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人大代表赵冬苓(左三)、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剑文(左二)、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施正文(右一)、副教授徐妍(左一)做客中国政法大学“法治中国”系列学术论坛
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21日电(通讯员 陆一戈)近日,中国政法大学邀请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共同讨论两会热点问题,与该校师生分享履职故事。
3月15日,全国人大代表赵冬苓、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剑文、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施正文、副教授徐妍,共同出席中国政法大学“法治中国”系列学术论坛,围绕“聚焦两会:税收法治化的构建路径——基于纳税人权利保护视角”话题,与该校师生回顾了《立法法》草案修改和通过的经历,分析了税收法治化的重要意义。
赵冬苓分享了自己与税收法治化的缘起和联系,2013年她成为人大代表,两会前二手房交易“国五条”的出台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她注意到税收对百姓生活的巨大影响。借此机会,她开始咨询律师和财税专家,在2015年两会上提出了关于建议《立法法》修改的议案,其中就涉及了税收法治化,而其间修法过程与学者们的执着坚持令她印象深刻,赵冬苓表示:“期待着2020年税收法治化的真正落地。”
刘剑文分析称,税收法治与罪刑法定原则是保障公民财产权和生命权的重要法律原则,税收法定强调法律优先,对私人征税应取得私人的同意,维护了人民的权益。施正文认为,法律专业的学生应该以法治中国为己任,税收法需要站在纳税人的角度去思考,从公共财产的收取到分配和使用,都应在法律的调整下,关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做客中国政法大学
3月17日,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来到中国政法大学,以“聚焦两会,关注民生”为主题,分享了自己的履职经历。自从成为全国政协委员以来,深入湘西、青海、西藏等贫困地区,调研当地的群众生活,针对医疗、养老等社会热点问题,潘庆林在两会期间都提交了提案,希望能够“让人民群众不再提心吊胆,疑心疑虑,而是自心底发出最甜美的笑,最放心的笑”。
此外,在“外籍华人身份证”、“恢复使用繁体字”等方面,潘庆林也提交了提案。潘庆林说,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开局,中国公民移民海外的人数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高,同时我国引进人才、招商引资规模不断扩大,海外华人华侨探亲访友也日益频繁,在不涉及“双重国籍”问题下,给海外华人华侨签发“外籍华人身份证”,有利于充分调动海外华人华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积极性,促使其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潘庆林回忆说,2009年曾经提出“全国用十年时间分批废除简体汉字恢复使用繁体字”,引起社会关注。潘庆林分析称,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国际格局风起云涌,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需要个人、国家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视。“文化不能丢失,不能断层。”“繁体字的爱中间有个‘心’,这就是告诉我们要用心去爱。”
访谈会上,潘庆林寄语青年学子,要放眼世界,不做井底之蛙束缚自己的手脚,要像苍鹰开阔自己的视野,加强与国外文化的交流,借鉴其精髓,从而实现真正的世界和谐。
原文链接:http://m.youth.cn/pcarticle/4076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