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冯思琦 谢宛霏)吕梁山下、黄河东岸,在山西省石楼县这个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一批批洋溢着青春朝气的支教老师正走进中小学课堂,把大山之外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作为全国首批参加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以下简称“研支团”)项目的高等院校,自1998年起,中国政法大学(以下简称“法大”)已连续派出24届研究生支教团,315名志愿者的足迹遍布山西、新疆、内蒙古等10个省、自治区,服务县域中小学达30余所。
一份书写了24年的青春答卷
老师,我被法大录取了!终于来到了您的学校,实现了小时候的愿望!”第17届研支团成员苏光锦收到了支教学生井澍菲发来的消息。苏光锦还清晰地记得那个坐在教室中间文静的小姑娘,曾坚定地告诉她长大后一定要去北京,也要考大学。她也没想到休息时给孩子们讲的“大学是什么样”“北京是什么样”,竟然在孩子们心中留下了那么深的印象。
如今,看着自己教过的孩子实现了心愿,她比自己考上大学时还要开心。已经毕业的苏光锦中秋节还特意回到了学校与井澍菲相见。井澍菲告诉她,自己正在努力修读专业知识,“想成为一名法律援助志愿者,以后可以在志愿服务中影响到更多人!”
“24年间,研支团陪伴着许多孩子成长,看着他们一个个努力学习,不懈追求自己的目标,感觉很欣慰”。校团委书记孙璐说,长期以来,学校都将“智志双扶”作为支教育人的指引与目标,通过支教队员的引领,帮助服务地学生开阔眼界,立下志向。为了帮助服务地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实现自己的志向,学校在2019年设立了“法大班”励志助力计划,分别在小学部、初中部和高中部选拔成员,开展了励志教育、游学项目、结对家访、学习习惯养成、线上书信交流等一系列帮扶工作。在山西石楼举办的“法大班”励志助力计划接力仪式上,副校长李秀云寄语“法大班”的孩子们,“做有仁善的、有正义的、有胸怀的、有志向的'法大班'成员,法大一定会助力大家实现心中梦想!”
4年前,来北京游学的“法大班”成员郝校范第一次看天安门升旗,在法大校园参观了模拟法庭,新鲜的体验、良好的环境深深影响着他。他在日记里写道:“我认识了法庭是什么样的,知道了法庭是怎么审判犯人的。北京好大好壮观呀!长大了我也要像支教老师一样,考上中国政法大学!”
一批批支教队员不仅为孩子们埋下了理想的种子,更是持续悉心浇灌,让这粒种子发芽开花。在校团委教师黄天浩的办公桌上,一套“明法计划”讲稿整齐地摞了起来。作为曾经的支教队员,无论返校求学还是如今踏上工作岗位,他都始终牵挂着支教地的孩子们,也同新的支教队员保持着密切联系,由他发起的“明法计划”项目在各支教地已连续开展了四年。“在教学外,我们会依托学科优势和专业特长,开展普法宣传、法律援助活动,希望把法治的种子埋在孩子们心里,也为基层法治建设贡献一份青年力量。”黄天浩说。
近年来,研支团新推出的“民法典进校园”专题普法活动在中小学取得了良好反响。一次普法讲座后,台下的学生对支教队员说,“老师,我也想考法学!”孙璐认为,研支团的普法工作切实让孩子们接触法律、了解法律、崇尚法律,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甚至将它作为职业目标,这种普法意义很深远。在法大研支团项目办所在地,学校学生活动中心的侧墙上,挂满了近年来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照片,北京世园会、国庆 70 周年群众游行及广场联欢、建党百年庆祝活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志愿服务,都有这些研支团成员的身影。研支团指导教师付睿智介绍,今年学校项目办充分挖掘支教队员的个人经历,设下了“人人都能讲好思政课”的小目标,鼓励他们将自己的大学故事讲给孩子们听。
