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检索 

高级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法大  >  正文

【微言教育】足迹|总书记来过我学校之中国政法大学篇:德法兼修育人 明法笃行报国

来源:微言教育  6-2   阅读:
T AAA

今天,教育部政务新媒体继续推出足迹·总书记来过我学校”专栏,重温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考察足迹,回访那些第一时间聆听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亲历者,全面反映教育事业取得的非凡成就,真切表达教育系统干部师生对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热切期盼。跟教育小微一起来看——

时间:2017年5月3日

地点:中国政法大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

没有正确的法治理论引领,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法治实践。高校作为法治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要充分利用学科齐全、人才密集的优势,加强法治及其相关领域基础性问题的研究,对复杂现实进行深入分析、作出科学总结,提炼规律性认识,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理论支撑。

法学学科体系建设对于法治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我们有我们的历史文化,有我们的体制机制,有我们的国情,我们的国家治理有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也有我们自己长期积累的经验和优势,在法学学科体系建设上要有底气、有自信。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突出特色,深入研究和解决好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样教的问题,努力以中国智慧、中国实践为世界法治文明建设作出贡献。对世界上的优秀法治文明成果,要积极吸收借鉴,也要加以甄别,有选择地吸收和转化,不能囫囵吞枣、照搬照抄。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法治中国建设蹄疾步稳、有力有序。

2017年5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政法大学考察,对中国政法大学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合作、特色课程教育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表示肯定,希望学校总结经验、改革创新,更好整合资源,更好找准着力点,把教学、科研、育人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肩负重托、满怀鼓舞。5年来,中国政法大学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探索构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努力培养德法兼修、明法笃行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当好构建中国特色法学体系的“践行者”

成立于1952年的中国政法大学,以“厚德、明法、格物、致公”为校训,长期以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法治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考察时,正值该校建校65周年前夕,为学校在新时代找准着力点,把教学、科研、育人各项工作做得更好指明了方向。

图片

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学校供图

“总书记指出法学学科体系建设对于法治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为我们确定了新时代法学教育的奋斗坐标,指明了构建中国特色法学体系的前进方向。”时至今日,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马怀德回忆起5年前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时的情形,依然心绪激荡。

坚持传承创新、述学立论,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繁荣发展上,中国政法大学取得累累硕果。

学校举全校之力、汇学界之智,把“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研究”重大课题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来抓,交出了一份“中央满意、学界认可”的合格答卷。同时,建立研究宣传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长效机制,组建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院,深入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宣传阐释工作。

“学校充分发挥‘智囊团’和‘人才库’作用,组建一流法学家团队,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法治建设等一系列战略性、基础性、普遍性、前沿性重大问题,提炼规律性认识和创新性理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不断深化、拓展和创新。”马怀德介绍。

围绕构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校迈出坚实步伐。

凝练新兴交叉方向——

数据及其运用对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和政府管理均产生巨大的影响,引发了一系列新的法律问题,需要在学理层面进行深入研究以指导数据法治实践,支撑数字经济、数字政府和数字社会建设。2021年6月,“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应运而生。

以此为代表,近年来,学校以法学特色优势学科为主体,以相关学科为支撑,在数据法学、监察法学、党内法规学、应急法学等前沿和交叉领域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培养急需法律人才。

优化法学二级学科结构——

学校构建涵盖传统学科和前沿学科、冷门学科和新兴学科、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国内法学和国际法学的法学二级学科体系,形成学科专业目录内10个二级学科全部覆盖,目录外知识产权法、社会法等二级学科势头强劲的学科布局。

作为国际法学者,国际法学院教授霍政欣因5年来的变化备受鼓舞。“当前全球治理体系持续发生变革,国家急需大批高素质的涉外法治人才。学科结构的优化,为我们培养符合国家战略急需的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霍政欣说。

构建特色鲜明的法学教材体系——

2020年11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作为法学教育重镇,中国政法大学深入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出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中国特色法学教材·法学方法与能力素养”系列教材、《法律硕士研究生案例研究指导丛书》等,打造体现中国法治理论与实践智慧的精品教材。

“我们在全国高校中较早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程,在所有的本科生中使用《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教材,同时推动其他专业课教材中积极融入习近平法治思想。”马怀德说。

推动学科体系不断完善,一项项措施让师生直接触摸法治教育“获得感”,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图景徐徐铺展。

当好培养卓越法治人才的“领头雁”

杰赛普国际法模拟法庭竞赛,被誉为国际法学界的“奥林匹克竞赛”,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国际法模拟法庭竞赛。在这个高手云集的国际赛事上,中国政法大学最近连续4年进入国际赛,书状项目获得过国际综合排名第二的好成绩。

聚焦德法兼修,近年来,中国政法大学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了“一个专业、多个培养方案”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成立“学术精英班”“涉外班”“西语班”等实验班;推动“法律职业伦理”课程列入全国高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列为法律硕士研究生必修课。

