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法大人物  >  正文

【榜样】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记社会学院2009年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熊海平

1-11   阅读:
T AAA

编者按:2009年,我校共有80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241名学生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他们是我校优秀学生的代表,为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营造法大校园奋发进取,追求卓越的良好学风,让更多法大学子学习获奖者们勤奋刻苦、笃实认真的学习态度,永不言败、积极豁达的生活态度,着力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宣传先进、学习先进的风尚,法大新闻网联合学生处在法大新闻网上共同推出《榜样·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撷英录》报道专题。专题将选取各学院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先进事迹进行报道,树立青春榜样,号召更多青年学子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获取精神力量。

熊海平,男,汉族,1989年12月生,中共预备党员,现为社会学院2007级学生。连续两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曾获校一等奖学金、二等奖学金,校“三好学生”,在2009年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活动中被评为“优秀队员”。

座右铭:机会永远只眷顾有准备的人。

不负期望,大学生当以学习为本

对于每一位刚踏入大学校园的学生来说,大学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在这里,每个人都获得了更多的自由选择权。与此同时,每个人也成为了自己生活管理者,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由于家庭经济情况不好,熊海平的父母曾因他的学费、住宿费等四处奔走、拼命工作。进入大学后,熊海平始终不敢忘记父母为自己筹措学费的情景,也不敢忘记类似“新长城基金”等给与他极大帮助的单位,因此在大学期间他仍坚持刻苦学习,不敢有丝毫懈怠。在刚入校的时候,由于还不太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方式,熊海平曾一度感到迷茫。加之一向对自己影响重大的父亲又因意外事故去世,这一切都给熊海平带去了极大的打击。但是在亲人、同学以及老师们的帮助下,熊海平很快从阴影中走出来。通过个人的反思、与老师和同学交流等方式,他渐渐适应了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在为人处事方面也变得更加坚强和乐观。经过一番努力,熊海平的学习有了很大的进步,学习成绩也始终保持优秀,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一致认可。

肩负社会责任,社团工作与公益活动并行

学习之余熊海平不敢忘记自己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肩负的社会责任,并积极参与到学校等单位组织的各种活动当中。在两年的大学生活中,熊海平先后参加了爱心支教、奥运志愿者、国庆六十周年庆典群众游行等活动。在每一次活动中,他都用心投入,并且收获很多在校园中学不到的东西。

在北京市昌平区雨竹小学支教活动当中,熊海平被安排到教授简笔画,每次支教之前熊海平都会先认真收集资料进行学习,以便很好地实现支教的目标。他希望通过参加这次活动能够给小学生们带去一些课外知识,丰富他们的学习内容。其后的支教地点包括北京市昌平区英才小学、中国滋根乡村教育与发展促进会在北京市昌平区沙河下设的活动室。同时,熊海平和他搭档的志愿服务活动还包括在北京市昌平区爱地敬老院做义工。大二寒假他和我校的其他十一名同学参加了“甘肃文县寒假支教行“活动。甘肃文县是5.12地震灾区之一。他们进行支教的横丹小学的教学楼在地震中全部倒塌。而由于活动刚刚启动,他们的交通费用等都得自己负担。在与母亲商量后,母亲非常支持熊海平参加这次活动。他以自己的奖学金作为费用前往甘肃文县进行支教。在这次活动中,他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了祖国大西部对外界帮助的需要。通过支教,熊海平发现,在他们给孩子带去课外知识、心理辅导的同时,孩子们也以他们坚韧的品质给自己上了一课。孩子们教会熊海平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勇敢面对。

作为2008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观众服务志愿者中的一员,奥运期间他主要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下沉花园进行志愿服务,残奥会期间他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文化活动区进行志愿服务。经过近一个月的志愿服务活动,他真正体会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虽然期间也受到一些委屈,但经过不断地反思,他逐渐能够理解观众的心情,学会了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2009年,新中国迎来了60大庆,熊海平非常荣幸地参与了六十周年国庆庆典群众游行活动。作为一个大型活动,参加人数众多,成员之间不相互合作完成不了任务的。经过这次活动,熊海平更加深刻的理解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这对他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极具启发意义。

扬帆起航,再创辉煌

人生最大的意义在于奋斗,熊海平深知,坐享其成是不可能真正体会到胜利的喜悦的,而因为害怕困难而坐以待毙的人更不可能体会到人生的魅力。他将会以全新的心态和劲头继续前行,因为作为21世纪的青年,我们必须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师长点评】

熊海平同学学习刻苦,成绩优异,曾获一等奖学金、二等奖学金;表现突出,热心公益,积极参加校、院组织的支教等各项公益活动;虽家境贫寒,但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用实际行动诠释自强。

社会学院2007级辅导员:王甲同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最近更新 |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