群众游行的彩车、鸟巢绽放的烟花、志愿者在冰雪间灿烂的笑容,这些生动的画面越过大山,展现在孩子们眼前,也变成了种子播撒在他们心间。
我们不仅仅带去了知识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个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今年教师节,中国政法大学支教团在支教地学校广播站播放了这首歌曲。运营广播站的支教队员李子焓分享了自己的选歌初衷:这是一首很经典的赞颂师恩的老歌,想通过这首歌曲让学生们学会感激师恩,更重要的也是时刻提醒我们自己做歌词中描述的好老师。
“课堂上做师生,课堂外做挚友。”李子焓告诉记者,这是支教团一直不变的初心。24年前,贺丹通过选拔成为全国、也是学校首批研支团志愿者,赴山西灵丘进行扶贫支教。从全镇人都好奇地打量着3个北京来的支教老师,到支教结束告别灵丘时,学校几百名学生翻山来到火车站,追着绿皮火车依依惜别, “我想我们不仅给他们带去了知识,也留下了浓浓的师生情。”
贺丹回忆,腊八节早上她刚刚打开宿舍电灯,就听见门外的窸窣声。开门一看,走廊里是自己熟悉的孩子们,一个个冻得通红的小脸、端着冒着热气的腊八粥,希望这个外地来的老师一出来就能喝上他们亲手做的、加了两勺白糖的甜粥。支教环境相对艰苦,水需要从辘轳井里打上来,冬日取暖要自己点燃小火炉,这一碗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恰恰温暖了冬日的教师宿舍,甜进了每个老师的心里。“我始终感到,在支教的一年中,我得到的比我付出的要多很多。”孩子们用自己稚嫩真诚的方式表达着对支教老师的爱,贺丹每每回忆皆是幸福和感动。
这份幸福和感动一直在持续。在河北阜平,太行山深处,球类社团、足球比赛在支教队员的组织下渐渐成形。最让胡云熠受到触动的是开学第一节体育课上,他问孩子们最喜欢什么运动,得到的答案是“玩皮球”。“大家虽然知道篮球、足球这些运动,但是从来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在他们口中这些球统称为‘皮球’。”和支教学校的校领导商议后,胡奕沄、胡云熠、周泽远三人在学校体育教学的基础上,担任起运动类社团指导教师的角色。
胡云熠清楚地记得第一节足球课上孩子们兴奋的状态,“我教给孩子们简单的传球、射门动作后,在自由练习阶段,大家也不顾动作要领了,很多孩子都是追着球疯跑!”看着自己热爱的绿茵场给予了学生们更多的欢乐,胡云熠体会到了前辈们口中的幸福。
“支教两个月来,看着学生们的成长,我真的很感动。”支教队员李彦威说道。承担着八年级英语教学任务的他踏上讲台后发现,学生们虽然认识单词的拼写,却很少能张开嘴朗读,坐在教室后排的孩子,在老师领读时总是低下头保持沉默。向同教研室的老师了解情况、请教经验后,李彦威把“让孩子开口读英语”当作自己的第一个教学目标。在齐读环节,他走到学生中间,大声和学生一起读课文, “听到老师比自己读得还大声后,孩子们会觉得朗读这件事很有趣,渐渐也就张嘴一起读了。”
课堂上妙趣横生的讲授、课下对学生细致的关怀辅导让他成了孩子们信赖的“大哥哥”。教师节前夕,他惊喜地在办公桌抽屉里收到了学生的自制贺卡,彩笔工整地写着祝福语,卡纸上还保留着胶条的痕迹,一张简单却温馨的贺卡让他心中涌动起暖流,“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喜爱是我的幸福,我会继续好好教书,也传递给孩子们更多的幸福。”