针对国内涉外法治人才稀缺的现状,中国政法大学加大培养力度,与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设置“法学+英语联合学士学位项目”,本着“外语+法律”七年贯通培养的思路,培养语言和法律均精通的优秀涉外法治人才。

学校还积极推进公共外语教学改革,在法学专业增开法语、意大利语等第二外语必修课,培养“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国际化复合型法治人才。

人才培养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南海仲裁案、中美贸易摩擦、追索海外流失文物……在一系列国际争端事件中,一批批法大专家积极对外发声、援法论理,促进中国法治国际传播力和话语权不断提升。

“在课堂上,教师注重将自己参加涉外法治建设和涉外法律斗争的切身体会和感受融入教学,并穿插鲜活的国际法事件与案例,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向学生讲授国际法知识,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国际胸怀。”霍政欣介绍。

法学学科实践性很强,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学教育要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如何打破育人的围墙,将中国法治实践的最新经验、生动案例引入课堂、写进教材?

——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中国最高级别的司法机关在法大汇聚,双方在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计、教材课件编写、人员交流互聘、学生实习实践等领域建立了常态化合作机制。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模拟人民法院、模拟人民检察院、模拟公安局、模拟律师事务所……全流程仿真模拟司法实践教学,让学生全方位体验司法场景。搭建“国际赛、校际赛、院际赛、班级赛”学科竞赛平台,引导学生将学到的法学知识灵活运用。

从法律检索、文书撰写到出庭表达,在准备中国WTO模拟法庭竞赛的3个多月时间里,涉外法学实验班2018级学生胡心远和队友们反复打磨每一个环节。“通过参加比赛,我们积累了大量WTO争端解决的知识,英文水平和法律专业能力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真正站上国际舞台,不失风度又富有力量、激情地为中国发声。”胡心远说。

——拓宽实习实践渠道。448个实习实践基地、331个海外实习实践项目,从国内到世界银行、国际刑事法院等国际机构,为学生拓宽国际视野、提高实践能力提供高端平台。

“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在法学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实用性,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体制壁垒,把优质的实践教学资源引入高校,实现了法学知识和法学技能同步提升的目标。”马怀德说。

当好青年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致力于让每一位社员都成长为法大的榜样人物,为新时代的中国社会作出重要贡献……”这段话来自中国政法大学《“1502”新时代青年知行社章程》。

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参加了该校民商经济法学院1502班团支部“不忘初心跟党走”主题团日活动,对团员青年成长成才提出了殷切期望。在1502班毕业前,中国政法大学“1502”新时代青年知行社成立,致力于培养信仰坚定、理想远大、服务社会、德法兼修的青年法治人才。

发挥法学专业优势服务社会,是知行社一张亮丽的名片。疫情发生以来,知行社联合法大研究生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多个学生组织、社团,组织140余名志愿者共同开展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普法讲堂等线上普法志愿服务活动,为依法防控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立德树人,德法兼修,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印刻在每一名法大人心中。5年多来,中国政法大学筑牢思政工作“压舱石”,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不断提升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图片

学生参加“12·4”国家宪法日升旗仪式暨宪法晨读活动。学校供图

在法大,思政课擦亮金字招牌。校党委常委会审定教学大纲,校党委书记、校长参与备课授课,早在2017年,中国政法大学就面向全校学生重磅推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该课程与既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辅相成、紧密衔接,又有所改革创新、深化拓展。

在法大,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各学院充分挖掘专业课内容的思政元素,积极引导专业课教学的理念创新。民商经济法学院开设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法治实践”课程,将法律专业教学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结合,使学生从法学视角更加系统深入地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与重要意义。

在法大,思政课融入社会大课堂。北京冬奥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等大型活动中,都有法大青年学子的身影。学校把“大思政课”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生动直观的亲身体验教育中,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之中。

“虽然天气很冷,志愿服务很累,但我在现场亲眼目睹了奥运健儿为国争光。在看到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我为我的祖国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这将是我人生中的一座灯塔,照亮我未来的路。”参加今年北京冬奥会志愿服务的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刘知桓说。

如今,越来越多的法大学子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立志做大事”的嘱托,以实际行动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来自云南曲靖的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毕业生尹溢青,今年放弃了北京的工作机会,选择回到家乡从事基层司法工作,亲眼见证家乡脱贫摘帽的尹溢青,坚定地走向了乡村振兴的大舞台。

“未来,我将积极投身于基层的普法事业,创新普法宣传的方式方法,让法律真正走进群众心里,为基层的法治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尹溢青说。(焦以璇 高毅哲 刘琴 修伯明 周子涵)

来源|文字据《中国教育报》

原文链接:足迹|总书记来过我学校之中国政法大学篇:德法兼修育人 明法笃行报国

编辑 陈睿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 热点新闻 |
| 法大微信 |
扫一扫,知道更多
| 微博 |

手机版 | mobile phone version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 © 网络工作室负责维护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电子信箱:news@cupl.edu.cn


新闻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