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法大人物  >  正文

赵珊珊:比热爱多一点敬畏

来源:新闻中心   10-9   阅读:
T AAA

热爱的力量能有多大?它能支撑着一个女孩一路求索、积累学识,终于站上梦中的讲台;它能引领着一位教师爱校如家、钻研教学,成为和学生亦师亦友的“珊珊姐”。在高校青年教师面临着更多挑战的当下,她用对课堂的高度负责、对学生的真诚关心,践行身为人师的责任。同学们并不叫她“赵老师”,而是会用“珊珊老师”的称呼和其他“赵老师”区别开来,或许这正是她的魅力所在。她说,只有常怀对教学事业的敬畏之心,才能踏踏实实前行,当好同学们的领路人。——题记

岁月荏苒,时光淘洗出收获。从2014年12月开展校内学院级初赛到市级比赛落下帷幕,第九届北京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的层层选拔持续了整整6个月。伴随着比赛画下圆满的句号,我校青年教师斩获文史A组一等奖、二等奖。除此以外,赵珊珊老师还获得最佳演示奖,顾凡老师获得最佳教案奖、最受学生欢迎奖。刘玫老师作为指导教师获得优秀指导老师奖。提到自己比赛的成绩,赵珊珊笑着说,比起比赛,她更为看重日常授课,因为比赛关乎的仅仅是名次,授课却关乎着同学的学习和未来。比赛的战线比想象中要长,她本学期带了本科生和研究生多个班级共400多人的课,比赛的内容都是参照平日的教学内容来加以准备。取得一等奖和最佳展示奖,想必得益于她对待每个课堂的认真与负责。她说,得不得奖不是最关键的,做好大家的“珊珊老师”和“珊珊姐”,是让她最开心的事。

想成为钢琴家,就要苦练千万次指法

赵珊珊与法大的邂逅,发生在1998年夏末,她成为了当时国经系的大一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工作的她,曾担任过国经系的学生会主席,演讲、主持、组织活动,度过了充实的大学生活。2002年,作为我校第一批留校保研的学生,赵珊珊进入了中德法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研二赴德深造,回国后继续学术之路,直到拿到博士后学位,而后,心系法大的她终于登上了母校的三尺讲台。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提及为何想成为一名大学教师,赵珊珊谈到了自己的三种情结。第一种是对教师职业的情结。在来到法大之前,她一直期待能成为一名幼师或中小学老师,与可爱的孩子们在一起。进入法大之后,随着对专业学习的深入,赵珊珊逐渐萌生了对法学的浓厚兴趣,喜爱上法学的同时,她更发现大学教师在自身学识、教书育人方面的魅力,发自内心地渴望加入大学教师的队伍。这份职业理想带动着她走出国门、读书深造。第二种情结是对法大的深情。赵珊珊对法大,不仅仅是喜欢、不仅仅是留恋,而是放在心尖上的珍视。她在法大遇到了诸多对学术有理想、有追求,对学生真心帮助、有责任感的恩师。工作之后,她惊喜地发现自己身边有很多对教师职业充满热情的同事。他们会帮学生把论文改上多次,从思路结构到标点脚注,细心至极。他们更会尊重学生的每一种想法,花大量的时间与学生交流,从治学之道到人生轨迹,知无不言。这样的氛围让赵珊珊愈发渴望在法大的怀抱里呆得久一点、再久一点。第三种情结是对学生的喜爱。与学生们共度校园时光,帮助他们进步与成长,赵珊珊享受着这种单纯的快乐。

“读书学习也有很辛苦的时候,但想到是为了具备大学教师的基本条件而努力,就坚持了下来。想要成为钢琴家,就要苦练千万次指法。”这样说着,赵珊珊回忆起自己的求学历程。研究生时期苦学德语,回国后坚定地考博,在博士后阶段,她已经可以协助导师带博士生的课。当时带的课是每周一次,她却每天都在想怎样针对课堂进行选题、怎样组织大家发言、怎样设计提问、怎样鼓励同学们互评。一边读书一边照顾家庭和儿子,这对任何一个女性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但在这些过程中,赵珊珊一直保持着她的正能量。与她的接触中,能让人随时随地感受到,她对待学生、对待教学的精力充沛:本学期给三个班开课,同时还要准备自己的教师基本功比赛、指导学生参加论文竞赛等等,她没有因为这些的事项乱了阵脚,而是在热爱的岗位上乐此不疲。

因做学生们的“珊珊姐”而幸福

每位同学的求学生涯都会有若干位“赵老师”,而只有“珊珊老师”是独一无二的,更有很多同学的通讯录备注里是“珊珊姐”这样一个亲切的称谓。

实际上,当初刚刚走上教学岗位的赵珊珊总是激动又紧张,不知如何拉近与同学之间的距离,每次上课前都要在脑海中反复演练课堂的情景。那时的她也会担心出勤率、会担心同学们能否接受自己的讲解。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用心体会着每一次课堂,常常换位思考:若是自己作为学生重新经历一遍课堂,会希望怎样进行学习。赵珊珊会在每堂课后找同学聊天,听同学们对本节课的反馈,了解他们喜欢的课堂互动方式。“会在同学们意见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思考,有选择地听取。”她认为强迫同学们参与课堂或者让课堂成为嘻哈包袱铺都是在用形式掩盖教学内容的实质。她希望自己的课堂活泼而不失充实,能真正帮助同学们掌握知识。赵珊珊在曾学业上得到了法大很多优秀老师的帮助,她希望将这种情结传承下去,多与同学们交流自己的经历与体会,将相对前沿的东西带入大家的视野。

