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法大人物  >  正文

江平:从忐忑不安到如此意外

来源:深圳商报记者 刘悠扬  12-1   阅读:
T AAA

“我写这本书的时候,没有寄予太大期望。《沉浮与枯荣》受到如此好评,我是感到真的很意外。”28日下午,当记者拨通法学家江平的家中电话,告诉他《沉浮与枯荣》以最高票入选2010“年度十大好书”并被授予“年度推荐”奖时,年过八旬的他十分欣慰。

“这是一本用生命写成的书,是一本关于大时代大智慧的书。江平先生这本八十自述,写的是他们这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和精神史。在国家巨变时代,个人命运之所系乃与国家民族命运之所系。江平先生以一个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的见证者、参与者、观察者和推动者的身份,践行了学者作为社会转型"扳道夫"的责任伦理,彰显了个人之精神与道德人格力量之于国家社会转型建设中的作用。”在《沉浮与枯荣:八十自述》的入选理由中,评委会留下了这样的评价。

评选结果揭晓后,本报记者第一时间联系了这本书的作者、整理者和出版人。“这本书获奖,我应该说是事先有预期,但最终还是有点意外。”这本口述传记的整理者陈夏红是《中国政法大学学报》编辑,他告诉记者,早在这本书入围“2010年度十大好书”评选50强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关注,“我对这本书入围还是比较有信心的,但是没想到这么多评委对它有这么高的评价,以第一名进入榜首,这一点确实有些意外。”他也告诉记者,《沉浮与枯荣》自9月底上市后,两个月时间已经第三次加印,总印数接近2万册。“在读者中的反映,整体来说很不错,这与十大好书评选的判断与取向,应该说是一致的。”

《沉浮与枯荣》的责任编辑孙东育接到记者电话时也十分高兴。“这本书是法律出版社2010年最重头的书之一。”孙东育说,从出版社角度,一向认为江平代表着中国法学界的一种担当社会责任、维护公平正义的精神,“他不仅在法学界有着重要影响力,这种影响力甚至已经超出法律之外。我们希望这部不同寻常的作品,能够影响更加深远,传播更加久远。所以获奖对我们来说,从某种程度上已经完成了这样一种初衷,印证了这样一种影响力。”

“年度十大好书中,评价最高的两本书都是个人回忆录。说小点是个人史,说大点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一个国家的历史。”在陈夏红看来,这份榜单的价值取向回应了这个时代的问题、直面历史与现实,值得珍视。当他们听说2010“年度十大好书”颁奖典礼将于2011年1月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举行时,都表示十分期待。

而被视为法学界良心的江平老先生,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一再表示,应该提倡更多经历了各种磨难和波折的人们多写一些回忆录,多写一些历史的真实情况,因为“不从正反两个方面,很难真正懂得历史”。

“抱着十分忐忑不安的心情”

《文化广场》:您的口述自传《沉浮与枯荣:八十自述》在“年度十大好书”评选中以最高票入选。作为这本书的口述人,您听到这个消息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江平:我写这本书的时候,没有寄予太大期望,只是想如实地把历史的情况反映出来。从我自身的角度来说,还不是特别习惯于“回忆录”这种形式。为什么不是特别习惯呢?一个原因是中国的知识分子更多表现得很收敛,而我这个口述自传的出版,好像带有宣扬自己的性质,所以,出版这本口述自传,我自己多少带有一种于心不安的感受。另有一个就是,像我在自序里所说的,开始的时候我自己也曾经想独立写作回忆录,可是写了几章之后,有一段时间就搁笔了。我常常扪心自问:我自己这八十年,究竟有什么特别值得回忆的呢?我总觉得一辈子都在学校,参加一些活动,更多讲讲课,好像没有什么特别值得回忆的地方。这两个原因,应该说在我的思想里,始终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后来,在我的学生们的鼓励下,我自己也渐渐认为,我相比于其他人,至少从法学界来说,我的经历还有点故事性,还有点坎坷。所以从这点来说,也就写了这本《沉浮与枯荣:八十自述》。但是写完之后,我自己也担心:这样一本书,这么一些内容,是不是读者都会感兴趣啊我的看法是,可能学法律的人会多少有一点兴趣,那么其他人究竟会如何,这是很难说的。

所以归根结底,我是抱着十分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对待《八十自述》的出版。没想到这本书出了以后,反响还可以,所以我也感到很高兴。我本意是想通过这本书为中国的法制建设鼓与呼,也明确表明我对中国法制前景的自己的愿望。这本书应该说只反映了一部分的现实,或者说涉及到历史很重要的一部分,差不多有3万多字,都被删掉了,仍然有所欠缺,希望以后能够把这一部分补足。

从正反两方面懂得历史

《文化广场》:《沉浮与枯荣:八十自述》不仅位居十大好书榜首,还被授予“年度推荐”奖,意在向这样的作品致敬。您如何看待评委们的选书立场?

江平:这本书受欢迎,我是感到真的很意外。但是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现在这种自传体的、带有学术性的一些著作,更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欢迎,这恐怕也反映了现代知识分子所经历的历程,更多读者希望能够了解。我的历程是一个苦难的历程,但其实我也并不是很典型的,比我典型的经历了苦难历程的人还多得很,但是他们并没有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充分反映出来。所以我觉得,现在包括年轻人和学生,都很想了解中国过去有过曲折经历的人们的故事。我觉得,更多把过去的经历告诉现在不知道过去这一段历史的人,这是非常必要的。

《文化广场》:在您看来,了解历史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是不是至关重要?

江平:对,因为不从正反两个方面,是很难真正懂得历史的。只有从正反两个方面比较的过程中,人们才能更好地掌握和了解历史。从我来说,这些文字都是把藏在自己心头中的一些看法如实地反映出来。

现在有一点风气恐怕还需要再变化一下。因为活着的人来写自传,弄不好会被人感觉是出风头,是更多的表现自己。所以写的人多少有所顾忌,我本人写的时候也有顾忌。但是我觉得我们应该鼓励、提倡,特别是经历了各种磨难和波折的人,多写一些回忆录,多写一些历史的真实情况。读者只有经过这样一个比较,才能真正吸取我们的历史教训。

“我们起到了"梯子"的作用”

《文化广场》:读者通过阅读这本书,最敬重您的一点就是“只向真理低头”的精神。您如何看像您这样的一代知识分子对中国法制的贡献?

江平: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的贡献应该从历史上来看。我们这一代,正处在一个社会变革大动荡的时期。我们这一代人的优势,就是前面整整缺了一代人甚至两代人,后面新起来的一些又没有外语的优势,也没有国外培养的优势。我们这一代人是在这种情况下登上历史舞台的。那么我们的劣势在哪里呢?就是当我们能够发挥自己的作用的时候,我们已经是五十岁了。而五十岁的时候,很快又担任学校的领导,所以我们专业是很不扎实的。我常常说,我没有认真看几本书,没有像研究生那样,去翻阅一些名著或者国外的著名的法学著作。在这种情况下,就显得自己的真正的学术功底,比起现在的研究生们,就差了很多,这是我最深切的感受。

所以我也常常说,我们这一代人在法学界的作用,就是一个“梯子”的作用。我们就像一个梯子,我们为我们的正规的硕士生、博士生的七年甚至十年,做一个梯子。现在来看,我们起到了这个“梯子”的作用。

原文链接:http://roll.sohu.com/20101130/n300706246.shtml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最近更新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