已经研二的胡一粟告诉记者,结束支教服务后,自己最牵挂的还是学生。带着孩子们学习辩论技巧、参加模拟法庭比赛,不断打磨几万字的模拟法庭表演赛文字稿,在新疆阿勒泰支教的记忆就如同这片广袤大地上清晰明亮的繁星,熠熠闪烁。作为资深辩手的他参与过的辩论不胜枚举,却对一场学生比赛印象深刻。那一次,胡一粟带着学生一路闯进“燃情五月 激辩青春辩论文化节的决赛。准备阶段,平日顽皮的初中生居然周末时间找到高中哲学教材,研究起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为决赛做准备。背诵陈述词,学着老师发的视频范例练习语气语调,孩子们的全情投入让胡一粟更有动力。
遗憾的是,一路过关斩将的队伍在决赛失利。离开阿勒泰的时候,参赛学生写信告诉胡一粟:“老师,对不起,输掉比赛我们特别难过。您放心,您走了之后我们也会努力学习,像您一样考上法大,将来教会更多的学生法律知识,把辩论带给更多人。”这封信一直留在胡一粟身边,让他不断想起在阿勒泰支教的纯粹日子和淳朴善良的孩子们,也给了他更多的温暖与动力。
让少年的声音穿过石楼、穿过吕梁山
“传承薪火,坚守教学岗位;不忘初心,弘扬志愿精神;矢志奋斗,奉献青春力量!”在中国政法大学第 24 届研究生支教团出征仪式上,团长李泽坤带领队员们郑重宣誓。宣誓用的那面团旗,被李泽坤从北京带回家乡,又从家乡带到了山西,团旗见证着他们从“学生”到“支教老师”的身份转变,也见证了他们与孩子们“大手拉小手”的幸福时刻。
“老师,你是见过天安门吗?” “ 老 师 ,你 们 学 校 是 什 么 样呀?”……承担了三个年级的体育教学任务的李泽坤,一到下课就被学生围起来了,争着抢着牵起他的手、拽着他的衣角,好奇地发问。孩子们的亲近也让支教团的工作开展非常顺利,在教学生“齐步走、原地转”的同时,他还组建起了支教小学的第一支国旗护卫队。
每周一,当五星红旗在支教小学的操场上冉冉升起,李泽坤都会借助举行“国旗下的讲话”的契机,将国旗法的知识、参与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群众游行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我们在教学时也会强调热爱祖国,学生们对国旗有一种崇敬感,特别渴望成为国护队的一员!”李泽坤说,每每讲到红领巾代表红旗的一角时,孩子们都会下意识去摸脖子上戴着的红领巾。
今年10月13日,是中国少先队建队73周年的纪念日,李泽坤所在的支教学校又发展了 14 名少先队员。“在学生们眼中能成为少先队员,进入国旗护卫队,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李泽坤说。
让李泽坤同样产生自豪感的,还有他们身上橙红色的队服,那是法大研支团的重要符号。“走在石楼的街上,经常会有叔叔阿姨问我们,是不是新来的支教老师,非常亲切热情地打招呼!”到石楼县服务、生活两个多月来,李泽坤真切地感受到了石楼百姓的淳朴、热情,也明白了往届支教队员将其称为“第二故乡”的原因。
生活在石楼这片黄土地上,李泽坤和队员们同样将“家”的温暖传递给了这里的孩子,把孩子们当作了家人。中秋节,李泽坤带着石楼小镇的留守儿童一起包饺子、分月饼、围在一起吃团圆饭。他回忆,虽是异乡的中秋节,但在留守儿童的“家”——石楼小镇爱心小屋,节日氛围比学校里过中秋还要浓上几分。低年级的孩子们虽然不会包饺子,却也洗干净小手学着老师的样子揉面、擀皮,还给队员们展示着自己捏出的小面人。
“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这是研支团众口相传的一句誓言,也是李泽坤在出征宣誓时同自己内心的约定。“一年的时间说短也不短,我能感受到孩子们对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都 产 生 了 浓 厚 的 兴 趣 和 自 豪感。”李泽坤说,他期待着未来一年有更多的孩子能加入国护队,能从容自信地在国旗下演讲,让少年的声音穿过石楼、穿过吕梁山。
原文链接:https://s.cyol.com/shuzibao/cmsfile/cms_json/zqzx/Newspaper/19/2022-10-25/Content/nw.D110000qnzjb_20221025_1-06.html?isshow=1