当问到教学工作带给她怎样的满足感,赵珊珊开心地说:“曾经从一位辅导员老师那里听到,有同学告诉他,在珊珊老师的课上找到了学习法学的感觉,这种不经意间的肯定比让我得金奖还开心!”为人师表,她最想做精神上的富翁,于是才有了重点突出的课件、精心挑选的案例和针对性强的内容安排。为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赵珊珊花了很多心思,她会将书作为奖品发给积极发言的同学,甚至将她作为奖品的书从法大书店买断货。人同此心,越来越多的同学开始积极参与课堂、对学习产生兴趣。18周的课程总会告一段落,“珊珊姐”却永远走进了同学们的心里。

除了任课教师,赵珊珊还有着另一重身份——刑事司法学院2013级2班班主任。班主任者,主班内外,任重道远。除了按照学校本科生班主任管理办法的要求按时参加班会、与学生谈话,她还会从自己授课的高年级班级中,邀请学习方法较好的同学来到自己班级进行经验分享与交流;会在每个期末大家准备考试最辛苦的时候,给班级同学发水果,让同学们备考的心情变得更好。真正的关爱出自细节,因此同学们会情不自禁地称呼她为“珊珊姐”或者“珊珊老师”,亲切而随意。

“珊珊老师是亦师亦友般的存在。第一,她对同学非常热心又有耐心,从她身上能体会到真真切切的师生情;第二,她虽然很年轻,但教学功力深厚,能将课程讲得精彩;第三,除了课业方面,在与她平日的接触中,也会经常得到启发。”民商经济法学院2012级的刘云哲同学一边这样说着,一边回忆起赵珊珊对她的帮助。刘云哲是今年我校学术十星论文大赛的获奖者,从大二开始,她开始尝试撰写学术论文,得到了赵珊珊很多指导,论文中每一处批注都印证着赵珊珊的细致与耐心。此次参赛学术十星,赵珊珊给了刘云哲很多鼓励,指导的电话一打就是半个多小时,从初审论文的各级标题、格式、标点,到复试的模拟问答,对细节的追求让刘云哲感动又温暖。而在赵珊珊心中,拥有同学的信任,能为他们提供指导与帮助,是她桃李不言的师者心情。

比热爱多一点敬畏

为人师者,“传道”为本,“授业”为重,“解惑”为佳。每个人都需要站上戈夫曼拟剧论中的角色舞台,在赵珊珊看来,青年教师站上讲台,拿起粉笔,就已经将学生学业的一部分担负在肩。她因热爱和喜欢成为一名大学教师,更要用敬畏之心在教学之路上精益求精。在赵珊珊心中,大学青年教师正处于职业能力的吸收阶段,对学业应常怀敬畏之心,才能有继续自我提升的空间;对职业常怀敬畏之心,才能让责任范围内的事情日趋完善;对学生常怀敬畏之心,才能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在初登讲台的日子里,她曾用录音笔录下自己讲的课,课下回放、总结、反思。当下,她仍坚持着一些教学习惯。比如下学期要上的课一定会在假期结束之前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全部备完;第二天上课的内容会在前一天再次核对;课后的下班路上会思考本次课的实际效果与预想的差别及原因所在。赵珊珊说:“比热爱多一点敬畏,面对课堂,有适时适度的‘紧张’就对了。”此处的“紧张”并非与“从容”对立,而是代表着为人师者对教学工作的尊重与重视,对学生的在乎和关注。

优秀的教师常常曾经是优秀的学生,因为他们能够换位思考、高度共情。回顾自己的求学生涯,赵珊珊对当下大学生最需要的课堂有着自己的理解。“在自媒体时代,大学教师需要去挑战很多东西,首要任务是与学生的手机争夺注意力。”她认为,只有实行“比穷尽更穷尽”的原则,比学生接收更庞大的信息量,并针对课程内容有选择地筛选运用,才能有效增强同学们对课程的兴趣,放下手机和pad,抬起头来认真听课。

对待事业,不能停止耕耘,更不能停止思考。赵珊珊在授课的过程中体会到,在法学教学体系中,应坚持重者恒重,因人制宜,有的放矢。青年教师可以尝试教学创新,但不应偏离既定的方向。根据课程的受众不同,教学方法和内容都需要作出调整,“一本教案用万遍”不仅会溺毙了教师,更会耽误了学生。对于本科生而言,首要是基础的教学。法律学习无捷径,无论国内外,教师都会要求本科生把法典吃透,把基础夯实,才能有更高层次的研习和讨论。于是,如何让同学们在轻松中接受相对“枯燥”的基础,营造活泼有序的课堂氛围,需要青年教师们花费更多心思,进行更多尝试。

“特别想对同学们说,要参与,要思考,要自主,不要在课堂上当胆小鬼。”赵珊珊回忆到,在德学习期间,课堂前排坐着的往往都是欧洲的学生,他们能够与老师实时进行交流,亚洲学生却总是安静的倾听者。通过对比和观察,她发现参与意识可以让人在理解和记忆方面事半功倍。因而她在课堂上设立奖励机制、用心筛选案例、展示学术前沿,与法大众多青年教师一起,因每一次酣畅淋漓的讲解而欣喜,同时期待着下一次更加高效的课堂。

采访后记:停下记录的笔,记者抬头看到的珊珊老师目光温暖,言笑晏晏,充满着邻家姐姐的亲切。她是法大的优秀青年教师代表,更是同学们眼中一道美丽的风景,值得学习、值得信赖。她职业选择的动力源于对教学事业的热忱,真真切切地践行了那句:四年四度军都春,一生一世法大人。和珊珊老师告别后,记者走在宪法大道上,看到期末备考的学子们步履匆匆。青春正灼灼其华,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愿每个法大人都能不遗余力,不留遗憾。

(文/记者 葛莹 图/陈睿 编辑/陈睿)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最近更新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