”端着杯子的彭博说这话时,不自觉的抓了抓头发。从他一半玩笑一半认真的话语间,流露出的是对自己当初选择的满意与从教学工作中获得的满足。不止一次的拥有过离开法大、去往更接近专业队之职位的机会的他,之所以仍留在这里,大抵便是来自对这个小小校园的归属感。从热爱乒乓开始,爱屋及乌的,彭博就这样热爱着他的乒乓球教学、传播工作,并且乐在其中。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乒乓球队的年华

自10年中国政法大学乒乓球高水平运动队建队开始,彭博的工作重心逐渐由普体课教学转移到带队上来。5年来,在乒乓球队工作过的三位教练中,只有他从头到尾一路见证——从第一批队员的选拔、低谷期的煎熬,到如今以前无古人的成绩换回无数鲜花与掌声,每一步,彭博都和乒乓球队一起走过。

他回忆道,12年是乒乓球队短短5年历程中最黑暗的时光:队员们在训练中拼尽了全力,教练们也为寻觅更加科学的训练方法绞尽了脑汁,可即便这样,一场场比赛打下来,成绩却都不理想。

明明已经建立起了完善的训练机制、训练的强度也足够,为何始终不得突破?——在队员们的信心一次又一次收到冲击的同时,彭博自身的坚定信念也有过动摇。包裹在这样的疑惑里,如何实现当初自己为队员们定下的“来了就要拿全国冠军”的宏伟目标,成了彭博的一个心结。和竞技体育打了不是一年两年的交道,也并非没在专业队、多个国外国家队执教过,彭博向来都知晓一支优秀球队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可即使懂得了这道理,当真真实实的和队员们一起摸爬滚打在不知何时会有黎明的黑暗里中时,他也仍无法做到坦然和轻松。百般迷惑的时候,他便向曾经的专业队队友、研究生导师等求援,问一句:“队伍到底应该怎么带?”问题的答案也许没什么新意,可从中,彭博得到的是他们的支持和鼓励,是和队员们一起咬牙向前的决心。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13年起,法大乒乓球队屡创辉煌。所有的黑暗好像都被抛在了身后,辛苦还是一样的辛苦,心情却是不一样的心情。有了希望,有了信心,再苦再累都是阳光明媚。

然而,即便如此,彭博的工作却并没有因之而变得轻松。每一次出征,他仍是那个忙前忙后的全能“保姆”。因不愿让队员们于训练中分心,来回火车票的预定、装备服装的购置,甚至连每个同学习惯用的球板、胶皮、胶水的准备,彭老师都替他们一手包办。真正来到赛场、进入到比赛的紧张气氛中,彭博不仅要做他们的陪练、替他们组织战术、分析优劣,还要做好每个人的思想工作,排除其心里的恐惧与紧张,确保大家尽可能完美的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每个赛季的中午,彭博都只喝酸奶、吃水果,用午餐的时间来思考总结上午的赛情,并对下午的战术如何安排有所思量。每晚躺在床上,彭博也都会和另一位带队的教练讨论比赛中的诸事,常常是聊着、研究着,过于疲倦的两人便于不知不觉中入了梦乡。

彭博这样说:“作为教练,压力再大,你都必须先把控好自己的情绪,进而调节好整个队伍的状态。”比赛中压力大的时候,“顶不住”了,彭博就会和同为专业乒乓球运动员的妻子打打电话,带着她的建议与安抚,重新投入到比赛的带队工作中去。

带队以来,彭博的时间基本都奉献给了学校,一周六天出现在体育馆,寒暑假也难得休整。曾经属于自己的阅读时间、走亲访友的时间少了不说,自己练球的机会也少了。他说,做教练虽然无可避免的会让自身的球技不断退步,但是看着同学们的水平越来越高,他也觉得欣慰与满足。

有着与乒乓有关的过往、从事着与乒乓有关的职业、也未曾有过离开乒乓的打算,对于“乒乓球人”这样一个称呼,彭博觉得自己当得起。把乒乓球作为了生活的一部分、作为了自己一生的事业,彭博那与乒乓有关的故事,在过去,在现在,亦在未来。

(文/通讯员 罗雨荔 图片编辑/陈睿 编辑/陈睿)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最近更新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